三十八、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
近年来,忧郁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群体性时间屡屡发生。如浙江东阳环保冲突,河南新乡污染纠纷,江苏丹阳战备河下游群众堵河等等,如此众多的环保冲突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在环保污染引发的矛盾一再发生的同时,污染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环保意识尚待提高地区的转移,为进一步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引发新的环境污染,引发新的环保冲突埋下了祸根。
要根治环境污染问题,防止新的污染,消除环保冲突,必须要找到这一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首先,牺牲环境求发展,未能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污染环境,造成环保冲突的根本原因。多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提高经济速度,扩大经济规模,为企业提供了较低甚至为零的环境成本,而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影响周围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干群冲突。如:在浙江东阳环保冲突中当地群众所言“田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长不出来了,企业排放的气体熏得我们眼睛流泪。”“污染已经毁了我们命根子。”由此,将当地群众逼到了讨还自己生存权的路上去。
其次,经济利益驱动使地方干部对环境污染采取默许甚至支持是造成环保冲突的直接原因。如:一位企业负责人在环保部门验收不合格,不给盖章的情况下,竟然口出“我就不信这邪。”尔后找到县领导给环保执法人员施加压力通过了验收。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在了“邪”,而对环境的一再破坏成了正。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上访必然无果,造成干群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再次,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也是造成地方政府部门默许污染的继续,造成环保冲突的关键。一些地方官员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而是把为自己以后仕途的顺利当在首要任务,宁要经济“畸形繁荣”,不要健康发展,把污染问题拖给下任,而下任再拖,使环保问题越积越重,以至于最后产生恶果。
最后,现在一些落后地区,只羡慕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仍在重蹈环境污染的覆辙,用低成本的环境投入吸引“三高”企业来投资,使污染项目产生了“城市向农村转移,”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甚至于一些乡镇干部表示“我们的优势就是不怕污染。”这种行为使污染范围扩大转移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矛盾冲突,威胁着社会稳定。
面对这些已经存在和愈演愈烈的环保冲突影响到社会稳定,污染原因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社会安定,是我们应当积极应对的。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从我们现行体制入手,改革财政制度,使地方政府不能再*企事业吃饭,受制于企事业;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转为全面的、科学的绿色GDP考核;要加强执法力度,对屡教不改,偷偷排污的企业加强惩罚力度,应设立区域性环保机构,防止污染项目转移。
总之,环保突发事件令人担忧,但只要充分认识,加快改革,这一现象的消失,指日可待。
三十九、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四十、齐心协力共建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政府、企业、科技人才三者齐心协力才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首先,要解决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当好服务者、管理者、组织者。
一是当好服务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是多重的,而企业控制各类风险的资源总量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将注意力和资源集中于创新活动中,因此需要政府明确自己在创新活动中的服务者地位,合理制定并严肃市场管理法规,以及大力发展教育、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努力创造能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创新的环境。
二是当好管理者。目前我国学术界有种人被业内称为“学术老板”或“科研包工头”,他们名为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实为创新活动的破坏者,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蔓延,需要政府当好宏观科研工作的管理者。完善各种基金的设立和发放使用及监督制度,确保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活动;建立完善的制度,真正由专家民主决策设立课题和项目,由学术能力决定课题承担者。
三是当好组织者。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内容有很多:如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发展;出台政策减免自主创新企业的税费;在政府采购中给予创新产品支持以及健全产权保护机制等。
其次,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者地位。
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拉增长质量。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的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再次,自主创新还要以人才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若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改善人才发展软环境,营造尊才爱才的氛围,优化吸引与留住科技人才的政策,完善人才的科学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引进储备和使用各类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环境,形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用政策吸纳人才的社会氛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将大有可为,我们的科技创新人才将在不断完善的创新环境中大有作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阔步前进。
