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目标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
(二)原则
1.学生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认知系统承担着对知识的接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情感系统承担着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活动总是先由兴趣转化为动机,经由情感再上升为认知活动。因此,只有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所具有的导向促进作用,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有力地推动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2.良好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原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指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获得新知;主动移情会意。只有学生具备了明确的阅读动机、健康的阅读情感、坚强的阅读意志,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本对学生的认知、感化、陶冶作用才能实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促使其非智力因素得以充分发挥。
3.听、说、读、写统一的原则
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吸收的过程,而且是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感知、理解、鉴赏乃至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说话和写作的实际,从而形成技能。同时,加强说和写的训练,反过来自然促进听和读活动的深入。因为,有深意的说和写是必须以听和读的积累为基础的。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地吸收新知识,敏锐、正确、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将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4.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能力训练相统一的原则
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受到阅读习惯制约的。所谓阅读习惯,是指阅读的方法、态度、意志、行为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习惯成自然”,也就具有支配行为的力量,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非得培养良好习惯不可。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训练过程中实现的。
二、常用阅读教学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创造性地上好语文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改新理念教学体系”的生动体现。一般来说,常用阅读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一)背景揭示法
掌握课文背景,揭示背景与课文内容的有机联系,达到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本结构层次,掌握文章深层思想意义的方法。如讲授《小橘灯》时,文章描绘的是1945年春节前夕在重庆发生的事情,作者并没有直接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尾朋友的语言:“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员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从而得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革命人民群众的历史背景。而在这种血腥镇压下,那个小姑娘依然那么乐观、镇定、勇敢,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品质。通过对背景的揭示,学生理解了文章中心和用《小橘灯》作标题的含义。
(二)标题引申法
根据标题结构特点,揭示标题、题眼,展示标题涵盖的课文内容,达到理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重点的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教师先讲清标题的语法结构,“从……到……”,再揭示标题的题眼“百草园”“三味书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章中哪些是写百草园?哪部分是写三味书屋?学生把握之后思考:写百草园怎样写?写三味书屋为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把握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与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的对比,这样脉络清楚,主次分明,使学生在阅读中懂得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的方法。
(三)线索梳理法
即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梳理课文线索,达到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如进行《枣核》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将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与故乡连在一起,是几颗小小的枣核,我们可以看出这几枚枣核在朋友的心中是一种慰藉。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而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气氛渲染法
即根据课文内容营造浓郁氛围,达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深层次意义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情和景,变成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春》的教学,针对学生不能通过想象而接触作品意境的问题,刻意渲染气氛,先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背诵与课文有关的著名诗文。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进入想象状态,想象春草的绿柔、春花的艳丽、春风的柔暖、春雨的细密。这样,使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美丽之中,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意义。
(五)人物展现法
指准确抓住课文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结合人物的思想或精神,透彻把握课文中心的方法。如《孔乙己》的教学,一句“他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就能使我们看出孔乙己的思想特征,准确地把握课文中心。这句话表现了孔乙己穷困潦倒但又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心态,是封建教育使他具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封建教育使他轻视劳动,除了死读书,没有任何生活能力,封建教育使他在几乎沦为乞丐时仍不肯脱掉那件标志他身份(读书人)的长衫。从这句表现人物形象典型特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思想、生活情况,也能看出是封建教育使他形成了这样的人生观念。这样,我们才能透彻地把握课文的中心——批判封建教育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六)语段分析法
指针对课文的内容实际,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准确、透彻的剖析,分清课文层次,揭示层次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多方探索,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句名言,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中来,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能力
(一)把自主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既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
1.巧问促趣引导参与
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或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教师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归纳用“借”的好处:一是说明有借必有还,到以后战斗的时候“归还”;二是用“借”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三是与文中的有关语句相照应。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感兴趣,乐参与。
2.质疑问难引导参与
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大胆质疑问难,全体参与学习,培养自主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
3.大胆放手引导参与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教师则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如有些线索比较明晰,内容比较简单的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等,我们可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其充当教师的角色,来一回“假如你是教师,准备让学生弄懂什么,学到什么,怎样上课”等,促使学生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地、认真地阅读课文,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等。课中教师进行抽查指导,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的质量。
(二)把因材施教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必须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要分层;二是课堂提问要分档;三是作业设计要分类;四是评价反馈要分度。
(三)把整体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中必须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忌为训练而训练,或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的内容分析、思想教育,而应使语言文字训练与提高整体素质水乳交融,熔为一炉。把训练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交织在一起,一练多用,一练多能,步步深化,整体提高。
(四)把竞争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要教学生学会竞争,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跟自己竞争,敢于跟同学竞争。把竞争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中,要求:一是结合有关课文有机进行拼搏进取、顽强意志、公正竞争等方面教育;二是开展各种阅读竞赛活动。教师要利用教材因素创设竞争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或超过对方的激情,教给学生正确的竞争方法等。像词语接龙比赛、朗读比赛、辨认比赛、看谁记得快比赛、看谁想得妙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树立敢于竞争的信心。
(五)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点,学习规律的揭示,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法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在学法的总结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思维;在学法的评价上,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感受;在学法的创造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才能。
本节考点有常用阅读教学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能力,考生可作为简答题或论述题来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