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亟待破解两大误区

  除了呼吁给小城镇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专家们也指出了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两个最大误区。首先,产业聚集水平不高,吸引投资能力较弱。由于很多自然分化形成的小城镇习惯于从自身角度制订发展规划,与周边城镇竞争大于合作,导致各城镇产业类型千篇一律,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而缺乏地方特色的小城镇产业,根本无法与大中城市的替代产业竞争。正是在此条件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产业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产业聚集水平直接决定着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没有产业的聚集,小城镇发展不可能具备充足的财源,二、三产业也不可能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城镇人口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乡差距的缩小仅仅通过就业渠道难以实现,需要开拓更多的农民利益分享渠道,培育真正意义上属于农民自身的专业化合作组织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冯桥村,村委会就鼓励和指导村民从事一种极有特色的副业——用机器打草绳,绳子出售之后被用于林木运输和防冻,目前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除了提供信息服务,还优惠收购村民的草绳。

  “有了合作社,每捆草绳能让村民多赚一元钱。”该村支部书记管春明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村里一部分村民已经住进统一规划建设的居民楼。

  小城镇建设的另一个误区是缺乏合理规划,发展不够平衡。由于缺乏资金,许多小城镇是边规划、边开发,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尤其是模仿大中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导致小城镇个性差异和可识别性丧失,这对于树立小城镇的形象品牌,吸引要素和产业在小城镇有效集聚与扩散,提升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都十分不利。

  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张泉提醒说,现在我们一些村庄建设中把农民集中居住点建得像城市小区,农户住房面积偏大,配套标准过高,这不但违背了节约型村庄的要求,也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当前,我们还是要保持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家园

  “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家园”,这是很多专家对小城镇发展的期望,因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生活成本低,住房更容易解决。但最大的弊端是就业机会不多,因而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使之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吸引更多农民工安家落户。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很多大城市目前正在进行产业转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抓住机会,承接这个转移,从而在未来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这对农民工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认为,这是今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李国祥说。

  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也认为,在中国,大部分农民是兼业的。去不去大城市不是重点,关键是农民需要非农业收入。他们这种生活大多是候鸟式的,真正能够或者真正想在大城市完全定居的并不是多数。如果我们的小城镇发展起来了,提供给农民非农业的工作机会,那打工的农民就不必都去北上广这种大城市,在附近的小城镇也可以赚取额外收入,这样就缩短了他们的打工半径,也降低了打工成本。

  因此,小城镇的规划、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小城镇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强调,要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

  专家们建议,可以在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率先进行制度创新,在财政资金、建设用地、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产业聚集,同时加强医疗卫生保障和教育条件等薄弱环节建设,才可能提高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居住的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依托。

  编辑:高远至

  瞄准热点难点教育改革起锚

  《半月谈》 201100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658字

  本刊记者郭久辉

  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了近期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15个重点及参与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单位,标志着新一轮教育改革试水起锚。

  纵览改革试点内容,无一不切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解决城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公众对学前教育需求迅速提升,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少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在幼儿园挂号排队,入园难可见一斑。幼儿园收费昂贵堪比大学也广受诟病,月收费超千元在许多城市已司空见惯。而在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则呈现大片空白。据教育部统计分析,上幼儿园又难又贵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新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目前围绕学前教育的专项改革确立了四个重点,并在全国18个省市区展开试点。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即政府直接投资举办幼儿园:二是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三是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四是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不少地方政府已出台了支持学前教育的措施。有的地方拟定了公共财政出资建设幼儿园的计划:有的地方提出补贴民办幼儿园、购买社会服务,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幼儿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幼儿同资费价格管理,降低收费标准。

  以均衡治择校,以规范促减负

  长期以来,中小学“择校热”、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等一直是公众反映突出的教育难点如何破解义务教育阶段的这些难题,备受关注。新一轮教育改革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方略。

  如以天津、山西等9地为试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试点目标为,城乡学校硬件配制将基本趋于一致,师资等软件开展交流,缩小城乡间教育设施、教学水平的差距。一些教育界人士解读该政策取向认为,实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一方面是农村学校要达标,另一方面是城市财政再富足,学校也要朴素,而不能奢华。

  近年来,安徽铜陵、四川成都、河南郑州等多个地方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途径。他们有的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有的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在新一轮改革中,教育部确定在天津、河北、河南等多地,推广先进经验,鼓励更多创新,探索更多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在减负方面,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对改革充满期待。辽宁盘锦、江苏南通等地将作为首批试点,试点的重点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将重点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以求从根本上消除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自主权

  随着高等教育需求大众化,我国连续十余年高校扩大招生,高校在校生数量猛增,但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行政化”、学术不端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在新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新近公布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有关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占有较大篇幅和比例。而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仍在酝酿中。

  一是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将在北京大学等数十所部属高校及部分省属院校试点,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在上海部分高校及附属医院、清华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试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

  二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在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北京大学等26所高校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将由黑龙江承担试点工作,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在湖南大学等3所高校试点,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

  三是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以北京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为试点,将重点探索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的路子。

(责任编辑:admin)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jiangxi/ajaxfeedback.htm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2015省公务员考试高分课程体系
2015年地方公务员考试高分备考特训营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