四十一、我国救助体系需要“补钙”
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3 000万,城镇失业下岗者中的贫困人口约3 000万加上残疾人,受灾人口等其他生活困难者,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13亿总人口的10%以上,而目前以我国的当前国情和经济实力来看。国家并不能完全担负起这个重担,这要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为国家分担压力,也就需要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富人们对社会多一些回报,但是实际情况却不那么尽如人意。
相比美国的慈善家来说相差的太多,这并不完全是经济实力的对比,也有观念和机制的问题,目前中国,真正建立慈善事业机制即需要富人的道义,良心的自省,也需要政府从各个层面鼓励发展慈善事业。
在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我国慈善事业中所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由政府包办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中国现有的慈善公益组织数目太少,掌握的资金总额不到GDP的1%动员社会资源能力弱,结果必然导致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无法变成真正的社会公益活动,也就无法及引更多的富人的财富流向公益事业,造福社会。
其次,中国目前还设有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等完善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民间慈善组织难以壮大。
再次,目前很多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有些慈善组织管理上存在着漏洞,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
第四,扼制企业捐赠的瓶颈是企业捐款需要纳税,这样就形成了企业捐赠越多,纳税就越多的矛盾,自然抑制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第五,中国富人的捐赠意识和回报社会的意识不强,部分富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者。
中国救助体系存在着种种的不规范,不健全的地方,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
首先,建立,健全,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级织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从法律上统一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
其次,政策上要对慈善事业有所倾斜,对于管理规范,运行较好的有较高的社会公认度的慈善公益组织进行相关廉政估,对取得信用资格认证的慈善组织,应离有社会捐赠的优惠政策,以培育更多的民间机构从事慈善事业。
再次,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接受捐赠和实施救助必须公开,透明合理合法,防止以“义演”、“义卖”等合法外衣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四,鼓励企业进行慈善活动,对于企业的捐赠活动免除税费,有利于捉高企业进行慈善活动的积极性。
第五,加强媒体,舆论的宣传,增强人们回报社会的意识,对于积极捐赠者进行宣传,提高捐赠者的积极性。
中国目前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是很健全,还有待于继续发展,这就需要你,我,他共同携手,共同推进社会救助体系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四十二、经济发展岂能弃安全于不顾
最近公安部展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针对保障公共安全的专项督察。在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交通、消防、治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发现6 000处各类问题和隐患,很多情况都让人触目惊心。既有交通事故也有很多年来都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中心;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经济发达的东部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从高层建筑到地下工程无不村子安全隐患。从中不难看出,在近几年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地区把安全工作束之高阁,以致安全事故频发,安全隐患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必然损失大量的国家财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更大的困难。
事出必有因,如此触目惊心的场面,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
第一,各级政府对安全工作的忽视。督察组在几个省份发现这样地显现象:有的场所几年前就被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执法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当地政府部门态度模棱两可,导致隐患单位一直带险工作;有的大型项目消防不合格,当地政府领导出面施压,个别地方能够甚至还限制或禁止执法部门开展做消防检查……。这些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中间扮演得何等重要的角色,而直接的后果就是公共按事故频发,安全隐患普遍的存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极大的隐患。多少年来国家一直以“gd, p”数量对政绩考核,导致, 多数政府的高官对“GDP”增长患有依, 赖症,一味紧盯经济发展。只要GDP增长他们居高枕无忧,把安全工作放到遗忘的角落。他们完全可以为了一个大项目的上马,放弃安全工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可以出面限制或禁止执法部门的消防安全检查。国家早就对各级政府在安全工作中所负的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各地存在如此有法不依,有制度不落实的情况,就是“GDP”增长在作怪,而根本原因就是各级领导对安全工作的没有重视,指虽上级领导的批示走路,上级没有批示的时候就马放南山。
