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被××”,是一种特殊社会状态下生成的特殊短语。在21世纪的中国,一系列具有同样构成方法的新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中国网民在“就业”、“增长”、“自杀”、“杀人”、“上楼”、“自愿”、“捐款”、“开心”、“委员”、“全勤”、“小康”、“高速”、“离婚”等以往不受“被”修饰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或短语前加上“被”字,表达出没有话语权的弱势一方的无奈。由于网民的“创造”而使“被字句”在很多场合与其他词语超常搭配,从而彰显出风趣与幽默。例如,号称“世界上里程最长、速度最快、投资最大”的武广高铁,以其高票价使民众“望车兴叹”,自我解嘲为“被高速”,还有油价“被提高”、四川景区“被拍照”、家电下乡“被优惠”、富士康员工“被跳楼”,等等,诸如此类的“被字句”以委婉诙谐的语言表达了网友的关切和忧虑。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年度字词揭晓,“被”和“民生”分列国内字、词的第一。这个流行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的确如此,“被”字的“被”荣登榜首曲折地表明了公民权责意识的自我觉醒: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思忖是否“被忽悠”。

材料2:

据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7月1日统计,2009年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大学生就业率达68%。然而当这样一种现象被披露于网上时,让许多人又开始怀疑各校就业率的真实性了: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由于“太兴奋了”,因此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A校2009届毕业生赵某某在论坛上发帖,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就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随着赵某某帖子的发表,“被就业”一词迅速蹿红。
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就曾公开批评“一些高校采取扣押毕业证等方式,要求没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结果逼得学生造假,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小店盖个章冒充接收单位。”一些网友认为,“被就业”现象在全国各地院校普遍存在。“被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自己毫不知情,工作毫无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正是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的结果。如果高校的就业率统计中,能少一些水分,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真诚,公众还会担忧这些“华而不实”的就业率,会影响到就业政策的制订吗?
网友发明的“被就业”一词新鲜生猛,讽刺高校虚报就业率的行为,更因此衍生出“被”字语系,例如职工“被全勤”,举报人“被自杀”,交择校费的家长“被自愿”,等等。由“被自杀”“被就业”等滥觞,到大量“被××”的流行,如“被捐款”“被涨薪”“被幸福”……每一个“被××”,都让我们对一起关乎公众诉求的公共事件记忆深刻。“被”字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因为,不是我们现在“被××”得多了,而是我们越来越对“被××”充满了伸张的欲望。

材料3:

因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长数据表示不解,2009年7月29日,一位网友在B网站的博客上,发明了一个“被增长”的新词。所谓“被增长”,也就是说实际没有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增长了,使我们都被统计数字“幸福”地笼罩着。这一感受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央行最新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一些政协委员表示,“被增长”虽然是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但其背后,却是公众对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不满。
2009年2月,江苏省对C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足”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小康本来有明确的指标,白纸黑字,糊弄不了人。但在“政绩”的强大压力下,官员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很多为官者都有着强烈的政绩意识。当他们把政绩当成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试图借此作为谋求升迁高位的敲门砖时,他们就会打造出“异味”的“政绩工程”。
2009年7月,全国6个城市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城市开心指数测试”,市民通过拍打公交站点的“笑脸”或“哭脸”装置,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北京以0.5个百分点的优势超越上海,摘得中国“最开心城市”的桂冠。这样的测试和统计方法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一个城市的人群是否开心,取决于经济收入是否有保障,取决于文化生活是否有质量,取决于民主是否充分、法制是否健全,取决于是否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切没有落实之前,所谓的“开心”、“幸福”、“和谐”,都只是强行戴在民众头上、遮住他们耳目的大帽子。
“被小康”、“被开心”说法的出现,表明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成为工作的主要动机,而政绩又异化成了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为自己保住位子或者升迁铺平道路。于是,为了表面上的光鲜,已然浑然不睬客观事实,甚至不惜明目张胆地进行欺诈。收入“被增长”、生活“被小康”、心情“被开心”之后,百姓看上去更“富裕”、更“幸福”了,但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指标,因为完全缺失百姓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而变成了自欺欺人的把戏,其所造成的危害就远远不止从炮制者的津津乐道沦为民间的笑柄那么简单。令我们国土上本已不堪一击的“诚信”二字雪上加霜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令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更加疏远乃至恶化,是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过,如果能抱持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就会发现,无论上述数据以及各种“被××”是否真实,值得肯定的是,公民对政府的数据或者说辞保持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这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成长。理性的国民不会否定一切,但也断不可缺少一点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即是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社会的变化,体现在言语的变化,言语不仅承载着思想和观念,还体现了时代格局。“被××”的流行,既见证了现实但也存在着诸多无奈,同时又表明公民权利的觉醒。而且,正是后者在一点一滴地促成前者的改变。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被”字被高标,更意味着有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而这一切,正是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

