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利率与通胀困局真相
《半月谈》 201100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211字
叶从和
随着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国内通胀压力的持续增大,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加息的议论也越来越多。那么,通胀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汇率、利率这两种货币政策究竟是何关系?它们的变动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产生有效的抑制呢?
通胀管理面临重重现实羁绊
很多人认为中国形成通胀有两大方面因素,一个是需求驱动,另一个是成本驱动。不可否认,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引发通胀的原因也有市场化过程中成本上涨的因素和输入型通胀的影响。但是,流行的“囤积居奇”导致通胀一说则不成立。
归根结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胀的主要形成原因是货币驱动。要想治理通胀,手段是综合的,但是核心工作必须是坚决果断地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减少过多的流动性,维持商品价格的稳定,有效平稳地促进经济发展。
而事实上,长期积累的流动性过剩一旦启动通胀战车,则注定不会成为短期行为,如果不果断采取以收紧银根为基础的一揽子调控措施,中国经济很可能长期背负通胀与泡沫的双重压力。
另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经济“减速”不能成为放任通胀的理由和借口,中国更需要有质量的经济,而不是单纯高速增长的出口导向型经济。2011年中国的通胀风险已远超经济减速的风险。反通胀就必然要求货币供应减少而导致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减速。不让经济减速就难以控制通胀。
流动性泛滥造成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会加大普通民众的生存压力,高收入、资产丰厚的富裕群体却有能力调整资产配置,他们不仅能够摆脱通货膨胀冲击,而且还能从资产泡沫中牟利。因此,受益于资产泡沫的利益集团往往拥有强大的实力操纵舆论和决策,这种舆论往往夸大经济减速的风险,从而可能扭曲国家的宏观经济判断与决策。
“以升值抑通胀”与纠结的人民币汇率
近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强劲。对此,有媒体提出“以升值抑通胀”可能成为短期货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理由是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助于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一方面,升值可降低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特别是减轻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可直接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人民币适度升值可增强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助于调节贸易不平衡和国际收支失衡,从而缓解外汇流入和外汇储备积累过快的压力。
对此,很多专家并不完全认同,理由是,人民币过快升值已经吸引国际热钱进入国内,市场流动性大幅增加,抵消了货币政策回笼流动性的作用。同时,热钱进入房市、股市,造成资本资产市场过热和产生泡沫风险,进入农产品市场大肆炒作推高物价,助推通胀。因此可以说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没有大变动的情况下,单纯的人民币升值对缓解通胀作用并不明显,人民币过快升值并不能缓解通胀反而可能推高中国通胀。
人民币汇率问题实在很让人纠结。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逻辑,人民币在本土的通胀应该造成其在外汇市场上由强变弱,汇率下降。但现实是,人民币对内变弱,对外愈强,二者无论如何也统一不起来。这种矛盾表明人民币的名义币值(汇率及利率)与实际币值(以可购商品量评估的真实币值)已发生严重背离。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与人民币实行的资本管制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浮动汇率机制问题的深化。迄今为止,能够维持币值与汇率稳定的最理想的货币制度只有金本位制。因为金本位制可以有效约束各国政府无节制超发货币,最终使一国政府对内无从乱抽“通胀税”,对外也不能通过操控货币汇率影响他国货币政策。
1971年随着金本位的解体,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法定通货制度,货币发行间接地以物价指数及经济指数为判断依据(锚),货币发行量弹性很大,完全由央行或货币当局决定。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可以在迫于财政、经济和社会的各类压力下.通过货币供应的控制来主动或被动地人为造成货币币值的不稳定。
2005年7月21日之前,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换言之人民币汇率是以美元为锚的。一旦美联储政策,或者美国经济出现调整,人民币必须随之调整。2005年之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货币。但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未能做到与中国制造业世界竞争力增长的同步,出口导向经济政策更是导致巨额的贸易出超长期累积,央行被动地向国内市场投放过量货币。一方面,巨大的“货币购买力缺口”压迫国内物价上涨,过量货币就到处漫游成为热钱,制造资产泡沫:另一方面,随着超量的人民币长期累积,资源类公共品不断的商品化,普通百姓的生存压力日大,企业的利润不断下滑。
目前,人民币正有意识与不牢靠的“美元”脱锚,在希冀保持有效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加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力求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向更富有弹性——双向浮动,而非单边升值。但在有效汇率(或商品指数)的新“锚”被完全确认之前,由于美元单方面贬值意愿强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压力短期仍在加大,而且正不断消耗我国来之不易的外汇储备。
不仅如此,有专家进一步推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实行竞争性的汇率贬值和放松货币供给、大肆在全球抽取“通胀税”仅仅是其全部货币政策的第一阶段,而发达国家重新收紧货币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更大的冲击。在输出通货膨胀压力之后,倘若发达国家重新大幅提升利率,将导致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核心市场,这将导致新兴市场泡沫的破裂,中国对此要高度警惕。
抑通胀,利率、汇率双策不可偏废
要抑制通货膨胀,一般有三种主要办法可选择:一是设法回收市场货币,从而恢复供求平衡,央行最近一系列的公开市场操作就属于这一范畴,但货币长期超发后回收起来会很慢很难:二是遏制市场货币新增量,间接的手段如通过加息提高资金借贷成本,减少市场流动性。再有就是直接提高货币币值(使本国货币升值),从而使物价相对下落。
可以说,加息是最现成的抑制通胀预期的货币政策工具。至少,应该让存款利率高于通胀率,或是名义CPI,这是经济调控的基本准则。印钞票创造不了财富,只能制造通货膨胀,而通胀将导致民怨和社会的不安定。掂量一下热钱的压力和通胀的压力,应否加息是不言而喻的。
加息当然会有副作用,比如吸引热钱流人。但从根本上看,热钱更感兴趣的是博取人民币升值后资产的增长及汇率变化的利益,而非小小的息差。宏观政策从来就是两难选择,国内如此,国外如此:昨天如此,今天也如此。
一直以来,媒体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观点强调汇率调整对于国内利率调整的替代作用。但事实上,上调利率以稳定通胀预期的作用是汇率调整所不能替代的。上调利率实际上是对存款人的一种经济补偿,也可以对市场的远期通胀预期产生影响。目前,包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面临通胀恶化问题。新年伊始,秘鲁、泰国、韩国等国央行相继加息,新兴经济体201 1年的加息潮序幕已经拉开。尽管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在过去两年中都出现了大幅或明显的升值,但是都无法控制通胀局面的持续恶化。
当然,更有弹性的汇率无疑会扩大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使得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为国内经济需求服务。但无论怎么讲,利率与汇率两项政策都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即便是短期替代也是不可取的。
央行的根本职责就应该是通过灵活调整利率和汇率,来实现经济和物价的稳定。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近年来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相对稳定,经济和价格水平却上下波动,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反思。近期央行连续上调利率,这说明“汇率政策绑架利率政策”的状况正在向有利于普通民众的方向转变。诚然,当前中国金融政策面对的局面相当复杂棘手,这对管理层调控经济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李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