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黑龙江(A卷)《行测》真题

25:单选、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致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作对自己莫大的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过:“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C 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懂得反对意见的重要性

D 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因此,第一步需要找到文段的主旨句,即作者的观点。宏观上来说,文段属于分-总-分结构:解释说明-提出观点-举例论证。结论词“因此”引出文段论点: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作对自己莫大的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C选项即为观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答案为C

【纠错】根据结论词“因此”,可知B项是对观点句的解释说明;D项属于举例论证的内容,较容易排除。注意A项不是观点句,若A项为观点局,则文段后半部分内容应重在讨论科学与真理的关系,从而说明科学是探求真理,但文段并没有进行此方面的论述

26:单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严格实行配给制度,每人每天只能喝一杯咖啡。一天,罗斯福在招待会上对记者说,他早上喝过一杯咖啡,晚上又喝了一杯。记者们听了马上质问:“我们每人每天只有一杯咖啡,你哪里来的两杯?”不少记者以为,这下可是捞到了头版头条的大新闻了。面对记者的责难,罗斯福一点也不激动地回答说:“我确实是早晚各饮一杯咖啡。不过,晚上我是把早晨煮过的咖啡渣再煮一次。”从此,人们就把煮过后再煮的咖啡叫作“罗斯福咖啡”。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罗斯福的故事

B 罗斯福与记者

C “罗斯福咖啡”的喝法

D “罗斯福咖啡”的由来

【答案】D

【解析】标题选择属于变形的主旨概括题,因此,本题需要寻找文段的主旨大意。文段讲的小故事梗概为,在一天只允许喝一次咖啡的年代,罗斯福一天可以喝两次,他也因此而受到记者的责难,其实,他并没有违反规定,因为,他晚上喝的咖啡,是用早上煮过的咖啡渣再次煮过的。文段最后一句由含有总结性的“从此”引出,说明人们将再次煮过的咖啡称之为“罗斯福咖啡”,因此D选项正确

【纠错】文段反复出现“咖啡”一词,因此,某种“咖啡”才是文段论述的主体,排除A、B。C项说的“罗斯福咖啡”的喝法,文中并没有相关介绍

27:单选、

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这种精神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创造”。从文段的意思看,艺术欣赏的条件是(    )。

A 诱导物,“丰富”或“提炼”,“再创造”

B 特定的艺术形象,生活经验,想象

C 无形的音乐,有形的绘画,“再创造”

D 既成的艺术形象,接受,精神活动

【答案】B

【解析】原文并没有直接出现“艺术欣赏的条件”这一直观的概念,因此本题需要总结概括。整体来看,整个文段属于总-分结构。第一句是对艺术欣赏特点的介绍,后一句通过举例子来对第一句进行解释说明。因此本题需要对第一句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艺术欣赏其实就是让欣赏者利用“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对“特定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特定的艺术形象”是一种诱导物,“生活经验”是必要条件,“想象”是主观条件,三者共同构成艺术欣赏的特点,换句话说,它们是进行艺术欣赏的条件。故B项正确

【纠错】A项概括不全;C项属于举例论证的内容;D项中精神活动过于宽泛,且概括不全

28:单选、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现在各地都有种植。在中国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武侯墓前有两株桂花,相传栽种于汉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人们称它们为“汉桂”。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的是(    )。

A 我国栽种桂花已有1700多年历史

B 桂花多在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种植

C “汉桂”是最早入诗的桂树

D 《九歌》是我国最早的诗词

【答案】B

【解析】根据文段首句“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可知B项正确

【纠错】A项曲解文意,原文中“汉桂”有17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战国时代就已以桂入诗了,说明栽种桂花的历史不止1700多年;C项属于无中生有,并没有提及最早入诗的桂花属于哪一种;D项曲解文意,《九歌》只是最早以桂入诗的诗词,而非最早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