材料4:

“Suicide”(自杀)本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然而它却有个不合语法常规的用法——suicided(被自杀)。一个人“被自杀”,却没有施动者出现,仿佛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1982年6月,意大利某银行行长被发现吊死在伦敦的桥下。所有证据都表明他是自杀,但外界却流传着关于他“被自杀”的阴谋,此案纠缠警方很多年,至今迷雾重重。2008年3月,曾多次进京举报D市某区区委书记张某某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白宫”等问题的举报人李某某,在监狱医院内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李自杀的结论,认为死亡原因蹊跷。2009年6月,该区委书记张某某以涉嫌报复陷害罪、受贿罪被提起公诉。一个没有自杀动机的人,突然因某种变故而死亡;死亡现场呈现自杀的迹象,让局外人百思不得其解,又无直接证据证明是被杀。尽管权威部门和家属对死因各执一词,但不论死者是否为自杀,权力的膨胀与滥用其实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只要强权不受监督、令弱者无力对抗,类似的疑案就不断上演。
2008年12月.E报记者在F省采访时神秘失踪,家人报警求助,F省警方立案调查,初步认定为“失踪”,并声称“人命关天,我们会全力查明真相”。14天后,家人却接到G省警方电话,被告知该记者涉嫌受贿被刑拘。随后,F省警方表示他们事前就已经知道情况。刑事拘留本是刑事侦查程序中常用的强制措施,警方对刑拘者需在24小时内履行告知义务,这是一般原则。警方以“有碍侦查”为由的“不告知”不只侵犯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侵犯了当事人家属及其所在单位的知情权。没有程序就没有正义,“不告知”把刑拘办成了失踪,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了民众,不但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任,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材料5:

1998年2月15日,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赵作亮到公安机关报案,称其叔父赵振晌已失踪4个多月,怀疑被同村的赵作海杀害,公安机关当年进行了相关调查。1999年5月8日,赵楼村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无名尸体,公安机关遂把赵作海作为重大嫌疑人于5月9日刑拘。在作了9次有罪供述后,赵作海被审判机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赵楼村。5月9日,“杀害”同村人且在监狱已服刑10多年的赵作海,因赵振晌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河南省有关方面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5月13日,河南省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给予赵作海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共计65万元,由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宋海萍院长亲手交付给了赵作海。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曾表示,出现这样的判决,3家办案机关都是有责任的,是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张立勇说,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目前,河南省高院纪检、监察部门已经立案调查,对不负责任的审判人员追究责任。近日,记者从河南省商丘市公安局了解到,经过30天的侦查,当年导致赵作海被判刑的商丘柘城“199958”杀人碎尸案成功告破,该案的三名犯罪嫌疑人及涉嫌包庇人员全部到案。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被”什么千万不能“被杀人”。

材料6:

