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东《行测》真题

65:单选题、

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为的市场准入等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这些事项,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以这条规定为依据,社会中存在的大量有限公共资源,其利用与配置可设定行政许可。这一领域的许可就是特许。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行政特许的是()。

A  采取了市场化的拍卖与竞标方式进行的出租车牌照的拍卖

B  城市户外广告设施的拍卖

C  需要得到行政当局同意的驾驶许可、营业许可

D  烟草专卖许可、麻醉药品的生产许可

【答案】A

【解析】行政特许的关键词是“社会中存在的大量有限公共资源”。A项中的“出租车牌照”符合此定义,为正确答案。B项中的“城市户外广告设施”、C项中的“驾驶许可、营业许可”、D项“烟草”和“麻醉药品”不属于“社会中存在的大量有限公共资源”,未能满足定义中的关键词,所以也不能叫做行政特许;符合行政特许的定义。故正确答案为A。

66:单选题、

反证法是先用确定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律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证明方法。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反证法的是()。

A  风水先生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倘若真有龙虎地,何不当年葬乃翁

B  某甲有非法收入罪,如果没罪,那他就能说出自己所有收入的来源,而他说不出这些收入来源

C  古村还是有用的,如果没用,就不会存到现在了

D  规划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依法通过的规划本身就具有法的效力

【答案】D

【解析】该定义中的关键词为“先用确定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虚假”、“由假推真”、“间接确定论题真实性”。A项,原论题是“风水先生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说的是风水先生指指点点,告诉人们哪里风水好,其实说的都是空话,“倘若真有龙虎地,何不当年葬乃翁”和原论题构成矛盾,说的是如果真的有风水宝地,为什么当时不把自己的老父葬在那个地方,也就是由风水先生自己不将亲人葬在所谓的龙虎地,说明不存在风水宝地,从而推出风水先生说的都是空话,是由假推真的过程,符合定义。B项“有非法收入罪”和“没罪”是矛盾的,但他没罪的话,又说不出收入来源,说明他没罪是假的,从而推出某甲确实有罪,符合定义。C项“有用”和“没有用”是矛盾的,如果没有用的话,就不会存到现在,说明说古村没用这个命题不成立,从而推出古村是有用的,符合定义。D项没有假设与原命题相矛盾的论题,没有“由假推真”,后一句“因为依法通过的规划本身就具有法的效力”是对前一句“规划不能随心所欲”的正面解释,不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B。

67:单选题、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决定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具有合理性,即合理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某工商所因个体工商户李某曾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刚出狱,所以没收其未经有关部门检验而违法销售蛋糕所得的300元,又处以罚款1500元

B  某省大型国有企业因生产的某种产品有些瑕疵,致使消费者无法正常使用,该企业在召回瑕疵产品后,依然被省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

C  某林业主管部门因木材市场紧俏,价格上涨,遂决定一次性采伐本林场五分之二的林木,给林场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D  某市行政复议机关,对王某不服行政处罚而提起的行政复议进行审查后,认为被复议机关的处罚决定虽然合法,但因王某初犯且情节轻微,将罚款一万元改为罚款五千元

【答案】D

【解析】A项中工商所没收李某的蛋糕是由于李某坐牢刚出狱,不是出于客观的原因而没收其蛋糕,不具有合理性,即不符合行政和理性原则;B项企业已经找召回瑕疵产品,而省工商局仍吊销其营业执照,就该企业的情况来说,这种决定并不合理,违背了行政合理性原则;C项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市场情况下达行政决定,政府参与市场行为,不符合适度原则,不符合该定义;D项行政复议机关根据王某的情节调整罚款额度,使处罚决定与实际情形相符,属于合理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D。

68:单选题、

定义:(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多种不同能量的觉察,并转换成神经冲动。(2)知识就是对客体的如实区别或联系。(3)推理是运用一定的法则从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的思维活动。典型例证:(1)竹竿浸入水中被水折成两段,出水后竹竿又恢复原状。(2)竹竿在水中并未被折断,而是由于光线的折射使人产生了错觉。(3)竹竿浸入水中被水折成两段,这是客观不同的缘故。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感觉为“感官的觉察”;知识为“对客体的如实区别或联系”,推理为“从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例证(1)竹竿被水折成两段,是视觉对水面上的竹竿和浸入水中的竹竿的觉察,符合“感觉”的定义;例证(2)揭示竹竿未被折断的原因,是对竹竿浸入水中这一现象的如实分析,符合“知识”的定义;例证(3)只说竹竿被折成两段是由于客观不同,没有体现出“感官的觉察”、“对客体的如实区别或联系”、也没有“运用法则从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不符合上述三个定义中的任一个。故正确答案为C,只有两个例证与定义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