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一章  政治常识
  第一节  核心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
  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能动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3.规律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8.量变和质变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四、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6.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
  (1)1921—1927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时期,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标志。
  (2)1927—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毛泽东思想是在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1935—1945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达到多方面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4)1945—1956年,解放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
  (5)1957—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文革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
  (6)1976年至今,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在内容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学说。
  (2)在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
  二、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到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没有这条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也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辅相成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思想僵化,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果离开实事求是的轨道,就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才是邓小平理论的真正精髓。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九个方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培养“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问题——“三步走”战略;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祖国统一问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体现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的伟大思想成果,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对其做了精辟的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三个文明”共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以人为出发点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第一,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四,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五,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六,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
  第七,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八,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九,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第十,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以上十个方面,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中,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个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要激发社会的活力,就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
  (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要坚持科学执政,探索和谐社会构建规律。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方式化解全社会的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力求有序、有度、有控地把握好改革创新、稳定发展、统筹兼顾的辩证关系,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氛围,探索和谐社会构建规律。
  二是要坚持民主执政,增强和谐社会构建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始终服从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有效地实施民主政治。
  三是坚持依法执政,提高和谐社会构建保证。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我们党建立健全依法协调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大问题,并通过依法执政和执政活动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制度化水平,依法建立健全全社会民意畅通的规范机制,有效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祥和的安定局面。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