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篇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 第四章中学生的个性心理
   第五章社会心理第二篇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命 题 架 构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学派
  机能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格式塔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考 情 追 踪
  纵观近年来各地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心理学部分的试题,本章所出题目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涉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流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其中,选择题题干会给出一段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描述,要求考生选择其描述属于哪一种研究方法;或者是给出关于某一心理学流派的特征,请考生判断是哪一个流派。考生在备考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区分各个心理学流派的特征。
  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也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人的心理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总称。
  (一)心理过程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的自组织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时,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根据恩格斯的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原理,提出心理结构的二分法理论,认为人们在实践中的整个心理活动由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大部分所组成。认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系、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是客观表现在主观中。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意图、情绪、谋略、意志等都是对待客观事物的活动。意向过程是客观主观化的过程,即通过意向活动施加影响于客观,使客观事物按照意向的方向变化,从而使主观体现在客观之中。行动是主观转化为客观的过渡过程,它是主观意向转化成为影响、改变客观事物的力量和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对客体的认识过程和施加影响于客观使之改变的意向过程的交互作用,就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了人们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它是行为和活动的动力因素,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主要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上。其主要研究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如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等。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有人急躁易怒,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胆小扭捏,这种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的不同,便是个体心理特征中的气质表现。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于对现实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如有的人诚实、正直、善良,有的人虚伪、狡猾、恶毒;有的人勤劳俭朴,有的人懒惰奢侈;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骄傲自满,这些都属于性格方面的差异。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可以说,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个性。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主观臆想或虚构猜测,得出的结论必须符合实际。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就是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在教育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必须遵循的原则。亦即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其结果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他们实施良好的影响,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4.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由于观察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观察法。从观察的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观察的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某些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有两种:一是实验室实验法。它是在特设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如剥夺感觉实验、条件反射实验等。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是借助实验室实验法来完成的。二是自然实验法。它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来改变或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简便易行,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此方法综合了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比较实用。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谈话法
  谈话法是一种口头调查法,即通过主试和被试相互交谈,从中了解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2)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通过书面形式回答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扩大调查的范围,既可以在许多被试中同时进行,也可以借助邮寄的方式进行。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被试的作品,如日记、作文、绘画、工艺制品、报告总结、自传、回忆录等进行分析,来了解他们的某种心理特点的方法。
  4.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验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能力测验等。
  目前,心理测验正在发展中,将它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对客观地了解人的心理,掌握其规律有很大帮助。另外,此方法配合选拔人才,帮助教师、家长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也是有一些帮助的。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需要了解掌握,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二节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是冯特和铁钦纳。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二、机能主义学派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机能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是詹姆斯。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他还主张意识的功用是指引用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是流动的东西,称为意识流。意识流这个词含有意识是切不开、斩不断的整体之意。他的这些主张成为后来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条。但是詹姆斯本人没有建立一个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创始于杜威。其他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尔和卡尔。这个学派的活动中心是芝加哥大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它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四、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译音。格式塔(gestalt)意为形式或图形,广义地说,意为形态或要义,它是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中文译为“完形”。格式塔不是指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了论文《似动现象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情感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
  五、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