第二,城市规划不科学。调查组发现,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和路的路况有很大关系。很多地方把乡间土路提升为柏油路,车可以开的快了大门原来的现行没有调整,,这样就极易发生事故。据统计全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消防站欠缺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市政消防栓欠缺百分之二十六,尤其缺少处置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等火灾的先进设备,那怒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消防的需求。当然设备的落后不能仅仅被看成是导致试过的客观条件,当初规的不科学,没有考虑到深层次的隐忧才是本质的体现。
第三,农村安全设施薄弱,监管力度不够。现在国家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新农村不仅要求让农民过上物质和精神都较丰富的生活,也对国家给农村提供更安全、更周到、更高效的公共服务突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安全消防方面。由于相当一段时间农村支援城市发展的影响,导致现在农村的支出比较的落后,如今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帮助农业”的口号下,加强农村公共安全的监管力度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安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努力提高有关安全的公共服务。构建一个服务型政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的公公共服务是安全的。没有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就没有心思专心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加强我们在安全方面的服务和管理,才能思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加紧改革政府官员的考核体制和奖惩体制。把安全的指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让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不要紧盯“GDP”增长一根弦,有更多的时间放在安全工作上。对那些由于忽视安全工作而出现安全事故的领导严肃处理,让决策者们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工作。
再次,加强安全执法的力度和独立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限期整改,不能达标的疑虑关停;同时尽量减少行政对执法的干预,保证执法过的的独立性和彻底性。
还有,加强对基层监管机关的建设。保证又充足的工作人员对基层各个相关场所的监管,保证基层监管机关的充分、有效运行。
最后,加强各级人大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各级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它的监督有机的权威性,要积极发挥其监督作用,对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及执法机关的执法清情况有效监督。同时发挥社会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总之,没有安全的环境,没有方法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没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不能弃安全于不顾,必须保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经济发展和安全之间的联系,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好安全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体工安全的社会环境。
四十三、重大安全事故为何防不胜防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几乎一直没有停歇过。我国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煤矿透水、住宅楼重叠倒塌、桥梁断裂、花炮厂爆炸、机毁人亡…由于安全生产事故对事故中造成的巨大伤害,被称为和平年代的“第一杀手”。人员伤亡惨重,影响非常恶劣,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对安全生产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作出具体指示,为安全事故中受害者不能寐;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三个代表”要求、从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高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然而,事实往往是,该要求的都要求了,该总结的教训都总结了,该指定的整顿措施也都制定了。在处理完一个事故之后不久,甚至一个事故还没有处理完,又发生了新的安全事故。
分析其中原因,我们痛心的发现,有一条非常关键,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中央的要求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些地方的重视,依然停留在口头上,骨子里却总认为死一两个人无所谓,因此,该落实的没有去抓落实,该严格的没有严格起来,敷衍从事,搞形式主义。正像人们总结的那样——
有的地方、部门、企业负责人没有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而是“用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用讲话贯彻讲话”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措施:
有的单位整天浮在上面,忙于各种应酬,很少深入基层、现场指挥,以包代管、以罚代教现象十分严重;
有的单位对于上级部门布置的安全生产检查敷衍了事,表面上喊得凶,骨子里没当回事,检查组来了,摆花架子,检查组一走,依然我行我素:
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单位领导也不愿从小处着眼,做严细的管理工作,致使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清除;
有的单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效益,舍不得在安全上投资,*拼设备过日子。
2001年被舆论界认为是抓安全生产力度最大的一年,但各地轰轰烈烈的“安全监督”是否真的到位了呢?在接连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中,有几家不是在当地的“高度重视”和各式各样检查组的来回穿梭中轰轰烈烈发生的呢?那次事故发生之后,人们总结教训时不还是那句老话“人祸猛与天灾”?
