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分资料分析
111.C 解析:规模为51—500人的雇主吸收的三类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29%、33%、33%;501-3000人的雇主吸收的三类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分别是:21%、21%、18%;其他两个选项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可见相差最小的是规模为501-3000人的雇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2.D 解析: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的规模是3001人以上的,其所占比例为35%,就业最少的是规模为301—500人的雇主,其比例是7%,因此比值为:35%÷7%=5,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3.D 解析:四个选项的比例分别相差:14%、4%、1%、15%,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4.A 解析:2008届非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规模为51-300人的雇主就业的比例为:26%,故人数为:165×26%=42.9(万人),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15.D 解析:由于不知道211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各自的总人数,因此在规模为3001人以上的雇主就业的211院校毕业生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人数的多少无法确定,A错;在规模为301—3000人雇主就业的非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比例为:7%+9%+12%=28%,大于在规模为51—300人雇主就业的人数,故B错;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规模为301人以下的雇主就业的比例是:28%+26%=54%,故主要集中在雇主规模为301人以下的企业,C错;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何种类型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雇主规模在300人以下和3001人以上的都占到了70%以上,故D正确。本题选D。
116.D 解析:由材料的第一段内容可得,减少的耕地面积为:19.16+2.48+0.76+2.49=24.89(万公顷),增加的耕地面积为:22.96万公顷,故当年耕地面积减少:24.89-22.96=1.93(万公顷),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17.C 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水资源总量增加7.4%,人均水资源增加了6.9%,人口总数=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故而我国2008年的人口增长率约为:(1+7.4%)÷(1+6.9%)-1≈0.5%,或用粗略估算法:7.4%-6.9%=0.5%,以及“总用水量增加0.4%,人均用水量下降0.1%”知,0.4%+0.1%=0.5%,故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18.B 解析:根据材料第三段“能源矿产地38处,金属矿产地90处,非金属矿产地79处,水气矿产地2处”可得,金属矿产地最多,故选B。
119.C 解析:2008年,灾难毁地为2.48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的耕地为2.49万公顷,故而A错;2008年,我国农业用水减少了0.2%,B错;2007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用水量为:231.8÷(1-7.9%)×100%≈251.7立方米,故C正确;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7种,材料中并未全部提及,故D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0.B 解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2.96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9.16万公顷,22.96-19.16=3.8(万公顷),故A正确;2008年全国大型水库蓄水总量相较去年增加的百分比为:93÷(1962-93)×100%≈5.0%,故B错误;由“全年总用水量比上年增长0.4%”可知,C正确;材料中只给出造林面积中所有的人工造林面积,故而林业重点工程中的人工造林面积无法得知,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1.D 解析:该地1月的平均气温为1摄氏度,在零上,故排除A项;7月的平均气温为19.5度,故排除武汉;该地区的平均气压较低,所以推断是在高原地带,排除兰州,所以可能是拉萨,故选D。
122.A 解析:本题切莫死算,由于每个月的气压均在650百帕左右,故只要看与650百帕的差值即可,1月和2月的差值和为:22-4=18;3月和4月的差值和为:11+13=24;5月和6月的差值和为:15+6=21;7月和8月的差值和为:18+44=62,故1月和2月的平均气压最低。本题选A。
123.C 解析:该地区2009年第一季度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为:(17%+16%+23%)÷3≈18.7%;第二个季度为:(21%+25%+31%)÷3≈25.7%,故低:25.7%-18.7%=7%,因此本题选C。
124.D 解析:2009年,该地区的前半年的降水量为:(0+10+42+8+60+357)×0.1=47.7(毫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5.B 解析:2009年1月份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摄氏度,在前八个月中为最低,A对;2009年前八个月中6月份该地的平均总云量为最小,但最小值不一定出现在6月份,故B错;在2009年前八个月中,8月份该地的月平均风速最小,故有可能在2009年全年中8月份的月平均风速都是最小的,C对;该地2009年1月的月降水量为0,故D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6.B 解析:本题不需计算,主要是找对文中所在的位置。分清楚1952—1978年、1978—2008年和1952年—2008年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年均增幅。由“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1243元,比1952年增长了65.9倍,扣除同期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9.5倍,年均增长4.1%”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7.A 解析:2008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的人均生活费支出为26982元/人,最低收入户的人均生活费支出为4533元/人,二者的倍数:26982÷4533≈6.0(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8.B 解析:本题由于四个数据差别较大,利用估算法即可。1990—2000年,城镇居民中等偏下户的消费支出增长了3倍左右,其他阶段均不足1倍,注意本题问的并不是“年均增幅”,不用考虑阶段的长短,只要看最后一年与第一年的商就可以了。故而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9.D 解析:2008年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为4533元/人,2005年为3111元/人,设年均增幅为x%,则有:3111×(1+x%)3=4533,x%≈13.4%,因此本题选D。
130.D 解析: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35.1倍,故A正确;1985年起,收入越高,消费支出增长的幅度也越大,故而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贫富差距有所增加,B正确;表格中数据显示,七组年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均超过10%,C正确;1985-2008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最大,而并非高收入户,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