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单选题、
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一个政党的试金石。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大约有1.4—1.8亿人。这只是从经济上看的,同时还有“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的人,他们算不算弱势群体?是不是存在越不承认有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越大的问题?这段话其实只是想说( )。
A 弱势群体的状况是区别社会文明的分水岭
B 目前的弱势群体划分还存在分歧和许多值得质疑之处
C 弱势群体的实际范围要比已公开宣布的情况大得多
D 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政策
【答案】B
【解析】文段总共4句话,第一句话引出主题“弱势群体”,第二句话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的报告,对“弱势群体”的计算进行简单介绍。最后两句话用反问句的形式,提出中国人民大学的计算只是从经济层面计算的,具有片面性。进而反映出文段的观点态度,即对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研究报告进行质疑,也就是对弱势群体的计算和划分进行质疑。因此正确答案为B
【纠错】A项中“弱势群体的状况”和“社会文明”在文段中并未涉及,因此A项错误;C项中的“弱势群体的实际范围和已公开的情况”文段并未提及,再者文段中也没有将“实际的”和“已公开的”做比较,因此C项错误; D项中的“正确政策”是针对弱势群体采取的政策的呼吁,而文段只是在说明弱势群体的划分问题,并未涉及具体政策问题,因此D项错误
14:单选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来恢复和弥补被侵权人的权利。遭受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没有一条光明、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司法机关执法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B 司法机关的执法过程也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C 目前缺少保障机制来弥补被司法机关侵犯的权利
D 制定规范和约束司法机关执法过程的法律势在必行
【答案】C
【解析】文段总共两句话,两句话之间没有关联词,两句话之中也没关联词,因此用行文脉络来做。文段第一句话只就当前的一种现状做了描述,既“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阐述其具体的表现和结果“没有一条光明、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由此可知两句话中第一句话的问题现状为主题句。第一句话说的就是当前缺少机制保障,因此正确答案选C
【纠错】A、B两项的论述主都是“司法机关的执法”,显然不是文段论述的主题,因此A、B错误,可以排除;文段就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并未作出倡议和引申,D选项围绕规范约束司法机关执法行为来展开的,而文段的主题是被司法机关侵犯的权利缺少保障机制,不是基于文段重点的选项不选,因此D项错误
15:单选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官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
A 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 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 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主流理论
D 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答案】C
【解析】题目要求选“不是称杜甫为‘诗圣’的根据”,即让选择一项不是“诗圣”称号获得的原因选项。文段共两句话,第二句话的开头就说“‘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这句话是说正是因为杜甫‘诗圣’的称号,所以他诗中的‘忧国忧民’精神成为主流,可见C项说的“.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主流理论”是“诗圣”称号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获得“诗圣”的根据。因此正确答案为C
【纠错】从文段“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这两句话中可以得到A项和B项正是人们称杜甫为“诗圣”的根据。“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可以得出D项也是人们称其为“诗圣”的根据。因此A、B、D项属于“诗圣”称号获得的根据,因此不选
16:单选题、
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乾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对接。二者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发现的。近年来那里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其中有玉雕猪龙、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这些距今不晚于五千年。玉雕猪龙放在男性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配置在积石冢四周——以龙和花(华)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了共同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上述文字主要说明了( )。
A 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
B 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
C 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结合的地点、时间
D 近年来后期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
【答案】B
【解析】通读文章,比较容易找出文段的中心句,即为第一句“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乾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对接”。第二句讲结合的证据,第三句具体地讲发现了的证据四种,第四句讲这些证据的摆放以及这样摆放所呈现的价值。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度所做的逐句分析,再来节缩四个选择项的内容,即分别为结合、结合的证据、结合的时间地点、红山考古发现,这样一比较,自然就不难看出,正确的选择项应该为B, 即本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