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监管困境
不少专家认为.GPS定位系统、定位手机等科技发展产物让人们得以畅享快捷资讯,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鲜和方便的体验。但高新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破解监管困境?
杨高波提出,一方面要加强立法,特别是应该出台细致的法律、法规,对该类行为进行细化界定,做到有法可依,并且用严格执行来打击利用高科技成果恶意窥视、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公共空间管理、加强对隐私的保护,要严格管理监控器材市场行为,严控监控设备的不正当生产、交易、流通和使用。
杨高波同时指出,我国目前还没有把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进行保护,这势必会造成保护不力的局面。“在信息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相较于国外对于个人信息的严格保护,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专家表示,信息技术正在模糊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本应受到充分保护和尊重的私人空间也在被公共化。事实上,个人也经常难以界定自己是无意偷窥还是处于侵犯的范围内。与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固有的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已经脱节,道德这一课也必须抓紧补上。
杭州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表示,从道德观念上应提倡“非礼勿视”的高尚品德,恪守尊重别人隐私的基本道德,对故意窥私和记录传播隐私的行为都应视为不道德而加以严厉谴责。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产品开发上以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自由、舒畅为目标的同时,对于类似手机追踪定位服务之类存在较大争议的产品,企业在推出时应该慎之又慎,应考虑设置一些回避措施。
编辑:何晏
向行政复议要效率
《半月谈》 201100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854字
本刊记者何晏
“行政复议制度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行政复议解纷功能不足,大量行政争议还游离于法律平台、特别是行政复议渠道之外。”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行政复议年度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郜风涛的一番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行政复议是我国解决行政纠纷的法定途径之一,为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在行政纠纷不断增多的情形下,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一些缺陷和问题逐渐显现。
国务院法制办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行政复议案件数略少于行政诉讼,而有的国家两者之比近10:1.甚至达到24:1。同时,我国现有70%左右的行政纠纷,未经行政复议直接进入行政诉讼或者信访渠道。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说,行政复议制度具有范围广、专业技术优势明显、程序相对简便快速等优点,已成为各国解决争议以及与行政机关有关的民事纠纷的主渠道。
“据初步了解.这次地方机构改革对基层行政复议机构冲击较大,一些县级政府法制机构被撤并,市县政府行政复议工作面临无人来做的尴尬局面。”郜风涛指出,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还不了解、不重视、不善于通过行政复议化解矛盾纠纷。
专家表示,程序是否公正直接关系到老百姓是否信任和选择行政复议来解决纠纷。而实践当中,行政复议基本套用一般行政程序,法律规定以书面审查为主,听证程序适用范围有限,不利于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特别是相对人的意见。
同时,行政复议机构拟定的行政复议决定需要逐级报请行政复议机关的领导审批,这种裁决模式不仅牵扯了行政领导大量精力,而且容易引发公众对行政复议是否“官官相护”的猜疑。行政复议缺乏必要的证据规则,行政裁决方式有限,都对行政复议案件的公正办理产生了影响。
“要准确把握行政复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功能定位,使行政复议实现从内部监督、自我纠错为主向救济权利、化解争议为主的根本转变,才能明确和把握行政复议制度完善的方向。”在此前的一次论坛上郜风涛明确表达了对行政复议的定位,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行政复议法的修改是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更好化解行政纠纷的重要措施。这次全国行政复议年度工作会议上对于修改行政复议法有了更准确的注解。
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国务院法制办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行政复议法修改所涉及的行政复议功能定位、范围、体制机制、程序以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和信访制度的关系等重点问题,开展研讨论证。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中,普遍加大了实地调查、公开听证的力度,并注重运用调解和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作为解决机构独立和保证程序公正的一项重要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对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进行了动员和部署。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中国在12个省区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创新行政纠纷解决体制机制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黑龙江,省政府本级已集中了除农垦、森工之外所有省级各部门的行政复议审理权,并将试点扩大到了全部12个地级市。目前省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在受理、审查案件中,整体纠错率占案件总数的47%,而此前各部门分别办案的纠错率仅为8.5%。
针对行政复议人员往往专业素质不高、公信力不足的问题。2010年1月,第二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成立就是一种有效探索。43名委员中,有30名非常任委员由来自国家部委和北京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截至目前,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共审议重大、疑难行政复议案件44件,涉及规划拆违、土地发证、权属争议、政府信息公开、强制拆迁等12类行政管理类别。
专家表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行政复议作为理性维权的重要途径。
记者从有关权威部门获悉,新形势下中央将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强化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制度、简化申请手续、探索建立与信访联系机制、加大对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监督力度等方面。
在要求注重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办理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将行政纠纷依法纳入行政复议渠道解决。中央还要求加大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不作为,行政程序不规范、不合理行政等新类型案件的关注和研究,及时总结案件办理规律,指导工作实践。特别提到要审慎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编辑:苏娅
2011年经济大势展望
《半月谈》 201100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802字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
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其复杂,自然灾害异常严重,各种重大挑战十分严峻。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价格总体稳定、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稳增长、调结构取得成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在新的一年中,我国经济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会比较突出。除了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问题。
经济运行五大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2010年9月份以来,价格上涨的幅度加快。不同于2004年由粮食减产引发的物价上涨,也不同于2007年至2008年由我国经济过热引发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和猪肉价格上涨,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多种因素在推动,既有主要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市场流动性宽松,粮食、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产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也有国内货币存量规模较大,对价格的影响逐步释放,通货膨胀预期较高,投机炒作较为严重;既有蔬菜等部分农产品供应偏紧带来的价格上涨,还有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明显上升。这些因素都是推动当前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
二是粮食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的压力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在种粮和其他作物之间结构调整的余地缩小,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总体不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扩大农民需求有很多困难。
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既关系经济增长,又关系改善民生,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尚未到位,住房价格在高位徘徊后近期又出现上涨苗头。如果调控力度过大,可能影响房地产投资进而导致经济减速:如果措施力度不足,在世界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可能带来新一轮房价上涨,造成房地产调控前功尽弃,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运行面临很大困难。
