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单选、
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资源紧缺愈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人均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都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虽然我国粮食连续第10年实现增产,但供需仍处于紧平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还不富裕,全国还有近一亿农村扶贫对象、两千多万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众多的困难群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
B 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节俭
C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D 能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答案】B
【解析】文段属于分—总结构:第一句话提出问题——资源紧缺;第二、三句具体阐述现状;最后提出呼吁“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A、C、D均围绕文章的现状问题展开,不是问呢段的主要意图,只有选项B与文段最后的呼吁吻合,所以本题答案为B。
42:单选、
中国人对知识与思想、文风与人品、政治与学术,向来很难划开一道理性的界限,把本来只是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常常当成评价一切的铁律。其实,元好问早就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刘因也曾说“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以下观点与原文意思最相符的是:( )
A “文如其人”式的说法过于武断
B 凭感觉去评价人是不可靠的
C 知人知面不知心
D 识人的标准应多元化
【答案】A
【解析】本文段不是单纯讲“识人”的问题,所以应排除CD。本文重点在“其实”之后,“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意为在心里想象的的东西表达出来总觉得有所欠缺,不如在心中的图画、声音那么完美;文章也一样,要准确、传神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意图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知,作者对根据创作者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来判断作者本人的人品及思想是不赞成的,因此排除B,而选择A。(2007年《文史知识》)
43:单选、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调整利益分配方式,必然触动既有利益格局,消弱一部分人获取利益的权利和机会。这就难免使深化改革举措引起反弹,产生阻力。然而,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必须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勇往直前。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
B 既得利益者是阻碍改革的重要因素
C 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D 深化改革就要去触动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文中在“然而”转折之后“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这对应上文种的“必然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削弱一部分人获取利益的权利和机会”,因此,本文重点即为“必须要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因此能与之同义替换的只有选项D。(2013年10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44:单选、
既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做任何事情都无法脱离人际环境,那么,在单位时间内,谁能够以最低的沟通成本、最快地赢得他人的信任与配合,自然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者,往往胜出在沟通、组织与行动的综合素质。进入工业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竞争,无不需要将这类“人际型知识”贯穿于每一个“经济人”的行为之中。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相符的是( )
A 沟通对于成功很重要
B 降低沟通成本才能成功
C 沟通、组织与行动能够成大事
D 得到他人信任的关键在于沟通
【答案】A
【解析】B项表述与原文“谁能够以最低的沟通成本、最快地赢得他人的信任与配合,自然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不符,属于偷换概念,排除。C项中“能够成大事”这一表述和原文“凡能成就大事者,往往胜出在沟通、组织与行动的综合素质”不符,属于逻辑颠倒。D项表述在文段中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因此本题应该选A。(《新京报网》,《工作是一项最棒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