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黑龙江(A卷)《行测》真题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21:单选、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B 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C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D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答案】C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谓语动词“安排”后面涉及四个支配对象,其中“内容”、“时间”、“人员”都可以搭配,但“问题”不能搭配;B项搭配不当,“研制开发”前有四个定语,搭配不当;D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因此,答案为C

【纠错】A项,最后半句应改为“以及提出了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B项后半句应改为“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D项“反而”改为“因此”

22:单选、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下列对“转基因作物”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 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 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 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答案】D

【解析】定位原文,“转基因作物”一词,出现在文段最开始的部位,根据就近原则没有提示性词语或标点符号,因此本题需要阅读整个文段,并进行全面概括。文段为总-分-总结构,第一句提出转基因作物与普通作物的不同之处,第二句通过1983年的例子来进行论证,最后一句提出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来源。因此综合首尾句,带入选项,D项为正确答案

【纠错】A项中转基因作物并非靠环境影响而产生额外特性的。B项中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是特性,不是额外基因。C项中转基因作物并非杂交作物

23:单选、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①植物周期行为——②生理节律的奥秘。虽然这些行为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如光照时问长短等,但植物学家一直认为生物钟是植物感知外界条件的决定因素。要鉴定生物节律的生物钟基因,通常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生理节律能否被检测到,二是需要找到这种生物节律的异步个体。③植物光合作用节律用常规方法是难以检测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蒂夫·凯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借助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鉴定出第一个④植物生物钟基因。对文段中画线的四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概念相同,②包含①

B ①③概念相同,①包含③

C ①④两个概念不同

D ③④两个概念等同

【答案】D

【解析】阅读整个文段,分析文段中四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应该为:②包含①,①包含③,因此①②③概念同属于②的范围,ABC正确。而④和其它概念的范围不同,④和③的逻辑关系为通过找到④这一基因的存在,来验证③这一节律的存在,显然③和④两个概念不同

【纠错】④说的是一种基因,属于一种实体,具有具体性;而③是一种节律,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化的东西

24:单选、

环境文化从广义上讲,既包括物质的成果,又包括精神的成果;从狭义上讲,则只包括精神的成果。它主要指那些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取得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广泛共识,以及含有这些“共识”内容的多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文段中的“它”字指代的应是(    )。

A 环境文化

B 广义环境文化

C 狭义环境文化

D 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答案】C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综合“它”指代前面的“狭义上的精神的成果”,以及后面“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取得的广泛共识,以及多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上述内容就行总结概括,即是C选项

【纠错】代词指代题要遵循“就近原则”,注意排除A项,其违背了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