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打开海曙区民政三维地理信息平台,进入行政区划,选中一个街道,点击信息社区,所有救助人的信息就会浮现出来。如果要查看某个救助人的情况,只要点击其所住房子,其家庭经济情况及受助情况就会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标志着海曙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已全面开通。
一些困难群众多方受助,而另一些困难群众却因信息不对称少人关心。这种以往“送温暖”活动经常出现的尴尬局面,在海曙区将不再出现。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的开通,为该区的7500户困难家庭绘就了一张“帮困路线图”,社会救助的触角也随之延伸到海曙区的8个街道和75个社区。
海曙区的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具有办公自动化、网上申批、统计分析查询、信息引导、评估考核等五大功能。救助内容包括民政救助(低保户、扶助证、“三无”供养、临时救助、节日帮扶等)、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慈善救助、残联救助、劳动保障救助、总工会救助、妇联救助、司法救助等10项内容。
由于信息不对称,过去这10个部门往往会“各自为政”,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用工补助、社保补贴,总工会负责特困职工的救助,教育局负责助学等,而信息平台则整合了各个部门的帮困救助信息资源,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年龄、帮困类别、健康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住房情况、参保情况一目了然。一旦家庭情况出现变化,信息平台就会自动提示,有关部门就会适时调整救助力度。“这就好比为每户困难家庭建立起了一份健全的‘帮困档案’,使社会救助不重、不漏,实现了社会救助的动态管理。”海曙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叶发说。
7.随着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及各专项配套社会救助不断出现,首府近年来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但是,各项社会救助所要依赖的贫困评估体系却没有形成。针对这一情况,民革乌鲁木齐市委会副主委李鸣飞建议,为首府建立社会救助贫困评估体系。
李鸣飞指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的基础和核心是贫困评估,而社会救助则以贫困程度为标准获得,是否贫困成为了是否可以获得社会救助的唯一判别条件。所以,贫困程度的定量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悉,社会救助贫困评估的主体是民政部门,救助实施的主体则是相关业务部门。例如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进行贫困评估,卫生部门审核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服务,这样就能协同发挥各部门的长处。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亦是如此。
“目前社会救助贫困评估缺乏梯度的贫困等级结果,通常以低保身份作为贫困的一个界限,对收入刚刚高于低保标准的、俗称‘低保边缘户’的贫困家庭明显不公平。”李鸣飞说,“低保边缘户”家庭获得专项配套社会救助,要比低保家庭门槛更高,获得的救助额度要小,甚至有的专项救助只针对低保家庭。而现实中,“低保边缘户”争相往低保圈子挤,以争取获得配套社会救助实惠,这导致低保审批压力增大,容易使社会救助工作出现偏差。
李鸣飞认为,当有了梯度贫困评估结果,各项社会救助就有了梯度依据,把政策“断层”变为政策“斜坡”,把“救与不救”变为“救多救少”,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对不同类别的群体无须设置不同的门槛,根据贫困程度科学地确定救助额度即可。
基于目前没有社会救助贫困评估体系,李鸣飞建议,首先,政府应该明确贫困评估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工程。将贫困评估工作尽早提到日程上来,使各项社会救助在一个贫困评估体系上运行。其次,应该试行贫困程度定量分级标准实施救助。李鸣飞认为,有了社会救助贫困评估体系,各主体之间协同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就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责任编辑:hu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