  六、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七、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一般认为奠基者是美国的奈瑟和西蒙。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心理学流派及其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需要了解掌握,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第三节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1.什么是神经元
  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2.神经冲动及传导
  神经元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二是传递信息。即神经纤维既能感受刺激而产生冲动和兴奋,又能将此兴奋状态由纤维传递给邻近的神经元,如此辗转传递到达反应器官并由之产生对刺激的反应。
  神经冲动即为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现已有实验研究表明,神经冲动的能量来源于神经细胞自身。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便于了解和认识,我们依据其功能和结构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1)脑
  人类的脑是由约140亿个脑细胞构成的重约1400克的海绵状神经组织。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构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为前脑、中脑和后脑三大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2)脊髓
  脊髓上接脑部,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送至脑,进行高级的分析和综合;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运动神经传至效应器。脊髓本身也可以不经大脑完成许多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膀胱和肛门反射等。
  2.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1)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2)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及其他平滑肌。它也包含感觉(传入)神经纤维和运动(传出)神经纤维。传入纤维传导体内脏器的运动变化信息,这种刺激的感受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而分布于各脏器的传出神经纤维,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保持相对平衡和有节律性的内脏活动,如呼吸、心跳、消化、排泄、分泌等,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当环境发生紧急变化时,促使机体发生应付紧急情况的一系列内脏活动。内脏活动一般不由意识直接控制,并且也不在意识上发生清晰的感觉。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的部分。
  (1)大脑的结构
  大脑两半球表面覆盖有灰质,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的内部是髓质,它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之间以及皮层和皮层下组织的联系工作。在大脑内侧面深处的边缘,还有一些结构,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情绪活动有密切关系。
  (2)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
  在解剖上,大脑两半球似乎是非常相似的,但现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绝非一样,主要表现在言语、空间想象能力、思维类型等方面。这种功能的不对称,使得大脑半球在某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被称为单侧化。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反射”的概念。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动都是自动实现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些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调节实现的。笛卡儿将这种借助于神经系统所实现的,对外界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叫做“反射”。现代神经生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反射”的学说,提出反射的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通常情况下,由效应器产生的反应动作又将成为对有机体的一种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返回传导到中枢,这个过程叫做“反馈”或“返回内导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根据这种“反馈”信息,就能对效应器的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调节,并保证有机体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就是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
  从理论上讲,神经系统最简单的功能单位可由三个神经元连接而成:一是感觉神经元,二是连接神经元,三是运动神经元。由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形成神经冲动,再由连接神经元传递到达运动神经元,而最终止于反应器官。构成从刺激到反应最简单的连接关系被称之为反射弧。实际上,由刺激到反应间参与的神经元数目远超过三个以上。如果我们给反射弧下一个实际、确切的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一般简单的反射活动是一次单向传导完成的,其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在这五个部分的结构中,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坏,就不能实现反射活动。如果是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神经冲动往往是往返传导的。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高等动物与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反射组成的,反射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的。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根据来源和形成的过程,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1.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又叫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它是在人类种系的进化发展中形成且逐渐固定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反射方式,也是一种自主性的、固定的反射。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也叫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人与高等动物要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环境,就必须对具有生命意义的远隔性刺激(如食物的外部特征或伤害物的邻近标志等)及适于反应的条件有所辨认或预感,而后作出更合理的应答,这种依据事物信号进行应变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其刺激叫作条件刺激)。它是由高级中枢(大脑皮质)在后天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来实现的。
  (三)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晚年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梅子放在嘴里会流口水这主要是非条件反射;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的形状也会流口水,“望梅止渴”这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的形状,就是在讲“梅子”一词时,也会流口水,“谈梅生津”这主要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生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活动。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削弱相联系的神经活动。抑制不是神经活动的停止,它同样是一种神经活动的过程。
  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两个神经活动过程。例如,抬臂动作,支配臂的屈肌和伸肌的中枢,必须有一个处于兴奋状态,另一个处于抑制状态,才能保证抬臂动作的完成。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无时不在进行着有规律性的运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造就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即在弱的兴奋过程的场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中等强度的场合,会发生集中作用;而在很强的兴奋的场合,又会发生扩散作用。在抑制过程的场合,也完全与此相同。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任何一种神经过程都会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例如人睡眠后感到头脑清醒,小孩临睡之前的哭闹,这都是正诱导现象。专心致志地干某项工作,则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本节考点较少,可重点记忆反射、反射弧的概念;能区分条件发射、非条件反射(本节多以选择题、名词解释形式出现)。
  真 题 1+1
  1.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A. 个案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观察法
