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步步艰难
民谣:年年春运叹无奈,人海人山受折磨。
一年又一年,春运高潮时,全国各大火车站那万头攒动、人潮如涌的场面,都令人有窒息般的感觉。
一年又一年的春运,是亿万农民32工对中国道路交通负荷沉重的痛苦体验。
即使那些有幸买到车票的人,回家之路的艰辛也是刻骨铭心。《半月谈》一位读者如此描述他的回家经历:
那天晚上,我到达火车站广场后被吓了一大跳——偌大的广场上满是人,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都有,几乎都是民工模样的,还有人棉被裹身睡在广场上,这么冷的天怎么受得了?我七拐八绕,终于进入候车室,这儿更是不得了,仿佛全城的人都到这儿报到了,挤得前胸贴后背。
进入车厢后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刚坐下伸了一下腿,脚就碰到对面座位下一个硬硬的东西,本以为是人家的什么行李呢,再仔细一瞧,吓我一跳,竟是一个人的脑袋。那人蜷缩着睡得正香,被我一不小心踢了头都没反应……
我在火车上连水都不敢喝一口,因为怕去方便,卫生间里挤满了人呢。
与周围的乘客闲聊,知道他们大多是和我一样赶回家过年的民工,有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来这里转车的,待了好几天买不到车票,最后还是从“黄牛”那儿买的,价格贵了许多。虽然车票贵,可他们比还在车站广场转悠的那些民工幸运多了,因为只要坐上这火车,心里就有了底,离家也越来越近了。所以即使车厢人再多,气味再难闻,这一车的人都是幸福的,毕竟踏上了回家之路……
前不久,有打工者在网络上摊晒自己回家的总成本:价格不菲的车票加上通宵排队守候,以及路上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当然,还不包括伴随整个旅程的拥挤、困顿、忧烦等负面情绪和一路的颠簸与坎坷。身心双重煎熬所付出的,又岂止是金钱和时间的成本?缘何年年春运难
民谣:春运到,春运到,各路票贩往外冒:不坐车,不排队,各地车票由他调……
一名17岁就到深圳打工的湘妹子,已经3年没回家了。她爹死得早,娘在湘西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生活着。她好想回去看看娘,可是,她买不到火车票。
她记得,4年前回家的时候,在火车站熬一宿还能买到票;3年前咬咬牙多出20块钱也能弃到“黄牛”票:今年开始电话订票了,票却没了。“黄牛”票要加价600块钱才能到手,她是无论如何都出不起了。
普通民众年年“望票兴叹”、“一票难求”,而“黄牛党”们历经多年的“严打”之后,依然生生不息。如果没有铁路部门某些人员的默契配合,“黄牛党”手中怎会有层出不穷的票源?
一年又一年,春节期间“运力紧张”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供求关系失衡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没有改善的余地。到底是谁掌握了春运车票的分配权?在整个票额当中,有几成车票能分到那些排队等候的普通百娃头上?