为了确保我国耕地红线,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国土部2008年正式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是谓“增减挂钩”。但旨在节约土地的“增减挂钩”机制,很快变了味,成为各地搞土地财政的利器。山东H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称,将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后,保守估计,将腾出8万亩旧宅基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每年复垦一部分换来新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由此每年的土地收益有两三亿元。于是,一场农民“被上楼”运动在各地应运而生:无数的村庄正在“被消失”,无数的农民失去庭院,农民“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在“被上楼”运动中,一幕幕惊人的剥夺、浪费和暴力正在进行中。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某某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被上楼”行动中,山东H市宣布取消在域内所有行政村建制,生生造出208个“万人村”:曾被评为G省生态文明村的I村,如今已拆成一片废墟,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被铲平;J省某市K村被整体拆迁,但农民公寓还要村民补差价购买。在许多地方,这场打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小城镇化等名头的“消灭农村”运动的目的很明确:增加建设用地,扩大土地财政。这场“被上楼”运动的本质在于,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其中的收益进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宅基地使用权虽然不是所有权,却是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宪法》第十条、《土地管理法》第八条都明文规定:宅基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村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城市居民的房屋所有权一样,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如今,村民的宅基地也开始遭到了公权的侵害。对此,有专家指出,盲目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也会对农村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材料7:

据媒体报道,重庆市M县有学生家长反映,孩子读小学要交9000元“教师节慰问金”。学生家长反映至县教委后,被告知“要退钱就必须退人”。该县教育局局长接受采访时称,此费系家长“自愿”缴纳。有专家在《潜规则》里提出过“合法伤害权”的概念,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合法地伤害无力反抗的人。掌握权力的教育部门制定规则,为子女前途着想的家长只能任由宰割,名为自愿,实为胁迫,因为一旦你不想“自愿”做什么,就什么也不能做。
汶川地震后,一些单位或组织强迫个人捐款,以至出现个人重复“捐款”。某高校王教授赞同震后每个人都必须被强制捐款:“很多人是把捐款当成善行,没有理解成责任和义务。”“在非常时刻,为国家做贡献更是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善行,不捐献是不履行责任和义务。”捐款不是收税,没有国家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公民也没有法定的义务,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公民的自由。但在政治化思维下,捐款变质为“工作表现”、“政治素质”,于是爱心奉献成了道德勒索。“被捐款”的背后体现出依法行政的不足,更是对私有财产的变相侵犯。

材料8:

一进入8月,很多公司员工休年假的高峰期就到了。但有网友爆料,真实情况是,虽然不少公司都有年休假,可不少人有假却不能休。于是,网络上继“被就业”、“被增长”之后,又出现了华丽的说法——“被全勤”。某网站近日也做起了“被全勤”现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网友没有享受过带薪年假。这种逼你拿全勤奖的公司,实在是让人“受宠若惊”。有网友质疑,既然劳动法白纸黑字规定了员工有休带薪年假的权利,为何用人单位却敢于屡屡不兑现,屡屡让自己的员工“被全勤”?他们违规以后为何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材料9:

万众瞩目的武广高铁宣布于2009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开行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产时速350公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武汉至广州实现3小时到达,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进入新阶段,然而随之公布的全程最低票价490元,并停运多列武汉和广州之间的普通列车,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部分网友表示接受不了如此高的票价,并认为“被高速”了。

材料10:

从2005年和王菲在乌鲁木齐领证结婚开始.5年的时间里,媒体以每年至少一季的速度替他们的婚姻下判决书:王菲、李亚鹏要离婚了。2006年,因王菲和李亚鹏爱女患有先天性唇腭裂,香港媒体关于两人为此大吵大闹、感情不合的消息甚嚣尘上;2007年,台湾某周刊封面刊登李亚鹏和苗圃牵手的照片,直指李亚鹏和王菲的婚姻出现问题;2008年,香港媒体爆出王菲怀孕流产,并称两人因此吵到要分手;2009年底,有媒体拍到李亚鹏与一神秘女子同行前往上海,一起入住五星级酒店,事后有报道称,王菲暴怒与李亚鹏大吵一顿,婚姻再次亮起红灯。虽然每一次“被离婚”之后,李亚鹏和王菲都会恩爱亮相,令流言不攻自破,但每一季的离婚新闻还是乐此不疲地准时来到。

