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云南《行测》真题

49:单选题、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B “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的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C 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于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证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答案】B

【解析】从文章第二段“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中可以得知这里的汉人指的是汉代的人,而不是汉族人。因此正确答案是B 

50:单选题、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关于这篇短文,作者的意图主要是(    )。

A 考证“韦编三绝”的真实性

B 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

C 对如何理解“韦编”的“韦”,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错误的

D 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答案】C

【解析】文章先提出观点“韦编三绝”中“韦"字解释为皮绳是错误的,接下来分“其一”、“其二”两个方面论证观点。因此文章是对“韦编三绝”中“韦"字应如何正确理解做了一个解释说明,因此正确答案为C

【纠错】A中的真实性考证在文中并未涉及;B项只是对作者原因解释“其一”部分的概括,不完全;D选项只涉及到文章的后半部分,也不完整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

51:单选题、

—1,1,5,11,19,29,(    )

A 30

B 31

C 32

D 41

【答案】D

【解析】解法一:二级等差数列—1,1,5,11,19,29,(    )后一项与前一项做差,可得:2,4,6,8,10,(    )-29显然:(    )-29=12。所以,(    )=41。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解法二:幂次修正-1=02-1;1=12-0;5=22+1;11=32+2;19=42+3;29=52+4;所以,(    )=62+5=41。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纠错】考生在做差的时候,容易把做差的顺序搞混,顺序一定一致(开始是后一项减前一项,那么其他的也是;反之亦然)。

52:单选题、

如下表所示规则排列:上起第14行,左起第16列的数是(    )

A 16

B 17

C 18

D 19

【答案】D

【解析】表格中各行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各列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第14行第1列的数是2—(14—1)=—11,第14行第16列是—11+2×(16—1)=19。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纠错】考生容易把第14行的第1列求成2-14=-12;第16列就会求成-12+2+2×(16—1)=18。因此,误选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