大量事实一再证明,几乎没一起事故的背后,都存在严重违规的问题。对此,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敷衍了事、简单走过场。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为了钱,为了个人的政绩草菅人命;更有甚者,知情不报,隐瞒事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任、纵容非安全生产者。这无疑已经构成了危害极大的腐败行为。
由此可见,在当前加大执法力度比制定有关规定、总结经验教训更为重要。对于那些没有责任心、缺乏应有社会良知的官员,要切实按照规定严厉处罚,不要到时候又是威严地举起大棒,;落到身上时却只是轻柔的“按摩”。
同样是发生安全事故,葡萄牙公共工程和交通部长科埃略的做法是很值得称道的。2001年3月5日,葡萄牙发生了导致70人已挖死亡的塌桥事件,科埃略认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立即引咎辞职,并称“不可撤回”。
屡屡发生、屡禁不止的安全生产事故已向人们昭示,在查处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人、追究有关领导干部责任方面应该动真格的了。必须痛下决心,让安全生产成为一条高压线,谁触电,谁将自取灭亡。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该处罚要处罚,该罢免要罢免,该判刑要判刑。只有这样,我们的政令才能畅通,才能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安全生产。
我们常说:人命关天,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连生命安全者最基本的一条都不能保证,我们的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又怎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呢?因此,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出的紧急通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我们一定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抓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真正把安全,这个人民圈中的最大利益放在心坎上。
四十四、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近日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若干问题”进行专题演讲时提到“发展中的中国养老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社保基金增值保值任重道远。”仅管2004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首次全都发到退休职工手里,实现了连续18个月当期无拖欠,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存在养老金收支缺口大、覆盖面低、保障方式单一等问题。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是解决我国养老体系勉励严峻考验的惟一出路。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200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5亿,占总人口的11%,今后还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目前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滞后于老龄化发展,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行的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目前我国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负担系数从1984年的0.185提高到2003年的0.331,增长了近80%,现收现付制将不能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成称,如按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这将会给当前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二,由于没有支付改革成本,目前养老基金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依然实行混账管理。各地为确保发放,不得不动用、透支个人账户基金,形成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部分积累的制度设计未能实现。长期下去,将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使养老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失去保障。
第三,由于受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仍有相当一部分未参加养老保险。同时由于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滞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第四,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仍在探索中。由于尚未将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负担沉重,问题日益凸现。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问题就提前到来了。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下一步的完善养老保障体制中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保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转变现收现付制度。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堵住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的重要途径。为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不断壮大,以备不时和长远之需,有利防御和化解风险提供保障。
其次,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参保缴费。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商业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
再次,积极探索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尽快解决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要将中国农民工尽快纳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他们在进入老年期时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份制度性的经济福利保障。
随着全社会对养老事业的关注,群策群力,我国养老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处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一定会实现。
