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B卷)《行测》真题

121:单选、

老师把双手伸进围棋匣子,然后双手握拳各执一子,让同学猜哪只手里有黑子。假设老师说了四句话,其中三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1)右手肯定不是黑子。(2)或者左手是黑子,或者右手是黑子。(3)如果左手是黑子,则右手就不是黑子。(4)左手、右手都是黑子。则(  )是假话。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3)“左黑→右不黑”与(4)“左黑且右黑”相矛盾,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根据题干信息“三句是真的,一句是假”可知(1)(2)为真,故右手不是黑,左手是黑,推知(4)为假话。故D为答案。

122:单选、

论证:在作经济决定时,人们倾向于少考虑或不考虑环境因素,例如作空气与水的清洁度、濒危物种的灭绝等的成本收益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要人们多考虑环境因素,就要赋予环境因素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经济价值本身就来自人们作出经济决定时所作的成本收益分析。结论: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与其研究方法存在着矛盾。假设以上论证是正确的,则论证对结论的支持力度是(  )。

A  强烈的,赋予环境因素以一定的经济价值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在作出经济决定时考虑环境因素

B  强烈的,除非经济决策对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事物不会造成任何事实上的影响

C  充其量是微弱的,因为上述段落没有证明经济决策者大体上都不会考虑环境因素

D  充其量是微弱的,因为上述论述假设污染和其他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少源自经济决策

【答案】A

【解析】结论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与其研究方法存在着矛盾。”论据中说“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是要人们多考虑环境因素,研究方法是赋予环境因素一定的经济价值。”可是,经济价值自人们作出经济决定时所作的成本收益分析,但在作经济决定时,人们倾向于少考虑或不考虑环境因素,由此构成矛盾。其矛盾点就在于“赋予环境因素以一定的经济价值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在作出经济决定时考虑环境因素”,故A为答案。

【拓展】此题是对整个论证的分析,难度较高,要对论证的结构有很好的掌握。

123:单选、

检测系统X和检测系统Y尽管依据的原理不同,但都能检测出所有的产品缺陷,而它们也都会错误地淘汰3%无瑕疵产品。由于错误淘汰的成本很高,所以通过同时安装两套系统,并且只淘汰两套系统都认为有瑕疵的产品就可以省钱。以上论述,需要建立在下面(  )项假设上。

A  接受一个次品所造成的损失比淘汰一个无瑕疵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大

B  不论采用哪一系统,第二次检测只需要对第一次没被淘汰的产品进行检验

C  在同等价格范围的产品中,系统X和系统Y是市场上最少出错的检测系统

D 系统X错误淘汰的3%无瑕疵的产品与系统Y错误淘汰的3%无瑕疵产品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如果系统X错误淘汰的3%无瑕疵产品与系统Y错误淘汰的3%无瑕疵产品完全相同,那么同时安装两套系统,最终也是会淘汰3%无瑕疵产品,这样就达不到减少错误淘汰的目的,并且增加了成本。故答案为D。

【纠错】通过否定带入的方法可以排除A、B、C三个选项。

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

根据B市住户抽样调查显示,1985年户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5元,到1994年,户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503元,九年间年均增长20.8%。随后又经过了六年时间,至2000年,户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06元,六年间年均增长12.2%。至2004年户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96元,比1985年增长13.4倍,年均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0%。2009年该市户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45元,比2005年增长了36.1%。 

图 B市主要年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图

124:单选、

1985年到2005年,户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最快的五年是(  )。

A 1985—1990年

B 1990—1995年

C 1995—2000年

D 2000—2005年

【答案】B

【解析】求增速最快的五年,可直接比较五年中首尾年份的倍数关系。由于计算量较大,可先进行简单估算,然后有较为接近的再进行精确计算。据图可知,199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1985年的2倍多一点,1995年是1990年的3倍多,2000年是1995年的不到2倍,2005年是2000年的1倍多一点。故选择1990—1995年。因此本题答案选择B选项。

【技巧】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