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黑龙江(A卷)《行测》真题

25:单选、

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正式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质上是主张取消个性、主体性,否认个人独立利益的,个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履行责任义务。这一秩序塑造的是处于服从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实现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目标。这一“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个人自由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强调集体、拒绝个人的主体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C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人自由增加和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

D 由“臣民”到“公民”的转变是我国劳动人事改革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文段分为两部分,由“上世界80年代”隔开,在此之前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因此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后面引出人事制度改革做铺垫。后半部分论述了人事制度改革极其重要意义,即“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B项表述符合题意,答案选B项

26:单选、

新闻真实的要求不仅是报道中每一个要素都符合客观实际,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能给读者构建一个能正确认识该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框架。无论是以镜头为信息载体的电视新闻,还是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报纸新闻都是结构事件的元素,通过将一个个镜头或者一个个文字、词语按照特定顺序的组合,形成对事件整体描述的框架。但是,叙事结构告诉我们,不同的组合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犹如田忌赛马一样,调整顺序也能产生质的飞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到质变的第二种形式。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新闻真实的实现有赖于受阅者的认识、理解

B 新闻的真实有赖于新闻主宰者——记者的把握

C 新闻内部要素的完全真实并不能代表这条新闻的完全真实

D 新闻报道的叙事结构同样影响着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文段为分—总—分结构:背景铺垫—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文段首先指出,新闻报道应该给读者“构建一个能正确认识该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框架”,之后提出观点“但是,叙事结构告诉我们,不同的组合能产生不同的意义”,最后用田忌赛马的例子来进行论证,重点在总句,强调新闻的叙事结构的改变会带来质的飞跃,影响新闻事件本来面目,即新闻的真实性。综合选项,D为正确答案

【纠错】A项强调受阅者的重要性,不是文段重点;B项没有提及;C项为干扰项,文段没有讨论新闻内部要素真实性的问题,而是说叙事结构的改变会带来质的飞跃,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27:单选、

中秋节前一天是周六,我们都休息,就抱她回自己家,她那天有点闹,不吃也不睡,可能被什么吓到了,她胆子特小,怎么哄都哄不好,丈夫其实在要孩子之前是不喜欢小孩的,所以有点烦,在给她洗澡的时候,我忘了关窗了,于是他就大声地对我吼:“连窗户也不关,想冻死她啊?”文中的“她”与作者最可能的关系是(    )。

A 母女

B 父女

C 师生

D 夫妻

【答案】A

【解析】由原文“我们都休息,就抱她回自己家”、“丈夫其实在要孩子之前是不喜欢小孩的”信息可知,“我们”指的是父母,其中由“丈夫”可知,“我”的身份是妻子,而“她”指的是我们的女儿。因此,“我”和“她”的关系是母女,因此答案为A项

28:单选、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察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    )。

A 美貌

B 美貌的人

C 其他才能

D 内在的美

【答案】A

【解析】定位原文,根据就近原则,找到本句话前后的内容分别是“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以及“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无所作为”,可见“此”在这里指的是“容颜俊秀”,也就是A项,美貌,因此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