材料11:

L大学董教授指出:“滥用公权和信息不透明,是一系列‘被’事件发生的祸首。”全国政协委员、西南M大学文学院刘院长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种说法荒诞但值得思考,“‘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刘院长认为,“被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实质就是公信力降低的体现。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如何挽回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已经不容回避。为了完成各种形式的指标,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制造繁荣”、“制造和谐”。老百姓已经很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被繁荣”、“被和谐”的社会中。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

材料12: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不少人有些“意外”。有网友将这一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一向严肃严谨的《人民日报》用了一个如此“潮”的标题,引发热议也不奇怪,但火到这个程度倒真有点出乎意料。作为网络语言,“给力”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叹词用。不管“给力”用得到底对不对,《人民日报》取这么一个标题,至少说明大家看到了贴近民心的话;也说明如果主流媒体对网络民意作出了及时的认可和回应,是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的。“给力”如今的大热与2009年被字句大热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其实反映的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期待和诉求。“给力”有多热就说明平时“不给力”的事有多少。如果在“被时代”,公众希望有一种力量能改变普通百姓“被动性”的命运,将他们从无力感中解脱出来,那么在“给力”横空出世以后,公众更希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都能让他们看到“给力”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

第1题

根据给定材料,概述“被××”现象所反映的负面问题。

要求:

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审题要点:

1.本题难度不大,遵循了传统的由易到难的规律,放在第一题来考查对于特定事实“被XX”现象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概括。只是涉及答案的信息点分布较散,但是明确作答任务之后就不难提取信息。2.答案来源是“根据给定材料”,表明答案来自于全篇材料。3.作答任务是“‘被XX’现象所反映的负面问题”,明确此题的特定事实是“被XX”,需要作答的是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即产生“被XX”现象的原因。如果考生能够明白这个意图,则在阅读全篇材料时要围绕着“被XX”这个主线去寻找答案,与此同时我们确定答案来源于描述“被XX”现象的材料2—材料10。4.作答体例则按照总——分的结构分条作答。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可以明确这是一道单一式概括题,那么首先要选择相关信息点,然后按照主体或角度进行归纳,按照总——分的结构,并且有条理的组织答案。阅读材料,容易看出“被什么”现象背后的问题有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资源优势平衡,诚信意识差等。材料2第二段,“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被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自己毫不知情,工作毫无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正是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的结果——概括出高校虚报就业率问题,并且反映出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的深层次问题。材料3第四段中,“被小康”、“被开心”说法的出现,表明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成为工作的主要动机,而政绩又异化成了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为自己保住位子或者升迁铺平道路。于是,为了表面上的光鲜,已然浑然不睬客观事实,甚至不惜明目张胆地进行欺诈。收入“被增长”、生活“被小康”、心情“被开心”。”“令我们国土上本已不堪一击的‘诚信’二字雪上加霜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概括出“被小康”、“被开心”问题出现,反映出政府部门缺乏诚信,为了部门利益或政绩不顾百姓利益,为了政绩,虚报居民收入。材料4第1段关键句“权利的膨胀与滥用其实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及材料5关键句“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概括出某些政府官员权力膨胀和滥用并分析出法制不健全,司法部门审查水平低,审判程序不严格的问题。材料6这场“被上楼”运动的本质在于,“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其中的收益进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分析出地方政府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即财政收入,侵害农民利益。材料7“被自愿”、“被捐款”的重庆市某县强制学生上交教师慰问金和汶川地震中一些单位和组织强制个人捐款两个事件——概括出企事业单位的不合理作为。材料8“被全勤”不少企业侵占员工年假,剥夺员工带薪休年假的权利。反映出企业违反劳动法,违规操作,侵犯员工合法利益。材料10“被离婚”讲述王菲和李亚鹏的事件,反映出媒体的虚假报道,诚信缺失的问题。概括材料中的每个事例,再做合理归类,围绕着政府、企事业单位、司法监察机关、媒体这五大层面来阐述原因,表述时注意概括和具体表现相结合。答案要点:“被什么”现象反映了一系列由于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法制不健全,社会诚信缺失等原因,造成:一、政府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或政绩不顾百姓利益,为了财政收入,强制农民变市民,占用其土地;为了政绩,虚报居民收入。二、企事业单位。高校虚报就业率问题;部分学校变相向家长收节日礼金;部分企事业单位为了名声和利益,变相要求员工捐助公益。三、司法监察机关。法制不健全,司法部门审查水平低,审判程序不严格的问题。四、媒体专业水平低,诚信意识差。吸引力至上,利益至上,没有实事求是、引导公众理性的职责意识,很多报道失实。

