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首页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0)

2013-02-22 15:20:28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华图宏阳股份

  六、论述题

  181.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82. 试述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83. 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怎样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84.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185. 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本题正确答案为A。

  2.C[解析] “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主要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人们的主观意识不同。C项正确。

  3.B[解析]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因此,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这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本题正确答案为B。

  4.B[解析]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A项错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等。B项正确。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C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D项错误。

  5.D[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本题正确答案为D。

  6.D[解析] 对于“幸福公式”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是人的一种精神感受,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省委书记,都要受精神感受的指引,这反映了意识对实践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7.A[解析]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同时,它又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我国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和各种社会矛盾,正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

  8.A[解析] 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意指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提出疑问后,判断真伪、正误,得出答案这一过程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索。产生疑问才是发展、进步的契机。这正是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表明否定是发展的必要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9.A[解析]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取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又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因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0. A[解析]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所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的根本区别。运动与静止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故本题应选A。

  11. A[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能够使用生产工具以从事生产劳动的动物,这一点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故本题选A。

  12. B[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故本题应选B。

  13. D[解析]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原意是指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在哲学上是指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故本题应选D。

  14. C[解析]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故本题应选C。

  15. C[解析] “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句子中的“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因此本题应选C。A、D两个选项实际上是错误观点,尚未探测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观存在着,也有可能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无论其存在与否都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理性推测是否可靠最终要接受实践检验,而不是仅看这一推测是否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故本题选C。

  16. A[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的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另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7. A[解析]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故本题选A。

  18. B[解析]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强调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辩证法是指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故本题选B。

  19. C[解析] 哲学中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实质上是用来表达人的需要和事物属性二者之间特定关系的。这种特定关系就是指事物对人有积极意义。因此,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取决于事物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故④项正确。人的需要会因时而变,人对事物属性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事物的价值会随着二者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故①项正确。

  20. B[解析] “防微杜渐”比喻要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意义体现在,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不要让坏的思想由小变大,最终酿成大错。故本题选B。

  21. C[解析]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建立了实质上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调和矛盾的哲学体系和不可知论。费希特从唯心主义立场上继承和批判了康德,建立了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谢林改造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继承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故本题选C。

  22. B[解析]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包括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如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科学实践。①②主体虽然为人,但其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⑥的主体不是人。③④⑤都属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23. D[解析]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周国平与萧伯纳的观点不同在于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所以选择D选项。

  24. D[解析] 真理的条件性是真理具体性的内容之一。真理的条件性是指真理的界限。界限是真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由于真理只是反映事物的本质方面,不能包括对象的一切,因此即使在它适用的界限内,也必须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相结合。不同条件下的三角形内角之和不同说明了真理是有条件的。故本题选D。

  25. A[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或者叫作人的解放。

  26. B[解析]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故本题应选B。

  27. D[解析] 三维性是空间的特点之一,但不属于时间的特点。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28. C[解析]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故应选C。

  29. B[解析] 略

  30. A[解析]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立法制度、军队、警察均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法律思想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故本题应选A。

  31. C[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展,始终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结果,A项错误;任何理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都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断发展,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指导,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具体办法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D项错误。故本题应选C。

  32. C[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实践,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必然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随着时代、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A、D项是大多数哲学共有的特征,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本质,故排除;哲学为人类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非提供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故排除B项。故本题应选C。

  33. B[解析] 居安思危的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安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危险,这体现了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4. C[解析]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故本题选C。

  35. B[解析] 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认识也会不断加深,认识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所以“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的说法错误,应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技术手段制约,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所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说法不正确。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36. C[解析] 达尔文的“进化论”肯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在哲学上否定了神创造人类的观点;历史宿命论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不可抗拒的、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天意或命运)所决定,完全否定人在历史上的自觉能动性,主张服从天命;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纵观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在人类进化、社会关系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变更的过程中,劳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劳动,使用工具得到不断改良,从而促进了科技发展并形成了对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进而产生发展了阶级和各种社会形态。故“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7. D[解析]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故本题选D。

  38. D[解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哲学讲的“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这种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根据科学已达到的水平,按照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故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选D。

  39. D[解析]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故本题答案为D。

  40. C[解析] 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故生产关系是否先进,取决于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1. B[解析]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故本题选B。

  42. A[解析] 对资本家而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生产该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从而转变为利润的形式。即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仅是他所费资本的产物,而且是他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

  43. D[解析] 经济危机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其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44. A[解析]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C、D项的表述都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45. C[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故正确答案为C。

  46. A[解析] 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人们看不到它的生长,它钻出地面后快速长高,这反映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7. C[解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48. D[解析] “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共性,故排除①②,选D。

  49. C[解析]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是不可知论。故本题选C。

  50. A[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故本题选A。

  51. A[解析] 变化不等于发展,B项表述不正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

  52. B[解析] 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选项。A项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项表明的是通过别人也就是间接经验去获得认识;D项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53. C[解析] 题干中的对联告诫人们不要只考虑个人,应为大众办事。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C项符合题意。

  54. B[解析] 前一种观点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此种观点片面强调实践。后一种观点“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本题选B。

