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十)加强土地宏观调控
我国土地现状:一是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长江流域水土流原因是开垦陡坡、超量伐木、过度放牧、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表组成物质松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为的强度活动和不合理利用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则是主要促成因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大量施用农药等原因,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二是耕地严重流失。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开发建设需要和受市场经济驱动影响,各行各业都伸手要地,在这股洪流冲击下,全国各地区的大量耕地纷纷被转作他用。耕地锐减直接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转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思想,而根据市场要求调整农业的结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全面发展,促使了土地利用分配的调整,普遍压缩种粮用地。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但由于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又缺乏宏观控制和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在耕地上挖渔塘、种果树,过多地挤掉了粮田面积。另一类是非农业建设占地造成耕地的永久性流失。当然建设需要用地,但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例如城市无限制外扩,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修建豪华墓地,乱取土烧砖瓦,以及露天采矿等等。三是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中国人口占世界22%,而耕地占世界7%,是人口大国而相对来说耕地偏少。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人口则逐年增加,于是人口和耕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剧。
政府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地投资强度较低,供地往往跟着投资商意愿走,要多少给多少,宽打宽用的现象较普遍。宽马路、大广场、大绿地等大量占地,脱离实际的需要。二是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偏少,住宅、机关团体和商贸用地等非工业用地比重偏大,特别是一些开发区、工业园区将大量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建大学城、大市场和机关办公场所,挤占了工业用地,偏离了办区宗旨。三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偏低,各地多采取低价出让土地或土地出让金“先征后返”的政策。有些园区工业用地公开的出让价格只有2-3万元左右,这还未考虑可进一步享受的优惠政策,实际出让价格要更低。长期执行“低门槛”政策,在刺激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后遗症。四是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较多,一边是用地紧张,一边土地闲置。有些企业大量圈占土地,少的有数百亩,多的达数千亩,热衷于搞“园中园”,圈而不用、占而不建,待价而沽。五是违法违规用地屡禁不止,一些地方领导法制观念淡薄,认为依法用地阻碍发展,搞未批先用,用而不批。特别是一些园区存在大量违法用地,为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立案查处的违法用地主要是开发区(园区)和乡镇政府非法占地。从各地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情况看,有案不敢查、查案走形式、处理避重就轻现象比较普遍。六是侵害农民利益现象时有发生,非法占地、强征强供,势必侵害农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如土地遭非法侵占,土地补偿标准低,征地补偿款被截留挪用。有的地方甚至将农民房子拆掉后一拖几年不给安置,严重侵害群众利益。
土地管理和调控成效明显: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保护土地,事关国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土地供应,实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标。近年来,国家严格土地管理,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各类开发区总数核减了70%,面积压缩了65%,严格核定开发区范围,暂停了开发区扩区、升级和新设。截至今年6月,已分8批公布194个国家级开发区、487个省级开发区的范围。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得到加强,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加紧进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从紧制订。严格按规划计划审批用地,2005年农用地转用和耕地占用面积都控制在计划之内。继续对违法违规用地保持高压态势,对重大违法案件进行公开查处。今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监察、国土等部门联合公开查处了一批土地违法案件。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加了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使部分城市房地产用地结构得到优化。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土地市场化配置程度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严把土地供应闸门,有利于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遏制用地扩张;有利于保护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对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产生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完全必要、非常及时,也是卓有成效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发挥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杠杆作用,是宏观调控重要的实践探索和管理创新。
  高度重视土地违法违规等问题:当前,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存在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一些地方对土地的需求攀升,虽然审批供应的土地数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但是在规划计划之外扩大了建设用地规模。一些地方搞“以租代征”,规避农用地转用审批和上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有的地方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有的地方在农村搞大拆大建,擅自将腾出的土地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在一些地方的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利用农民宅基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现象。二是工业用地盲目扩张。一些地方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甚至实行“零地价”。在整个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偏多,利用强度偏低,造成土地隐性闲置和浪费。三是部分被征地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未能确保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一些地方还存在被征地农民补偿不合理、补偿金被截留、安置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土地出让收入不透明,使用不合理。土地出让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有的仍采用划拨和协议的方式出让土地,有的自行减、免、缓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有的违规返还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收益规定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未能及时足额提取。五是土地执法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影响了土地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影响了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土地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平稳运行,关系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而且关系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的高度出发,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土地调控。
  加强土地调控,必须调整利益机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经济手段,从根本上消除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经济动因。一是提高征地成本。按照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基本要求,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二是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应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和完善国有土地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依据,按规定的缴纳范围和标准执行,并专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建设、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四是统一制订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工业用地原则上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五是加大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完善耕地占用税的有关规定。
  加强土地调控,必须完善责任制度。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一是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负总责,不仅要对审批的用地负责,而且要对所有实际发生的用地负责。坚决制止“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二是实行问责制度。凡辖区内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对土地违法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报的,都应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三是明确考核依据。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应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依据。四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
加强土地调控,必须健全法律机制。要坚持严格依法按规划办事。充分发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监督检查作用。强化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及国土资源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行为。当前,要重点查处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用多、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问题。对非法批地、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触犯刑律的,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完善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协调机制。严格土地管理,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责任编辑:admin)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jiangxi/ajaxfeedback.htm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2015省公务员考试高分课程体系
2015年地方公务员考试高分备考特训营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