参考解析:

“被什么”现象反映了由于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法制不健全以及社会诚信缺失等原因,造成弱势一方权益受到损害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一、某些政府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或政绩侵害百姓利益,公权力滥用,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和谐。为了财政收入,强制农民变市民,占用其土地;为了政绩,虚报居民收入。二、一些企事业单位依托政策和资源优势,“合理合法”的损害公众利益,产生社会不满。部分高校虚报就业率;部分学校变相向家长收节日礼金;部分企事业单位“软性”要求员工捐助公益;一些企业不遵守法律法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三、法律法规不完善,某些司法监察机关执法水平低,工作不严谨,损害法律权威性。对法律事实的举证和审查水平低,审判程序不严格;对司法和执法部门的监督缺位,执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大。四、部分媒体专业水平低,诚信意识差,虚假报道。吸引力至上,利益至上,没有实事求是、引导公众理性的职责意识,很多报道失实。

第2题

结合给定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诚信”的重要性。

要求:

分析合理;观点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1.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分析重要性,即分析意义的题目。题干中“结合给定资料和生活实际”并没有告诉明确指定哪一则材料,提示考生此题作答范围来自于全篇材料,材料中涉及的主体广泛,包括政府、企业、个人,论述重要性时可以从这些主体分别展开。除材料提示外,要结合生活实际,也就是说这道题目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主观发挥。2.作答任务为“诚信”的重要性,即为“诚信”的意义。我们应从“被XX”带来的危害中总结有关诚信的内容,反其道而行之进行阐述则为“诚信”的重要性。3.作答细节,要求“观点准确”,则说明在作答时必须阐述自己的观点。4.注意作答字数不超过300字。5.作答体例则按照总——分的结构,分条作答。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可以明确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分析“诚信”的重要性,按总-分式结构作答,总括句要亮明自身的观点,并且对重要性进行总体概括,接下来通过梳理材料,提取要点,分条作答。且在寻找答案时一定要围绕着“诚信”这两个字来寻找。材料3第四段,“令我们国土上本已不堪一击的‘诚信’二字雪上加霜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令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更加疏远乃至恶化,是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分析指出站在政府的角度,说明诚信的重要性,即对于干群关系、官民关系的重要性。材料4最后一句提到“没有程序就没有正义,不告知就把刑拘办成了失踪,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了民众,不但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任,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分析出诚信对于法制建设、公权力的重要性。材料11“‘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整理,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如何挽回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已经不容回避。”——分析出站在政府角度,诚信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除了以上材料中站在政府角度所提炼出的有效信息之外,我们还应充分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从其他方面谈诚信的重要性。从材料中我们看到企业违反劳动法侵犯劳动者权益,媒体缺乏诚信,缺少职业道德,大肆炒作新闻等,我们由能够找到一个从企事业单位的角度谈诚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站在个人角度谈诚信重要性。因此按照总分结构,从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媒体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答案要点:一、诚信是执政立国之本,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二、诚信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本,是无形资产。三、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

