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单选题、
下列哪项最有可能是苏轼的观点?( )
A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 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C 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D 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双斜。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三段信息“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可知,苏轼的观点是:书多反而让文人不喜欢读书了(诵读灭裂)。A项强调的科举之士(文人)束书不观是对其观点的准确反映。B项强调的“讹谬者”与C项强调的“缮写模勒”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强调的第二个弊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而此观点与苏轼观点不一致。排除B、C。D项“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又斜”强调的是“纸张非常好”,与苏轼观点无关。故本
50:单选题、
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
A 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 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 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 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最后一段信息“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取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可知,C项偷换时态,是在“魏晋时期”而非“明清之后”。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51:单选题、
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探讨的是( )。
A 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
B 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
C 科技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影响
D 纸本与电子文本共存时代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本篇文章后半部分论述的核心为“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结语推断题的做题原则“话题一致,理顺逻辑”可知,接下来讲述的核心应与“电子文本与纸本的关系”相关;从逻辑上讲,上文既然谈到了“电子文本取代纸本需要漫长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二者共存的时间段内的特点”。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克里米亚半岛半位于乌克兰的最高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仅在北部有狭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与俄罗斯相邻,克里米亚自古就有“黑海门户”之称,对于俄罗斯来说,几百年来,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通过克里米亚可以遏制与之隔海相望的土耳其,染指东南欧门户巴尔干,南下地中海、印度洋。
今天的俄罗斯版图是400年扩张的结果。16世纪中叶,由于北方海域冰冻期长,俄国是个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当时在位的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出海口。他提出:“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
<52:单选题、
第2段中伊凡四世说“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意思是( )。
A 海上贸易非常重要
B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C 海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
D 海洋是天然的安全屏障
【答案】D
【解析】根据第二段信息“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出海口……”及第三段信息“彼得一世通过……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海……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可知,克里米亚作为出海口是被俄国作为安全屏障的。此外,根据下文意思“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安全问题”可知,文章是围绕“俄国安全”来谈的。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