四是拓展外需的难度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复苏动力不强。为转移国内矛盾,一些发达国家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我频频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加大,汇率问题和与之相伴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可能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并将加大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的难度,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五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加大。在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铁矿石、铜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更高。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很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增大。
总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同时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动加深,这使得我们下一步发展面临的环境仍很复杂,任务仍很艰巨。
201 1年宏观政策取向解析
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1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就是要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促改革、惠民生。
稳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性问题难以调整,改革也难以推进。这就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调结构,就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切实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控通胀,就是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把物价稳定在合理和居民可承受的水平上。稳定物价必须综合施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完善收储制度,搞好进出口调节,保障供应:加强价格监管,遏制过度投机。
促改革,就是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和资源税改革。
惠民生,就是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今年要开工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
2011年经济走向预测
考虑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假定2011年财政赤字保持1000亿元左右的水平,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6%左右,新增贷款规模保持7万亿元左右,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规模大于2010年。在这一国际经济环境和政策假设下,我国经济可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GDP增长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与2010年大体相当,国际收支状况有所好转。
投资高位回落。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大批“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会集中开工,加上前两年大规模建设的项目投资增长惯性较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仍然较大,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同时,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也有利于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较大,商品性房地产可能出现观望徘徊而放缓投资进度,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受到规范性要求的约束等因素将影响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20%左右,比2010年回落4个百分点。
消费基本稳定。2011年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近年来就业形势和工资水平提高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储蓄消费型增长模式使我国消费有较强稳定性,但房价、物价上涨对部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较大负面影响,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出现效应递减现象,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实际增长15%左右,与2010年持平。
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发达国家高失业率使居民消费增长疲弱,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也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我国将不断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原材料进口,扩大高档消费品的进口,改善贸易平衡状况。
从翘尾影响和新涨价因素两个方面测算来看,物价涨幅处于温和状态。其中,新涨价包括各种因素引发的市场自发性涨价和国家对部分管制商品和服务的主动调价。从市场自发涨价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的预测.2011年国际市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10%左右,由于我国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工资成本上升,进口初级产品价格将大部分传导到下游制造业,输人性通胀加上国内粮食、肉类、蔬菜、服务等价格的上涨.2011年市场自发性涨价将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以上。从理顺国家管制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看,如果把资源税改革从新疆推行到全国,按资源税率5%计算可推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个百分点。若理顺煤电、天然气等价格,可推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个百分点以上。初步预计.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望控制在4%左右。
编辑:李力
警惕热钱透支中国经济
《半月谈》 201100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541字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热钱都是投机性短期资本的简称.追求高利润、快速流动是它的基本特征。正值岁末年初的中国.在国外热钱不断涌入的同时.国内民间热钱的躁动也没有息止,而且有加紧逃离实体经济的意愿与趋势,使中国经济面临着釜底抽薪的风险。怎样给热钱降温.引导热钱走向实体经济领域.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刊记者 李亚彪 姚玉洁 岳瑞芳
躁动而又彷徨的国内热钱
“最近有什么投资机会,我这里不缺钱,缺的就是项目。”在杭州、温州和上海等地,不少手握资本的投资者都在这样询问。钱到底投在哪个地方,是这些投资商最着急的事情。
“当前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正出现减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说。她前段时间在浙江省一些地方调研发现.虽然近两年来货币发放较多,可在实体经济中,部分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转而对虚拟经济感兴趣。
以浙江温州民间热钱为例。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温州民资大举进入中国西部收购油井;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升温,不少资本又转移到三亚等地的房地产项目上:近来,又有人看到有温州投资者进入棉花收购、艺术品投资等领域。
2010年春天.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在2010年北京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摹本以3.08亿元人民币成交:2010年11月英国伦敦的一次小型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4300万英镑的天价被一中国买家拍走,加上佣金和增值税,瓷瓶身价折合约5.5亿元人民币,再次刷新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业内人士笑言,中国艺术品投资进入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时代”。而这其中,人们真真儿地看到了民间热钱的身影。
热钱躁动对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热钱在全国各地活跃,被人们用一个“炒”字来形容,如炒房、炒煤、炒棉、炒矿、炒石油、炒收藏等。这种集中时间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扩张性流动,虽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却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风险难以控制。
曾是中国软件业十强之一的杭州南望集团,前几年大举进军房地产、小水电等领域,并斥巨资到美国购买油田,受到副业的拖累,最终不得不申请破产。宁波一家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在扩张中也大量购买了房产与土地,造成资金沉淀,负债一度超过净资产的3倍,只有1亿多元的宁波中强集团负债高达3亿元,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达到上千万元。近年来房价暴涨吸引了不少大型企业投机房市,浙江省许多制鞋、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房地产项目,个别企业甚至以厂房抵押,贷巨款投资房地产,而宏观调控一旦收紧,就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资产缩水,出现周转困难。
资本离开实体经济,在很多地方直接导致“产业空心化”现象。长期关注民间资本流向的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当地银行存款已经突破5800亿元,而闲置的资金比这个数字还要高许多。同如此庞大的资金相比,温州市本地实体经济投资持续低迷。统计显示,过去10年,温州的投资率一直远远低于浙江省和全国。2010年上半年,温州投资增速在浙江省并列倒数第二,总量仅是杭州的1/4。
资本连真实体经济
暴露深层顽疾
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出而成为热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对大的经济运行趋势仍心存担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