参考解析:

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能维护健康的生产生活秩序。缺失诚信会阻碍社会公平正义,危害弱势群体利益,影响社会风气,加剧社会矛盾。一、诚信是执政立国之本,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缺失诚信,会丧失法律和政府公信力,加剧干群关系紧张,降低管理效率,影响社会稳定。人民信任法律和政府,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二、诚信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本,是无形资产。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塑造企业形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能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诚信缺失,难以持续发展,必被市场淘汰。三、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缺失诚信会产生信任危机,破坏合作和互助意识,恶化人际关系,阻碍个人进步。

第3题

“给定材料2”写道:“‘被’字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请联系给定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

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字数不超过400字。

审题要点: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词句理解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对“‘被’字的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的理解。答案来源于全篇材料。1.作答任务,一个是“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就是要求考生要分析出 “被”字流行语的出现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而“也反衬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要求考生要指出“被”字流行语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的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等积极的意义。为了答题的完整性,考生可适当添加如何发扬这种进步的措施。2.结构上,则围绕着“是什么、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这几个要素来去作答,当然这些所有的内容都是来源于材料。

解题思路:

审题之后,我们对材料进行梳理,有条理的组织答案。抓住两个关键句分别进行分析。一、“‘被’字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 这句话,定位材料,涉及的材料有材料1、3、4和材料11。材料1“形容词、名词或短语前加上‘被’字,表达出没有话语权的弱势一方的无奈”,“这个流行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说明公众话语权处于弱势,公众的权责名实不相符。材料3第一段中“一些政协委员表示,‘被增长’虽然是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但其背后,却是公众对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不满。”——说明公众不满心理,民生问题突出,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制度有待改善。材料4中第一段最后一句“只要强权不受监督、令弱者无力对抗,类似的疑案就不断上演。”——说明滥用权力,权力监督缺失的现状。材料11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刘院长认为的一段话,“被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实质就是公信力降低的体现。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老百姓已经很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被繁荣”、“被和谐”的社会中。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概括出政府公信力低下,社会各领域存在诚信危机。二、“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这句话定位材料。涉及材料1、2、3。材料1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被’字的‘被’荣登榜首曲折地表明了公民权责意识的自我觉醒: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思忖是否‘被忽悠’”。——概括出公民权责意识的自我觉醒,开始有质疑,不在盲目听信。材料2最后一句,“因为,不是我们现在‘被××’得多了,而是我们越来越对‘被××’充满了伸张的欲望。”——分析出公众主动维护自身利益。材料3最后一段“公民对政府的数据或者说辞保持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这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成长。……这种怀疑精神,即是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被××”的流行,既见证了现实但也存在着诸多无奈,同时又表明公民权利的觉醒。而且,正是后者在一点一滴地促成前者的改变。……更意味着有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正是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提炼出关键词,怀疑精神,权利意识觉醒,主人翁意识,扶正公权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三、提出对策材料4第一段最后一句,“只要强权不受监督、令弱者无力对抗,类似的疑案就不断上演。”和材料11最后一句,“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提炼出材料中现有的对策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法律法规。最后,整理要点,形成答案。答案要点:一、“被”字流行语折射出公众在体制和话语平台等方面处于弱势,社会民生存在诸多问题。二、时代的显著进步是指公众主导社会流行语,是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对公权力的监督从害怕到强化;对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等权利更重视。三、公民意识的觉醒推动社会进步,要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透明,构建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参考解析:

