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类对社会演进的认知的一种具体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方式,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应有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使得社会主义的构想更为合理化、可行化,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论证,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论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其中,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整体,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只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不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
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当时特有的社会基础及阶级基础形成的。
1.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先进国家占据了统治性主导地位,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所参加的具体的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
3.1867年:《资本论》发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4.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发表,进一步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论证、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结合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处于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在此理论的指引下,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
斯大林学习并吸收了马列主义,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邓小平同志学习并发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论断,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具体而言,其具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出现的。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讲解了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提出了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释了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必然。科学地论证了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具有很强的革命性特点,其理论发展指引了社会巨大变革的发生,引领了历史潮流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明确的革命任务及革命目标,它是以工人阶级彻底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革命学说,革命性是其鲜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及其规律。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特点,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为基础展开的,从而科学地判断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更迭交替的社会发展必然规律。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论断,恩格斯曾经提及,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活的行动理论,是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可以更为全面、真实地认知世界,了解社会,通过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可以全面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社会。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理论,它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在批判种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流派,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总是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人类历史发展的有益成果并回答人类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正是由于具有这些品质,从而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将基本原则与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特性。科学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和一次大发展。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大发展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还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理论。
五、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要想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首先就需要正确认识并把握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化生产冲破资本主义私有制桎梏,必然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政治经济学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被压迫的工人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成为有机的一体,不可机械地进行分割。而整个马克思主义论述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因自身难以克服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结果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另外,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科学社会主义是植根于社会主义运动又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指引工人阶级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与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密不可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以及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能更直接、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六、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方法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要从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始,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要真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就必须重视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结合学习,在比较中借鉴有益经验,在借鉴中汲取理论精华。具体而言,首先需要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是历史的必然。之后,要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演变历程,将其与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要认真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经典代表著作。经典著作是理论发祥的源头,是理论生长的土壤,只有读懂、读透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代表作,才能深刻领会蕴含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我们党历来重视并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重视并倡导学习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代表作,这主要是指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重要文献,它们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需要掌握其他有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常识,汲取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涵盖知识面较广,要真正掌握这门学问,必须以广博的科学知识为储备,辅助学习、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过程中,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论来自于实践,学习理论、掌握理论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来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针对性和科学内涵,才能深刻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实际,真正学好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认清中国的国情、人民的期盼和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
七、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被共同使用,生产部门被集体管理,发达的现代工业使生产日益社会化这一社会现实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所有制日益丧失私有制的特征,独立的手工作坊运作模式日益萎缩。随着股份制的产生及其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生产的扩大化,使得生产资料成为公司的财产。在资本属性条件下,集体使用的生产资料能够被独占、分割,生产资料的实物形态失去意义,它们仅仅被赋予特定的价值供交易的发生、使用。当生产资料为一个价值额,它既能被独占,也能被无限分割,生产资料已经与所有者失去了一切实际的联系,资本成为它们之间的唯一纽带,成为现代私有制存在的最后度量。
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这一实践基础上的,在单纯的商品交换中,双方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取多予少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难以存在。但是,如果资本家不取得更多,就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攫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为了实现更大的利润,资本家要求工人付出不等量的劳动与价值兑换,从中攫取差额,实现自身增值,并进一步将这些增值变为自身发展的资本。
这种不均衡的存在,且愈演愈烈地发展,必然引起受压迫群体、种族、国家之间的仇视出现。在制造出贫困的同时,也引发了暴力反抗思想的产生。从而引发了危机,造成社会动荡。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削减矛盾,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剥削行为本质的存在,使得这种矛盾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为终极隐患。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当危机无法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对抗性矛盾发展到最高顶点,革命也就无可避免。资本主义的灭亡成为一种必然,而能够取代这种社会制度的新形态便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完成了对人类的第一次启蒙,使人类摆脱了宗教、政权、迷信等的思想控制。它还改造了国家的统治形式,使得民主、自由成为一种政治常态。私有制日渐萎靡、现代化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日益工业化,城乡差别不再明显。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私有制与生产发展规模化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消灭私有制成为历史的必然,而私有制的消灭,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它只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