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10年前,这里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黄永跃对2002年10月前来资源上任时的情况记忆犹新:当时,公路两旁尽是抛荒的冬闲田,政府掏钱给农民买了红花草和油菜子撒在地里,农民还觉得“没啥用处”。说起西红柿和红提,一农民直摇头:“那东西娇贵,不好伺候。”
“不好伺候”的抱怨背后,是资源县农民技术和观念上的落后。怎么办?“政府示范和推动就显得尤其重要。”黄永跃说。
陈代昌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向农民推广良种的过程:政府与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进行良种研发与选择,取得初步成效后在县内小规模示范,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资源是山区县,气候复杂多变,因地制宜尤其重要。”陈代昌说。
品种选出来了,要真正变成农民手中的“摇钱树”,还得让农民掌握技术。为此,资源县每年都邀请北京农学院、广西大学等自治区内外的资深专家、教授给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还派出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光红提项目,资源县就已经举办培训班共500期,培训人数达2.8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3.1万份,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自己的“技术能手”。
在农村,技术能手的带动作用很快发挥出来。“有不懂的技术或遇到什么难题,我就到村里技术能手的红提园去看看去学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资源镇马家村的马爱军说。
对此,陈代昌深有感触。陈代昌说,资源十几年的实践证明,科技兴农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实现科技与农民的“无缝对接”,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技术,如果农民真正用好了,用活了,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市场主导,助力农产品走出大山
资源县西红柿、红提种植分别是从1995年和2002年开始的。不少农民至今对刚开始时的惨淡经历还记得清楚:每个村的种植户只有几户,不少西红柿和红提还因为卖不出去而烂在了地里。
不过现在农民已经不需再为“烂市”而发愁了。经过10来年探索.资源人在开拓市场上有了自己独到的经验。
王杰是资源1000多名“农村经纪人”中的一员。每到西红柿大量上市的季节,就是王杰最忙的时候:招聘帮手、向农民收购西红柿、为外地客商供货……
对王杰这样的农村经纪人来说,平日他们是农民、个体户,而到了果菜上市的时节,就利用熟悉当地习俗的优势,为外地客商穿针引线,为本地的西红柿、红提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我们是自发行动,但也并不孤单,政府经常给我们提供信息和培训。”王杰告诉记者。
如果说农村经纪人对实现产销对接功不可没,行业协会则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资源县将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组织起来,成立葡萄协会和西红柿协会,并在部分重点乡镇设置分会。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协会把“单打独斗”的种植户联合起来,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提高了农民跟客商的议价能力:同时,借助协会中销售大户的客商资。源,资源农产品得以走出大山,源源不断地流人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摆上了市民餐桌。
陈代昌说,随着资源农业产业步入“亿元产值”时代,市场风险也在加大。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资源县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的冷藏库,一次性可冷藏果蔬500多吨。
记者了解到,目前红提深加工、果蔬冷冻贮藏库等项目已列入了资源重点招商推介项目。一旦项目成功实施,资源农产品销售和保鲜条件将更为完备,这将从根本上突破果蔬产业发展瓶颈。
编辑:高远至
走向田园——都市人生活新取向
《半月谈》 201100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544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一部分具有现代意识的都市人群开始尝试返璞归真.追求对健康更有益的质朴生活.让自己在现代生活压力之下的疲惫身心能够得到真正的放松。近年来,物价上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方式。
本刊记者 熊润频 实习生 鲍晓菁
移居城郊,累、黑换放心
北京市的刘女士原本家住海淀区华清嘉园小区,自2009年孩子到外地上大学起,便将房子出租,和丈夫郑先生一起搬到了海淀区温泉乡居住。
“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大家都知道。我一亲戚家是温泉的,现在在外地做生意,孩子出去上学之后,我就跟他商量了一下,搬到这来住了。上班开车半个多小时吧,远是稍微远了点,但我特喜欢这儿的环境。房前一大片樱桃园,背后是山。前后院我们种上菜,什么豆角、茄子、南瓜,长得都可好了,自己种的菜拿去送朋友,特受欢迎。”刘女士笑着说,“自己种菜吃着放心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的乐趣谁也给不了。以前家在农村,地里的活都自己干,搬到城里还挺怀念的。搬回农村倒圆了我一个怀旧的梦。不过,儿子说现在都讲究‘低碳“乐活’,我这不叫怀旧,应该是前卫了。”
走进刘女士家的院子,记者看到,在前院的西墙根,刘女士辟出了一小片空地,养了四只鸡,东墙边拴着一只大狼狗,中间的一大片空地上,还建起了一个塑料大棚,掀开棉帘子,里面的西红柿大的已有鸡蛋大小,青青的,挂着水珠,十分惹人喜爱。后院是一大片已经收割完毕的空地,刘女士和丈夫前段时间收完白菜就没再种东西:“让土地休息一下,开春再种。”刘女士指着厨房墙角的一个矮缸和一个泡菜坛子说:“这缸里是酸菜,坛子里是辣白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白菜腌的,跟买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旁边的小厢房里,堆着一堆大白菜,用薄棉被盖着,“这几天冷,怕冻就盖上了,今年肯定不用买白菜吃了。”
问起侍弄这么一个大摊子会不会忙不过来时,刘女士爽朗地笑了:“亲戚朋友知道我有这么个好地方,一到周末都抢着来玩,带孩子来辨认植物、浇水施肥,有虫子都用手给捉下去,绝对绿色,从不打药。孩子们可喜欢了,把好多活都给我干了。日常主要自己收拾,累并快乐着。”郑先生拿出几个装着锯末的塑料袋对记者说:“这是我周末去买来的,准备自己种蘑菇吃。前段风传市场卖的蘑菇都有荧光剂污染,后来又说没有,咱们老百姓也不知道谁说的可信,有条件就自己种,从头到尾都亲自把关,麻烦点但放心。”郑先生边说边笑着打趣刘女士:“她老嫌自个儿晒黑了,我说再黑能换来健康也值!”