该句话的意思是“被”字流行语反映了民生问题,政府等社会主体的诚信危机问题等,同时表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是社会的进步。“被”字流行语现出,公众在体制和话语权处于弱势,公共诉求得不到呼应;公民权责不相符,权利得不到保障,民生问题突出;政府公信力低,权力监督不力,导致滥用权力现象。社会各领域存在诚信危机。反衬出时代的显著进步指,公众主导社会流行语,是公民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具有怀疑精神,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对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等权利更重视;这些表明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渐入人心;促使公民形成独立人格,实现和公权力的和谐制衡,促使政府走向服务和科学的社会治理。“被”字流行语要正确引导,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推动社会进步。要健全监督机制,促使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增加民众诉求的表达通道;加快法制化进程,建立倒查机制;公务员诚信机制。

第4题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字数在800-1000字。

审题要点:

该该题题干部分简单,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自选角度,同时要求观点正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我国实际: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论证过程中要不拘泥于材料,可结合我国当前的时事来去论证。2.副标题确定,则需要我们通过分析副标题来找出真正想说明的问题。诸多的“被”显现网络语言对于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民众声音、监督政府的积极意义。“给力”是公众对于社会诸多方面的强烈期待。当官方权威机构也运用“给力”一词时,一方面是对公众语言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显示其对公众诉求的积极态度。这说明民众正在由消极的抵抗,到寻求政府积极解决的转变。这种区别和变化,是我们在写作文章时必须体现出来的。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已经明确写作的思路,参考解析采取策论文的写法。第一段,提出问题。阐述我国“被xx”现象第二段,“被XX”的危害,同时提出中心论点“提高政府公信力刻不容缓,塑造给力政府迫在眉睫”第三、四、五段,具体分论点,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有三个:第一,首要要了解公众对政府的诉求;第二,理念和法规制度化、透明化、可监督化;第三,理念和制度的建立。第六段,总结提升,呼应总论点。

参考解析:

公民权益被觉醒  政府公信需给力——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当我们的耳边越来越多的听到“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杀”、“被杀人”、“被上楼”、“被自愿”、“被捐款”、“被开心”等网络流行语时,一方面我们钦佩说话人的风趣和幽默,另一方面又读出了广大民众的无可奈何。究其根源,是公民对政府的数据或说辞的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一种公民权责意识的自我觉醒,而表现出来的是对社会众多现象的关切和忧虑。滥用公权和信息不透明,是一系列“被”事件发生的祸首。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的危机,如何遏制这种信任危机的发展,如何取信于民,如何挽回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提高政府公信力刻不容缓,塑造给力政府迫在眉睫。提高政府公信力,首要要了解公众对政府的诉求,民众真正需要的是实惠而不是虚假的数据报表。像“被小康”、“被上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我们早已度过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中饱私囊,不体察广大群众的疾苦的现象还是广泛的存在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要真正的从人民群众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而不是把广大群众都作为“被开心”的牺牲品,还在一旁报政府功绩的“被小康”行为。其次要将理念和法规制度化、透明化、可监督化。要公开透明并全程接受人民监督,从长远看要实现财产公开,税务公开,制度公开,监督公开等。只有公开了,透明了,监督渠道畅通了,群众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及时的进行反馈,让我们政府能更好的扬长避短的开展工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取信于民。那么,“被杀人”,“被自杀”的事件可能就会少很多,“被上楼”,“被自愿”的状况也变得不那么普遍了。理念和制度的建立,是政府对公众的公开承诺。取信于民,重塑和提升政府公信力,要防止纸上理念、制度虚置,说到要做到,承诺要兑现,不能以漂亮的理念和公开的制度程序弄虚作假、蒙骗公众。例如近来在政府阳光采购、公职人员招录招考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说了不做,假模假式地做,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更大。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归根到底是要塑造为人民群众作主的政府、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经得起人民群众问责的政府。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所以政府的公信力的提高是告别“被”时代踏入“给力”时代的法宝。而近年来“给力”一词的大热让我们又重新对政府看到了希望;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政府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政府公信力的进一步提高,公民权责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我们必将跟随者高公信力的政府迈入更加给力的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