  55. C[解析]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正是反映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本题选C。

  56. C[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7. C[解析] 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8. B[解析]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中的“流”。

  59. C[解析] 矛盾特殊性是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内容之一,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故本题选C。

  60. C[解析] 生产力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实体性要素,一类是智能性要素或渗透性要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本题选C。

  61. D[解析] 历史中的个人,按其对历史进程影响的程度,可分为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影响较大,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鲜明印记的知名人士。反之,则是普通人物。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的性质,又可将其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前者是指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人物;后者是指阻碍历史前进的历史人物。

  62. D[解析] 人工智能即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类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没有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人类意识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工智能只执行已有的程序,不会发现新问题;人类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形式化和符号化,并以一定程序输入才能工作。故本题选D。

  63. B[解析] “飞矢不动”的意思是说飞箭在某一瞬间必定处在空间上的某一点。飞箭既然在路径的每一点上都是静止的,所以飞着的箭实际上并没有运动。这一说法表达了“动中有静”的哲理。故本题选B。

  64. B[解析] 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未必就是根据现阶段的客观事物所作出的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故本题选B。

  65. D[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肯定了这一哲理。

  66. B[解析]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强调客观规律的制约性,与②对应;“目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强调的是目标的确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符合③;“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强调主观因素的制约性,对应④。

  67. A[解析] “理在事先”是宋代朱熹的观点,这一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脱离人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A。

  68. A[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强调:“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而动物是出于本能。故本题选A。

  69. A[解析] 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同样,只要原来的条件和范围得到恢复,谬误回到原来的条件和范围之内,它又会变成真理。 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本题选A。

  70. B[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说法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过于绝对,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1. A[解析] “激变论”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事物只有在一定量的累积上才会发生质变,而“激变论”将量变与质变割裂开来。故本题选A。

  72. A[解析] “意念移物”和“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选A。

  73. C[解析]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它们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不同,它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因而在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故本题选C。

  74. A[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湍急的河流下,必有深潭;高高的山岭下,必有深谷。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75. C[解析] 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一是客观规律,二是客观实际,题干中①说明了规律性,③说明了现象的客观性,故应选C;②④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76. A[解析] 歌词的改动反映的问题是“星辰闪耀”“常春藤缠绕”的原因是上帝还是科学。

  77. A[解析] “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气候变化,主动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的是联系的条件性,①③符合。②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本题选A。

  78. D[解析] 略

  79. B[解析] “苹果落地”等都是现象,本质只有一个——万有引力。故本题选B。

  80. B[解析] ②④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⑥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了意识的决定性作用。①③⑤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故本题选B。

  81. C[解析]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题干中“新叶”和“后波”是新事物,“陈叶”和“前波”是旧事物。“催”和“让”体现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交替。本题选C。

  82. A[解析] 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其存在的条件,当条件发生改变时,真理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故①错误。排除C、D两项。真理和认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故③正确。排除B。故本题选A。

  83. B[解析] 孔子的这句话是其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故本题选B。

  84. C[解析] 题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故本题选C。

  85. B[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依赖于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部分依赖整体,只有从整体中才能真正认识部分。故本题选B。

  86. A[解析]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在本题中,黄河下游断流和供水不足是原因,工业损失巨大是结果。故本题选A。

  87. B[解析] 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本题中“中部发展”是部分,“中国整体发展”是整体,体现了部分对于整体的重要作用。故本题选B。

  88. C[解析] 这句话体现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有两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故选项A、B、D说法均错误。

  89. A[解析]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同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在方法论上,抓主要矛盾就是重点论,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要抓主流。故本题选A。

  90. A[解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是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因此,社会存在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91. B[解析]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题干中生态资源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意识也由原来的发展经济转为保护生态,这说明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92. B[解析] 题干中指出淮河治理成效不大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GDP发展观。地方保护主义只重视地区的发展,而忽视了国家整体的发展。片面的GDP发展观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故本题选B。

  93. D[解析] 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这是最能体现国家性质的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题中的观点没有意识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故本题选D。

  94. D[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老子的话指出了人可以获知间接经验,但否认了这些经验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实践。故本题选D。

  95. C[解析]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点,即不可逆性,时间总是由过去到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单向前进,不可逆转。“寸金难买寸光阴”说明的就是时光一去不复返。故本题选C。

  96. C[解析]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工业和人的环境,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正因为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体现着人的爱好、心理和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把工业和人的环境看作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故本题选C。

  97. B[解析]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人的感知活动要受到意识活动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类意识反映怎样的内容,由人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这充分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性。故本题选B。

  98. D[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运动及其时间与空间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过程。时间和空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运动及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具体到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确立正确的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处理问题时,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什么都一刀切、一律化。故本题选D。

  99. A[解析]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0.A[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即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交往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4)人是交往的主体。故本题选A。

↓↓↓↓2021年省公务员考试相关产品推荐↓↓↓↓
2021省考万人
模考大赛
2021省考红领决胜
点击进入
2021省考红领培优
领取进入
2021年省考复刻专题
再战成公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