现实版“开心农场”认领田地
除了刘女士这样有条件移居城郊的城市居民,更多年轻白领家庭选择了“认领一分田”的模式走进田园。在一家国企工作的张铮就是认领大军中的一员。
张铮在北京市顺义区的月亮湾开心农场花200元认领(租赁)了4平方米土地,一有时间就开车带上妻子和5岁的女儿去京郊侍弄自家的田地。“尽管可以托管租赁,但我选择尽量亲自动手。这样能让孩子更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粒粒皆辛苦’,我带她去了半年农场,她现在既不挑食也不剩饭。原来打死都不肯吃一口的菠菜,竟一下变成了她的最爱,她说自己种的又香又甜,再多也能吃完。”张铮笑呵呵地说。妻子王乐晨则认为丈夫此举十分明智,女儿自从去了农场再也不在吃饭的时候缠着她问诸如西葫芦是不是长在树上这类问题了:“你要问她怎么不问了,她就会说我都种过了还不知道长在哪儿呀!我女儿已经慢慢脱离‘五谷不分’的行列了。”王乐晨表示,在食品安全存在诸多隐患的今天,她更喜欢自己种菜:“虽然达不到全部自给自足,但能够少吃一点农药残留严重的菜,自己种的总放心些。再说,现在自己动手、放松身心、返璞归真才是时尚呢!”
月亮湾开心农场的负责人孙荣兴介绍说,市民可以在农场认领土地,认领了土地的会员可以选择每周等着一个蔬菜种类、数量不太固定、但保证新鲜健康的菜篮子直接送到家中,也可以选择闲暇时带孩子一同去生态农场看一看,参与田间劳作。这种源于瑞士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社区支持农业”。要求农民在每个种植季节之初,就与消费者签订一份购买协议,消费者把本年度购买农产品的钱先期支付给农民,农民则承诺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最终,农民增加了收益,消费者吃上了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土地也因为没用化肥而涵养了地力。目前这种模式在欧洲、美洲、亚洲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自耕自收的生活,无论从健康锻炼的角度、自享绿色果蔬的角度,还是亲近自然减压的角度,都是一种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综合体验和运动。
孙荣兴说,农场自2010年4月起提供此项服务,截至2010年12月底,已经有208户会员认领土地。
食品安全何时令人放心
部分都市人回归田园,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食品安全。毒奶粉、毒豇豆、地沟油、农药超标……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越来越无法吃得安心。
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谈起食品安全问题时,曾忧心忡忡地表示:“政府一定要管理好食品安全,提供放心食品,这关乎民族的健康甚至尊严。”
在武汉,池莉在院子里开了两分地,种植各类蔬菜。“我的菜园子从不施化肥、农药,用榨的豆饼、菜饼发酵后做肥料,现在做到了自给自足。我种的菠菜、莴苣、茼蒿绿油油的,长得很好。”谈起种地的原因,她说,作家跑得多、看得多,有一些情况令人很不安:“现在生病的、特别是生怪病的特别多,在城市医院里,特别是大医院,人多得要命,像赶大集似的。这虽然不能说与食品问题有关系,但老百姓的议论特别多。”池莉学过医,对健康问题非常敏感。现在城市的小胖子越来越多,女孩子甚至9岁就来月经,过早发育,提前成长。这令她十分担心。
池莉的担心也是众多老百姓的担心。有条件走向田园、自己动手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无法期待移居城郊的模式成为主流。食品安全何时能令百姓真正放心?自己种菜何时能真正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无奈?我们盼望那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编辑:苏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