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二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判断题
1. √ [解析] 略
2. √ [解析] 略
3. × [解析] 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教育(非制度化),有了学校后,便有了制度化的教育。
4. √ [解析] 略
5. × [解析] 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应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原因,即自己不努力。能力不足是内部归因,不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名词解释
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三、教育写作题
[参考例文]
四管齐下,克服职业倦怠
当前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意义感和教育教学工作。究其原因,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动机的缺失造成的。而造成教师动机的缺失又有很多具体原因,如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使他们感到失望,对自主和尊重的强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使他们失去信心与热情,工作环境中的人文关怀的缺乏也会使他们的热情消退,等等。我认为针对职业倦怠应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薪酬激励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薪酬对教师倦怠的影响,这在现实中也是合乎道理的。人们普遍认为,对代理人最传统最直接的激励方式是激励性报酬。教师既有其专业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与常人共同的人性。激励性的报酬安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在所有职业收入中所占的地位的高低位次;二是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建立在从教年限和国家政策基础上的增长和绩效上的激励。做好第一个方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是对在职教师继续从教的激励;做好第二个方面则可以鼓励教师更加尽心工作,提升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晋升制度
晋升是对教师工作与能力的认可,本身就是激励性质的。专业组织中流行的“非升即走”惯例,越来越影响到聘任制下的教师管理。制定建立在教龄和绩效基础上的晋升制度,一方面是对教师表示认可,鼓励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起到挽留教师的作用。教龄与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学校应当对之提供相应回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理应受到更多的鼓励与尊敬。
(3)授权与问责
学校应当建立完整的授权与问责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以及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因为这些外部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治需要。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时会更加自信、自尊,对自己的表现也就有更高的要求。通过鼓励个体自主决策,计划自己的行动路线,并且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可以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以激励教师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目标。
(4)人文关怀
人们总是脱离开人性而只就教师的职业特点强调教师是楷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教师为人师表提出过高的要求,使教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教师也有被满足的需要,而这却常被忽视。教师是一个情感高投入的职业,情感的高投入及高收益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别人往往只看到教师幸福及充实的一面,并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情感高支出的同时,其折磨及挫伤也可能更大。长期以来的专业特性已经融入到教师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极其看重其投入的情感价值以及受到的尊重。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他们无法感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所带来的荣耀。教师的处境危机需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关注。
就学校范围来看,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善于倾听;对教师工作的表扬与支持;多与教师交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等等。这些都可以照亮教师心灵的天空,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尊重,建立起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
我们不应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以及缺点,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与帮助。当他们遭遇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产生职业倦怠时,外界的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可以重新给他们点燃热情之火,助他们顺利走出困境。
第二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积累运用
1. 单选题
(1)A [解析] B项“雨后春笋”用在句中一般表褒义,此句为贬义,故使用不当;C项“天伦之乐”一般是说家人,用在这里不恰当;D项“针锋相对”应改为“争先恐后”。
(2)C [解析] A项的“渲染(xiàn)”应改为“渲染(xuàn)”;B项“怦然心动(pīng)”应改为“怦然心动(pēng)” ;D项“脊梁(jí)”应改为“脊梁(jǐ)”。
(3)D [解析] D项中的“嘻戏”应为“嬉戏”。
(4)C [解析] 先看第一个空,“即使”和“不管”都表示假设,贺岁片受到叫好和捧场很显然已是事实,排除A、B。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非常明显,极易看清。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文中所指“轻喜剧风格、大团圆结局”这种模式是极易看清楚的,而非看得见,排除D项。故选C。昭然若揭:形容坏事、坏心思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5)A [解析] 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D句式杂糅,“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6)A [解析]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一个协议,应改为《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7)D [解析] ②句中有“也”字,应放在①后,排除A,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考虑在B、D中作选择。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应是前后句,故选取D。
(8)D [解析] 《谈艺录》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发行的。
2. 判断题
(1) × [解析] 雨果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
(2) √ [解析] 略
(3) × [解析] 元杂剧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
(4) √ [解析] 略
(5) √ [解析] 略
二、科技文阅读
1. 能把写在纸上的字,以及活动的或静止的画面、景物从千里之外传送到自己面前。
2. 将语言和符号所难以表示的任意图形、绘画,以至色彩、动作等,通过电信手段传送给对方,为对方的视觉所接收的一种通信方式。
3. (此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满分)。
第一种答案:不恰当,因为图像通信包括文字、画面、景物等,而语言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文字又是一种符号;可改为“如同电话交流的语言”,“像电报那样的符号”,“如数据通信中的数据”,加上了限定语,表达就确切了。
第二种答案:恰当,因为图像通信传送的正是用语言、符号难以表示的图形、色彩等,因此用“不是……也不是……而是……”的形式来表示它们的区别自然是恰当的。
4. 安全、可靠。(1)在现代战争中用以拍摄现场情况,十分安全;(2)能忠实地还原成可视信息为人眼所接收,信息自然十分可靠。
5. 第⑥段的第一句显得比较突兀,可改为“用现代电信手段传送信息是‘即时’的,因而图像通信具有‘迅速’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安全、可靠……”
三、文言文阅读
1. A项中“会”是指适逢,正遇上。B项中“法”指按照法律。C项中“将”是指带领,率领。D项中“间”是指离间。
2. A [解析] A项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个“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之成为句子成分,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替人。C项中第一个“且”表示而且、并且,第二个“且”表示将近。D项中第一个“虽”表示虽然,第二个“虽”表示即使。
3. 甲文中,陈涉指出百姓多闻扶苏“贤”,而楚人怜“项燕”,所以“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见得到老百姓支持的重要性;乙文中,作者指出“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项羽正是因为怀疑范增而中了
陈平的离间计,最终导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可见失人心之害处。
4. (1)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2)物品一定是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出虫子;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进去。
参考译文:
(甲)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官府征召穷苦的平民900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二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秦始皇的缘故,于是被派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义帝任命的统帅,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使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
1. 古诗词赏析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2. 古诗文默写
(1)出师一表真名世
(2)烟光凝而暮山紫
五、现代文阅读
1. 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 (1)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2)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1.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 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 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意思对即可得分)
六、写作
例文:
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侍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的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地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 “我想回家。” 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得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本文来源于2009年上海浙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