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力度,仅2010年就投入8000多亿元: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6552营业公里。去年,民工往来密集的武广线已经实现了高铁正常运营,加上原有的运输系统,按说今年春运问题应该有所缓解,但“一票难求”的局面并未明显改观,原因何在
曾经有人抱怨,在高铁开通后,一些线路不断停开原有的普通列车,想方设法迫使旅客选择乘坐高铁,以提升昂贵的高铁上座率,高铁事实上成了铁路涨价的代名词。于是有网友调侃:高铁就是高价,动车就是动钱;价廉物美的普客,与有时间、没钞票的百姓就是“无缘”。一位农民工不无感伤地说:虽然有高铁,虽然有豪华卧铺,但那不属于我们。
“铁路越修越长,车票越来越难买,回家的成本越来越高”,是千万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今年春运期间,预售高铁车票的站点内场面冷清,而普通车票却依旧一票难求的情形,客观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中过分注重“豪华与高速”的现状。这也是当前普通百姓回家难的原因之一。
春运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事关公共利益,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多一些公平理念,多一些民生关怀,让那些常年在外辛苦打工的人们,尽早告别“有家难回”的痛苦与不安。
编辑:王秀真
农民:背不起的“人情债”
《半月谈》 2011003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475字
人情费用名目繁多数目攀升影响生活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2010年进行的百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1月~10月,人均人情费支出达686.39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3.28元,增长幅度为17.71%:农民人均人情费的支出,比1月—10月人均购买食品(不包含烟、酒、糖、茶)支出多出了48.54元,比1月—10月人均购买衣着支出高出413.68元。松树镇汤河村一名在瓦厂打工的农民,10月份开工资3200元,而礼金的支出高达1400元,占当月收入的43.75%。
如此高的人情费支出,扭曲了农民家庭正常的消费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大。
据了解,如今在农村,人情礼种类繁多,礼金数目飞涨。以前农村送礼多是过年和婚丧嫁娶上的亲情礼或友情礼,近年来,送礼名目日渐增多,有“生孩子礼”“满月礼”“结婚礼”“生日礼”“建房礼”“乔迁礼”“升学礼”“参军礼”“开张礼”等等,再加上逢年过节的人情来往,人情礼已经到了层出不穷、难于应付的地步。
过去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送礼大都是10元。50元,近年来农民往来礼金额迅猛增长,直系亲属送礼由过去的几十元,提升到现在的100元~1000元不等,街坊邻居、朋友同事的礼金则由过去的10元、20元上升到50元~200元不等。
2009年全年,江源区农民赠送农村亲友现金支出人均194.55元,比2008年的人均175.08元增加了19.47元,年实际增长十多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实际增长仅5.09%。据江源区百户农民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1月~10月有85户农户有人情往来礼金支出,其中,最高的礼金支出l万元,最低的礼金支出50元。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一名农民告诉记者,他每次随礼,最少也得30元,多的百八十元。一次次随礼“零割肉不疼”,但一年累积下来,随礼金就达到2600多元。
许多农民家庭并不富裕,但在这种风气下,因为害怕丢人现眼,只能皎牙跟着掺和。
记者采访了这样一个农户,为搞养殖向乡里信用社贷了5000元。不想钱刚到手,家中老父去世。怕旁人指责自己不尽孝道,他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雇来裱师、纸匠、乐师、鼓手,大酬宾客,还聘来了各路僧人道士,折腾近一周,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结果不仅贷款花光,还“欠”下数千元的礼钱和数百个人情工。此事刚完,他的小儿子结婚,女方索要彩礼上万元,无奈之下只得变卖耕牛等凑钱。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后官村农民魏贵军说,人情往来一般得50元或100元,亲戚好友就得200元甚至更多。魏家一年礼金最少的时候也得2000多元,最多时达5000元,家里如果没有钱,出门借也得把礼金随上。
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农安县等地,送礼的名目越来越多。由于盲目攀比讲排场,不少农村家庭返贫。农安县农民陈吉清家尽管贫困,礼金却没少掏。他的儿媳妇说,现在农村同城里一样,孩子上大学也得随礼,从50元到上百元不等。
在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镇岗阳村一户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儿子结婚光送彩礼钱就达2万元,订婚5000元,红包500元,过门前男方购置彩电、冰箱、音响和家具、衣服、烟酒等花费1.2万元.置办酒席4000元……把女方娶到家时,已花了4.5万元。全家辛苦近10年的积蓄全部用光,还欠了2万多元外债。
专家认为,现在农村人情消费出现了不正常膨胀。一是名目繁多,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周年大寿等都送礼:二是金额猛涨,过去大都以实物送礼,现在大部分是直接送现金,而且钱数越来越多;三是送礼者覆盖面越来越宽。礼尚往来本是人之常情,但过度的人情消费,使得农民不得不“挖东墙补西墙,借这家还那家”,甚至往地里少投入一些也得还上“人情债”,这样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带来沉重负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