  【解析】 该题考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个案法”应是针对某一个体的研究方法,显然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教师是针对某一学生的行为而进行的研究;“实验法”需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实验条件,题干中也无法体现出来;“调查法”主要包括谈话法、问卷法和作品分析法,题干中所体现的方法不属于任何一种调查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教师正是通过自然条件下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的,符合“观察法”的定义,故本题选D。
  2.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A. 个案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观察法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同上题,题干中强调了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某学生”,是为了了解“某学生”的心理特征,显然属于个案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 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 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 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把握。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因此A和B正确;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类型不同,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D正确;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C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4.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
  A. 人本主义学派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D. 认知学派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要心理学流派的辨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放在那些“自我实现”的人身上,本题中突出了“自我实现”的作用,可见,本题选A。
  5.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言语活动中枢在()。
  A. 杏仁核B. 边缘系统
  C. 大脑左半球D. 大脑右半球
  【解析】 本题考查“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这一知识点,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6.下列不属于右脑优势的是()。
  A. 计算B. 想象C. 音乐D. 情感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右脑的优势有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而数学运算是定位在大脑的左半球的,可见本题正确答案为A。
  案 例 评 析
  白某,男,17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校足球队队员。白某是家族中的长子,从小就受到爷爷奶奶的“稀罕”,并被视为掌上明珠。父母对其说教就会遭到爷爷奶奶的呵斥,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延及到了他的同辈孩子之中,小朋友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否则就会遭到他爷爷或奶奶的怒骂和赶撵,父母碍于他爷爷奶奶的面子,也就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物质条件优裕,想吃啥、想玩啥,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必须立刻得到,久而久之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以及情绪化严重的特点;有求必应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性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使他形成了缺乏责任感和逆反的心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教育氛围致使他学习上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外,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基础打得不牢,再加上贪玩性大,使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下游。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玩电脑游戏,以致上课总迟到,老师批评他时,他多次以情绪化的口吻说:“我的事不用你管,少上一会儿课,有什么了不起,我家有的是钱,上大学找个‘门子’不就搞定了。”做错了事,不让人家说“不”字,如若老师批评,抡头摔尾,怒目乖张;如若老师顺兴迎合他,他会喜形于色。其虚荣心和反抗心理是显而易见的。
  请问你如何看待白某的个性问题。
  【评析】 白某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家庭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隔辈亲”的祖父母所溺爱,父母过于放纵,养成了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性情;同时,养成了缺乏责任感和逆反心理的毛病以及缺乏自理自立能力、依赖别人的惰性心理。(2)在学校里,他学习缺乏自觉、基础打得不牢、贪玩性大、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依仗着家庭富裕,认为有钱就可以办到一切,如若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就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甘拜下风,自暴自弃,最终出现心理问题自毁幸福的人生前程;另一种可能是逆反心理和反抗心理进一步发展,而形成反社会人格,最终被社会所唾弃。师生要尊重他的人格,向他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影响,帮助他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谦虚和自卑心理品质的界限。在让他体验到人格尊重所获得的幸福的同时,顺其自然地激发其积极向上、力争优胜的潜在心理。通过体验成功、享受融入集体快乐的喜悦,逐步克服消极情绪,培养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坚持下去就可形成稳定的情绪。帮助他改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做事专注,玩要玩好、学要学好,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等。见到他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肯定、鼓励。
  名师同步陪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射B. 反射弧C. 感应器D. 效应器
  2.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A. 观察法B. 实验法
  C. 心理测验法D. 调查法
  3.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A. 行为的观点B. 生物学的观点
  C. 现象学的观点D. 精神分析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脑由()等部分组成。
  A. 脑干 B.  间脑
  C.  大脑 D.  小脑
  2.在反射弧中,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
  C.  传出神经 D.  效应器
  三、填空题
  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五个部分。
  2.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几方面。
  3.在心理学历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独立的标志,把誉为“科学心理之父”。
  4.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其内在结构分为和两部分。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非条件反射
  名师同步陪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C[解析]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由题干中的“测量工具”、“测定”、“鉴别”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
  3.D[解析] 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这是精神分析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 脑位于颅腔内,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大脑也被称为端脑。
  2.AD[解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感受器和效应器。
  三、填空题
  1.神经中枢效应器[解析] 本题是对反应弧结构的考查。反应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2.需要[解析]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几方面。
  3.1879冯特[解析] 本题是对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考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神经元树突轴突[解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其内部结构分为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非条件反射又叫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者种族反射。它是在人类种系的进化发展中形成且逐渐固定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反射方式,也是一种自主的、固定的反射。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