最近一段时期有些地方提出建设农村的小社区,把一些村合并到一起,涉及农民要搬家、要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各地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推而广之。这样做应当考虑到当地有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农民会不会因此受到财产损失,加重负担,或者让村集体负债更多。如果确实有经济条件则另当别论,没有经济条件,可能就是强迫命令了。“即使有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的宅基地是依照法律规定审批给他长期使用的,往往农民在他的宅基地附近还有承包地,如果都并起来,有些地方可能要收去给别人使用,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村庄合并必须符合法律程序和规定。一些地方建了十几层或者二十几层的高楼,农民坐电梯上下楼,拿着镰刀、锄头,很不方便。另外农民可能还有一些秸秆等要堆放,有的还要养家禽、家畜。农民的居住条件要体现农业的特色、农村特色,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所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如果建成的小社区、新大楼很漂亮却不方便,农民不会满意。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从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其他地方的经验;要和农民进行充分协商,不能*强迫命令;要引导和扶持,不要包办代替。中国过去在基层和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做法,往往一件大的事情提出来之后,有一些地方追求表面的变化而不追求实效。他说,前一段电视新闻报道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房子建得非常漂亮,当地农民居住的房子比城里都漂亮,普通农民住的房子可能比部长们住的都好。“这些典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每个农村都去学不现实,容易造成劳民伤财。”
有些地方当地政府实力比较强,或者当地有几个企业大老板愿意出钱,帮助农民盖房子。尽管此举不是坏事,但他指出,中央更关心的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即培育新型农民。要在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就不能搞包办代替,而是要引导扶持。
四十五、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暴雨、洪水、干旱、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威胁,给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生命,稍有不慎还会令我们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这些不安全隐患的存在要求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自然灾害与潜伏在我们生活每个角落的新安全威胁急需一个全方位的应急体系网加以保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个灾害应急部门的信息和资源有效传达、合理部署,正是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担负的责任。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世界宏观形势的影响和民众安全需求的增强使得城市安全体系的建立健全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也在各方面积极进行着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并已初步取得成效。但是,形势并不容乐观。国务院刚刚召开完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江西的地震就因为“出乎意料”损失惨重;气象局《寒潮警报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的情报早已摆放在领导案头,威海市还是由于大雪的“百年不遇”陷入瘫痪。可见,要真正体现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的价值,落实工作到实处是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首先要求以人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是封建社会关心百姓疾苦重要性的体现。作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老百姓当然有权利要求城市管理者、服务者的政府维护他们的利益和安全。然而,许多城市制定的应急预案之所以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根本原因在于个别领导头脑里没有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意义所在,没有立足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当台风、冰雹、大雪们来临之际,这样缺乏具体合理应对制度和操作措施的“花架子”应急预案便只能陷入被动,眼睁睁看着灾情扩大而毫无对策可言了。
因此,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并将只作为行动的指南,各地区、各部门才能将公共安全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首先,立法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程序、权力机关和救济内容,在法律层面上体现突发事件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其次,切实可行地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资源储备与调动机制以及危机化解机制等公共安全的配套机制,有效保障应对有利,执法有序。再次,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的危机管理体系,做到信息完全,速通速达。最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日常应急物资储备和灾时生产自救工作,吸纳和发展民间力量的作用,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
总之,只要各级领导干部端正心态,安全保障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卓有成效。只要真正将群众利益放在心头,维护公共安全一定可以措施得力,对策周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获得群众的认可,我们的国家一定可以远离突发事件带来的严重伤害,和人民一起共享保障有力的公共安全。
四十六、提高公民婚检意识刻不容缓
婚检一词本属冷门之列,但自从2003年10月开始,《新婚姻登记条例》以后,他开始逐渐升温。更多的人知道有婚检一说。婚检,更确切的说是婚前健康检查,2003年10月以前,凡是要在我国结婚登记的适龄男女都必须进行的身体健康检查。它有效的提高了我国新生人口素质。但国家强行实行的婚检,却成了一些政府的敛财机会,而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在为政府第一次没有把婚检作为结婚登记的前提,这一以人为本的举措叫好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它给社会带来的隐患。
《新婚检登记条例》的颁布,直接的结果是全国各地的婚检率大幅下滑,由《新婚检登记条例》实施前的99%下降到了5%,在某些地方,婚检率竟是零。在这惊人的事实面前,各地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湖北为例,该省自2006年起全面实行免费婚检。再次为各地推出的这一举措大声叫好的同时,我们又发现,事实上,许多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对于这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提供的“免费午餐”并不领情。他们为什么不接受呢?调查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不想让婚检破坏彼此的信任。其次是认为单位的每年体检或产检可以代替。再次是认为既然登记不需要婚检证明,就不必花费时间跟经历去婚检。还有极少数人不好意思去婚检。
此时,我们才意识到,婚检问题已经不是免费提供所能解决的了。公民没有意识到婚检的重要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婚检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身体健康检查,从大处说,它关系到整个国家公民的身体素质问题,我国现已有6 000多万的残疾人,每年还有100~200万先天缺陷新生儿加入到残疾人大军中。现今如此低的婚检率会对整个国家的出生人口素质产生严重的影响。从小处说关系到我们每个家庭和母婴的健康幸福。婚检对于国家、社会及个人都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提高我国公民婚检意识,已刻不容缓!但如何解决当前婚检的尴尬处境,如何提高公民的婚检意识呢?
