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B卷)《行测》真题

69:单选题、

定义:①直接观察: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②间接观察: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③定性观察:指对研究对象进行性质和特征方面的观察。典型例证:(1)天文学家对遥远星球的位置、运行轨道所进行的观察。(2)人们首先辨别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其后认识各颜色是由于各种物体所吸收的光的波长不同所引起的。(3)有人长期对蜜蜂进行观察,亲眼看到蜜蜂有神奇的触角和善于舞蹈的多条腿,由此,引发出观察蚂蚁、蜗牛、蜘蛛和蜻蜓等动物的兴趣。上述典型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C

【解析】“对遥远星球的位置、运行轨道所进行的观察”当然需要借助于设备,属于“间接观察”。“亲眼看到蜜蜂有神奇的触角”是“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属于“直接观察”。而“颜色”的“真相”是无法通过观察认识到的,需要依靠理性判断。(2)无对应项。所以对应关系为:①—(3);②—(1)。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70:单选题、

定义:①超常儿童: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的儿童。②问题儿童:指经常不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或犯有严重道德错误及神经过敏,有歇斯底里行为的儿童。③缺陷儿童:指盲、聋、哑、智力落后、身体残缺,有言语障碍或情绪障碍的儿童。典型例证:(1)唐代诗人白居易,1岁开始识字,5岁开始做诗,9岁已精通声韵。(2)9岁熙熙不仅调皮捣蛋,而且原来的礼貌也没了,嘴里的粗话也越来越多,经常是口无遮拦,一句话脱口而出,常常弄得大人尴尬得要命。(3)生下乐乐后不久,母亲就发现他体内缺少免疫细胞,因而非常容易受到疾病侵袭,医生建议乐乐生活在相对洁净的保护环境中,并且需要接受骨髓移植。上述典型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C

【解析】“1岁开始识字,5岁开始做诗,9岁已精通声韵。”这明显属于“超常儿童”。“原来的礼貌也没了,嘴里的粗话也越来越多”,这是“经常不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表现,属于“问题儿童”。对应关系为:①—(1);②—(2)。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71:单选题、

定义:①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他们是组织的基本依靠对象。②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场的公众。他们是组织急需转化的对象。③独立公众:又称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他们是组织值得争取的对象。典型例证:(1)严某是某银行出纳员,他在工作中未能完全按章办事,由于问题本身尚未暴露,他自己也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2)浦某是某企业经理,他已经明确认识到企业问题的存在,并且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与企业领导层间的内讧相关。(3)朱某是公司人员,他发现公司某部门有人假公济私,自己已经采取行动并且要求公司上层对问题部门采取相应行动。上述典型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B

【解析】“采取行动并且要求公司上层对问题部门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表明其“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朱某属于“顺意公众”。其他两项中的行为人都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对应关系为:①—(3)。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72:单选题、

定义:①实行犯:又称正犯,指直接实施具体犯罪行为的人。②教唆犯:指故意用言词、动作或其他方式促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人。③帮助犯:又称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人。典型例证:(1)匡某准备去抢劫某单身女性,在跟踪该女性时,因看到巡逻警察便放弃了抢劫行为。(2)一日晚,黄某见本村商店锁着门,即到邻村将正在看电视的荣某、王某叫到门外说:“村里商店中无人,你们去看看,动作要快,我在这里等你们。”荣、王撬门入店,窃得现金及香烟等物品,黄某分得现金及实物价值350余元。(3)金某和陈某因琐事发生纠纷,后金某邀史某一同去报复陈某,史某向他人借来摩托车,在明知金某携带凶器的情况下搭载金某至案发现场。在距陈某不远处,史某驾驶摩托车在旁等候,金某持刀上前对陈某身体要害部位猛刺数刀后,搭乘史某的摩托车逃离现场。上述典型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C

【解析】(1)中匡某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未能着手实施犯罪,且不存在同案犯,因此与题干不存在对应关系;(2)中黄某实施了教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应认定为从犯。其未直接实施盗窃,不是实行犯,因此与②教唆犯对应;(3)中史某搭载金某行凶并逃离犯罪现场,是为犯罪提供帮助的行为,应认定其为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与③帮助犯相对应。故本题共有两组对应关系。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