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2002年到2003年之间,吉林大学有5位博士生多次要求更换博导。理由是,他们将毕业论文交给博导,但被拒收,给予他们的答复是,“现在没有时间看。”在几个来回之后,论文终于被收下。可没几天,论文又被退回,这次给出的理由是,“论文不符合条件。”张文显是由国务院学位办选聘的最后一届博导,他说,“当一些博导开始忙于社会兼职时,其原有的价值观就发生了改变。”
吴强(化名),刑法学专家,去深圳讲学后,便在当地开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每年有几百万元的收入,之后,索性在深圳居住了。他所带的博士生平时只能通过传真与他联系。但碍于博导终身制,法学院始终无法解聘吴振兴的博导资格。
针对以上情况,吉林大学开始进行教师聘用制度改革。黄文艺是这次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今年36岁,是200多名新博导中最年轻的。他是湖南人,5年之内做了5个项目,科研经费总共累计有近60万元。以前吉大有不成文的规定,一般当上教授2年后才有资格参与博导的选聘。“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改变,以目前的我来说,不敢奢望成为博导。”黄文艺说,“以前有这样一种说法,聘为博导之日也就是他的学术生命终结之时。现在这个制度似乎在做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努力。”
9.“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该论断来源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2005年12月10日,在由北京市青少年学习节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学工部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毕业生就业现状论坛——过剩与稀缺”上,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吴海表示,这个数字来源于对83位跨国公司招聘本土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访谈的结果。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大约需要人才70万~80万人,如果算上所有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大约需要200万~300万人;而未来3年,中国大约有1100万~1200万名大学生毕业。
该报告显示,跨国公司发现在大学毕业生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必备技能,“10%的中国求职者适合在外国企业中担当我们所研究的9种职位:工程师、财务人员、会计、定量分析员、通用类人才、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医生、护士和辅助人员”。以工程师为例,中国拥有160万名年轻的专业人士,然而,被访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认为,此类职位的求职者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教育体系偏重理论,和欧洲或北美的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相比,中国学生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另外,英语差是跨国公司拒绝录用中国求职者的主要原因。
一名法律系的研究生说,“学校教育就是学习知识,而公司招聘却看能力,什么是能力?感觉很虚。而且,我们就是想实习也没什么机会,一些跨国公司并没有实习生制度,个别有的名额也很少。”他认为,培训适合自己的人才,是企业应该担当的责任。
麦肯锡选择大学生,主要看“你能否很好地融入这个团队”和“是否有能力把相关行业的知识学会”,“很多职位和大学里学的知识并没有联系”。他说,课外时间做什么可能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10.教育贫困是导致发展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可喜的是,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已被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初中教育所呈现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状态一直为许多教育界人士所关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规定的同时,从完成对国民义务教育的角度也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