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1956年,印度西南三个地区合并成为喀拉拉邦,全邦说同一语言——马拉亚拉姆语,是“山地语”的意思。喀邦人口3千3百万,农村人口占80%,有990个乡,人口密度在全国排第二,每平方公里有750人。但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全邦有9千多间图书馆,1万2千多间阅览室。其中,隶属于“喀拉拉图书馆议会”的图书馆有5千多间,分为三类:甲类有图书2万5千册以上,乙类有1万5千册以上,丙类有5千册以上。三类图书馆的比例是2∶3∶5。这就是说,每个乡大约有人口2万5千人,图书馆8间,阅览室10间。 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是( )。
A 印度喀拉拉邦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数量惊人
B 印度喀拉拉邦人口众多
C 印度喀拉拉邦的城市化程度很低
D 印度喀拉拉邦的图书馆分为甲乙丙三类
【答案】A
【解析】文段主题句由转折关联词“但”引导,即“全邦有9千多间图书馆,1万2千多间阅览室”,选项A为文段主题句的同义替换。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信息源】刘健芝《印度经验之一:乡村图书馆——公共生活空间的开拓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419f850100y76b.htm
2:单选题、
我国在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性过渡中,“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潜力同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存在缺陷的矛盾;经济总量、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全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滞后的矛盾。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正在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B 我国存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C 我国存在经济总量、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
D 我国社会“生存性”压力已不复存在
【答案】D
【解析】细节理解题要求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文段指出“‘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但D项的“我国社会“‘生存性’”压力已不复存在”,显然曲解文义,所以不正确。A项是“我国在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性过渡中”的近义替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是B项的体现;C项与文中“经济总量、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一致。
3:单选题、
当初苏美两国军事实力不相上下,军备竞赛斗得你死我活。前苏联末代领导一味相信“全人类共同价值”,销毁核武器,缩减军备,“自废武功”。叶利钦上台后一头倒向西方,到后期,俄罗斯军费仅为美国的1/40,营房停水停电,战机缺油,升不了空,舰艇生锈,军港里挤满废铜烂铁。唯一正常动作的军事活动是销毁战略核导弹——给俄罗斯熊满口拔“核牙”,美国人慷慨解囊。文中美国人是针对什么慷慨解囊?( )
A 为俄罗斯提供军费开支
B 为俄罗斯航艇除锈
C 销毁俄罗斯战略核导弹
D 为俄罗斯战机加油
【答案】C
【解析】由文段的最后一句可知,“美国人慷慨解囊”是针对“销毁俄罗斯战略核导弹”而言的,C项为正确答案
4:单选题、
原子—分子论的建立,使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但它仍保留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这一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历史久远、根深蒂固,直到19世纪末期,很多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坚信不移。所以原子的大门一直在禁锢着,谁也不知道,甚至谁也不想知道,原子的内部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导致19世纪末期谁也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原子内部世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B 原子—分子论的建立
C 人们不求甚解
D “原子不可再分”观念的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由文段中的语句“这种观念历史久远、根深蒂固,直到19世纪末期,很多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坚信不移。所以原子的大门一直在禁锢着”,可知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科学家。正确答案为D项
【纠错】C项“不求甚解”是褒义性成语,与原文观点相悖。故排除C项。B项原子—分子论的建立是提出文段观点的背景,不是原因,A项本身就是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