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社招)《行测》真题

33:单选、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宇宙膨胀理论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正确性

B 宇宙膨胀如果是事实,那便证明它过去是聚合状态

C 微波背景辐射现象证明了宇宙膨胀理论的正确性

D 微波背景辐射呈低温状态,可见是大爆炸的遗迹

【答案】C

【解析】由第一、二段 “大爆炸理论的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等表述可知,证明大爆炸理论的第一个证据是宇宙膨胀理论,由第三段“对大爆炸宇宙学有力支持的第二个观测证据出现在1965年”等表述可知,证明大爆炸理论的第二个证据即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现象。故C选项属于偷换概念,微波背景辐射现象证明的是“宇宙大爆炸”,而非“宇宙膨胀理论”

【纠错】由第一段“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红化)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大爆炸理论的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可知,A选项表述正确。由第二段“如果能倒放这部‘宇宙影片’,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星系在遥远的过去是聚合在一起的。”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由第三段“只能将微波背景辐射解释为这是宇宙原初阶段(大爆炸阶段)的直接遗迹”可知,D选项表述正确

34:单选、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们推测,大约15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宇宙由此诞生

B 宇宙原初阶段处在既热且密的状态,不断向四周洒落着灼热的辐射

C 微波背景辐射以相同的强度射向地球,可以推知宇宙大爆炸的规模

D 由于宇宙膨胀,地球当然也随之膨胀,太阳系、银河系也随之膨胀

【答案】A

【解析】由第二段表述“我们还可以推断这种聚合状态必定出现在好几十亿年前。科学家们现在将之定在150亿年左右。”聚合状态之后可知,A选项表述与文段一致,故A选项正确

【纠错】由第三段“如果宇宙起始于遥远过去的某种既热且密的状态,那就应当留下某种从这个爆发式开端洒落的辐射”可知,是宇宙大爆炸时候处于既热且密的状态,而非“宇宙原初阶段”,故B选项表述错误。文段第三段的表述是“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的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并未涉及大爆炸规模的相关内容,另外,由“强度相同”这一信息,也只能推出“宇宙各处的微波辐射可能是相同的强度”,并不能推知大爆炸规模。故C选项表述错误。文段中确实交代了宇宙膨胀这一信息,但是地球、其他星系等是否自身在膨胀,文章并未提及故D选项表述错误

35:单选、

文中第三段[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部分

B 基本

C 精确

D 可能

【答案】C

【解析】由文段表述“由于符合程度非常之好”可知,光谱线与熔炉内的发光情况相符的程度只能用与符合程度非常好、语义程度较高的“精确”来形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的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成语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颔联和颈联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则把较长句子[ ],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36:单选、

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主要原因是(    )。

A 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结构灵活多变,音律和谐,便于记忆

B 最具有汉语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C 因为“四言”是惟一字数较少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

D “四字格”的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

【答案】A

【解析】文段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论述了古人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由介绍形式时,所用的“首先”二字,可知,形式即为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主要原因。文段分别通过“审美要求”、“语言内部结构”、“音律”、“心理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故正确答案为A

【纠错】B项只涉及形式中的一方面内容,即“审美要求”。C项是对B项进一步的阐述,因此也不是主要原因。D项只是对于“四字格”的评价,并非是古人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