第一、婚检这一概念,应从小抓起。将其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从小认识到婚检的重要性,就像生病去看医生那样的理所应当。现在有些中小学已经将性教育纳入了素质教育体系,婚检意识的培养也是自然的眼神。
第二、政府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公民对其潜在危害认识不够,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婚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下去。而不仅是将其对待成为一热点问题,一番狂轰乱炸之后,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报纸、杂志设立专栏,电视以及户外广告推出一系列公益广告等举措,全方面的来宣传婚检。
第三、推出套餐和选择时的婚检方式,将婚检的人性化贯彻到底,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切勿将婚检变成“检查动物”的流水线,引起婚检者的抵触情绪,使婚检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第四、将婚检纳入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以法规的形式保证婚检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登记时,须提供有效的健康证明,承认多渠道的检查结果。
婚检是关系到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的社会为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是一个跟计划生育同等重要的利国利民的制度。在目前公民的自觉婚检意识还不够的情况,多方面引导婚检意识,单*政府努力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系列全民动员的活动和措施来提高总体婚检意识,这才是解决婚检问题提高国民素质良药。
四十七、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一些城市针对小排量汽车噪声大、安全性不高、外形不够美观出台限制性规定。在北京,排量1.0以下的汽车目前还不能上长安街和二、三环快速路,全国有22个省份80多个城市存在对小排量汽车的歧视政策。
从去年起,随着油价不断攀升,低油耗的小排量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国人去年上半年购买的乘用车中大约三分之一是1.0以下的小排量汽车。事实上,在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已占70%以上。数据显示: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40%,车用燃油的消耗大约相当于全年石油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不及时引导“小排量汽车”进入家庭,中国汽车社会将很难沿着一条节约之路行驶。
针对各城市“限小”问题,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今年3月底前,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备受争议的汽车“限小”政策即将走向终结。
其实,国家早就大力提倡发展小排量、经济型轿车,有关部门也对各地存在的“限小”土政策提出过批评。然而直到目前,限制小排量车行驶的土政策,依然在20多个省份的80多个城市普遍存在着。为什么中央对小排量车解禁三令五申,而一些地方却依然我行我素,不但没有顺应中央政策要求,反而变本加厉起来?说穿了,无非是某些地方官员追求“面子政绩”和“表面繁荣”的心理作怪。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不能不看到我们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国已成为矿产资源进口大国,目前45种主要矿产中已有十多种储量不能满足需求。中国地质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0.7%。石油消费目前已超亿吨,如果石油人均消费达到工业化国家水平,到2020年中国石油总消费量将达28亿吨原油,而国内产量将达不到4亿吨,预计届时世界石油总产量只有40亿吨。其严峻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节约石油,没有理由“限小”。
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应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笔者以为,鼓励国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汽车逐步进入更多普通家庭。近些年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买得起“大车”的人还是不多,民众在“小”与“大”的选择上有足够的消费理性。而小排量车却会使更多人能够拥有。可见,对小排量车解禁既符合国情又惠及国民。
发展小排量汽车,节约能源,利于环保,惠及百姓,符合国情,更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六部委联合发文,限定时间取消“限小”实乃明智之举,这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十八、要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当今,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水资源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维持人类乃至地球生命的最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左右,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水困扰。此外,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治污工作滞后,全国很多河流和不少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还有不少农村的群众喝不上干净的水,饮用水含有高氟、高砷等有害物质。据统计,全国尚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质性缺水和水源性缺水并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首要任务,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应着力抓好三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涉水法律法规,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关于水的法律已经制定了四部,即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和防洪法,国务院和有关部委还颁布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和污染防治等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涉及饮水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不一致、不适用。所以要抓紧修订完善有关涉水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确保饮水安全。
第二,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重点,加强涉水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都明确规定了要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如禁止设置排污口,对已有的排污口限期治理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法律执行得并不好,在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有工矿企业,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严重威胁饮用水水源安全。因此,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就是要强化依法行政的力度,加强法律监督,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当前卫生部正在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进行修订,在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增加了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学品等项目,考核指标由35项指标增加到106项,并计划于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要把这项标准的执行也纳入监督的范围中,做好各项准备,确保到期全面执行。
第三,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对于水源性缺水的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供水和水体净化设施建设。国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民不再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问题,解决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这些目标必须努力实现。
现在,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十分艰巨,关键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问题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