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行测》真题

53:单选、

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正在走出“就语言教学语言”的局限,而把构成人们语言交际能力所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导入语言教学。这就必然对作为语言教学重要环节的语言测试提出相应的要求:语言测试中应该包含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测试,不妨可以说,这是语言测试中的“文化测试”。最能准确地复述这段文字意思的是(    )。

A 语言测试中应该包含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测试,即语言测试中的“文化测试”

B 社会文化因素教学的导入要求语言测试中应该包含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测试

C 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正在走出“就语言教学语言”的局限,这要求把社会文化因素也导入语言教学

D 社会文化因素教学的导入,要求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走出“就语言教学语言”的局限

【答案】B

【解析】文段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语言教学的——在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被导入;第二部分是关于语言测试的——应该包含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测试,只有B选项涵盖两方面内容,故选B

【纠错】A项只涉及语言测试,过于片面,排除;C、D项只涉及语言教学,过于片面,排除

54:单选、

在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后,整个世界表现出对受灾国的极度关心和同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通过提供救援资金、物资等途径来帮助他们。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人要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 海啸后,受灾国家不能迅速得到救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他们的救援力度不够

B 只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能持续援助受灾国,他们的社会经济就会恢复蓬勃的生机

C 在接受各种救助后,受灾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努力

D 对危急病人的抢救先要输血、输氧,但病人的健康恢复却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免疫能力

【答案】C

【解析】文段用“病人”来比喻受灾国,用“输血、输氧”来比喻“提供救援资金,物资”,“但是”转折后的内容是文段所强调的重点,即受灾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努力,故正确答案为C

【纠错】A项与文段内容相悖,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仍停留在修辞手法表面,没有点明文段主旨,排除

55:单选、

现代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少。今天大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报表来与自己的下级打交道,来获得信息和进行管理。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看法:企业规模的日益增大,(    )。

A 带来了一些更好的企业管理方法

B 在企业中形成了一些不同的阶层

C 造成企业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D 使管理者可以更客观地对被管理者的工作进行评价

【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由文中的“造成”、“直接联系越来越少”、“很大程度上通过报表来与自己的下级打交道”可知这里侧重于介绍消极影响,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了,故选C

【纠错】文段侧重介绍企业规模增大的消极影响,A、D两项都是谈的积极的,排除;B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未提及“形成不同阶层”,排除

56:单选、

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桐城派”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得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唐诗没有的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_______。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 往往一开始喜欢甲派,而后又更喜欢乙派了

B 往往是学习一派、研究一派,就喜欢一派、笃嗜一派

C 往往从喜欢甲派而了解乙派,从了解乙派到对甲派产生怀疑

D 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

【答案】D

【解析】空格在文段最后,因此要结合前文语境,文段主要说的是作者学习古文、诗以及外国文学的经验,而三者是大致相同的,由古文与诗的经验推及外国文学,作者应是片面喜欢甲而不了解乙,了解乙后,才知道乙也有甲所不及处,故重新认识甲,与此意思相符的为D项

【纠错】A、B、C三项与原文规律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