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历史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进行现实斗争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实际问题,必须考虑“结合”的问题。
  第二,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直接推动。
  第三,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化。中共一大确定了最高纲领,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联合战线策略,中共三大决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这些都对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
  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是在此期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二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斗争实践,实现了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在1928—1930年间发表的这些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进而达到成熟。
  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得到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的谈话》、《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第二,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从不同的层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使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全面展开。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结果。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到1948年4月毛泽东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经过长达26年最终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处理了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首先,中国革命中敌人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远远超过革命力量的,而且中国又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次,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革命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党的建设
  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在思想上入党,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开展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了条件。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而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4.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即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