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2009年,一群来自深圳的普通工人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中国工人灿烂的笑容,坚毅的目光,质朴的外表,倔强的神态,为“中国制造”贴上了光亮的标签,给处于经济低迷期的世界带来了希望。
建国之初,“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昂扬的旋律曾伴随共和同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无论是石油开采,还是钢铁制造,各个行业都闪耀着工人的光彩,“工人老大哥”成为令人艳羡的称呼。工人成了国家和工厂的主人,这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大庆的“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老英雄孟泰“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创业精神,激励着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条件发生了转变,生产方式进行了变更。改革开放早期,中国独有的劳动用工方式“农民工”出现了,他们是一批将外出务工作为副业的农村人口,农民工外出务工,一方面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财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城乡差距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支持着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但这种情况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更替发生了变化,“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他们成了新时代的“新工人”。
材料2:
“她们太没有责任心了,上班的时候还玩手机,聊天,哪像我们呀。”陈青头一扭,提高声调对着李婉芸说,李婉芸笑了笑,不做声。
这是一条小小的商业街,有可供歇脚的长凳,时近黄昏,“70后”陈青和“90后”李婉芸在此聊着天。街外,由于植被稀少,工业园区被巨大而又沉闷的灰色笼罩,灰色的天,灰色的厂房,身着蓝色和浅灰色工装的女工们来来往往,货车和摩托车四处穿梭。这个工业区的高峰时期,曾工作和居住着8万人,但随着企业部分产能的向外转移,现在只有3万人左右了。人群的聚散,青春的过往,10年前就来到这里的陈青是目睹者,就连她自己,也是几进几出,换厂、结婚、生孩子,在生活中,她以家乡为据点,在工作中,她以这里为据点,两边穿梭,沉默又坚韧。
去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李婉芸是新一批的落脚者,她说她也认同陈青对她们年轻人的看法,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选择多多啊,年轻人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绝大部分人的志向并不在那些单调枯燥的生产线上,不愿干了就走呗。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已终成为她所在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这个庞大而年轻的外来工群体的归依,正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越来越现实的挑战。
来自湖北荆州,现在在这个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一名李姓男员工说:“我们四周是高高的围墙,还有铁丝网,戒备森严,好像监狱一样,连上厕所所都限定时间,平均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已经在广州打工7年的小王,今年25岁,也在这家厂里上班,他的话语里藏着许多无奈:“你看我们的厂房,条件好着呢。可是,一进车间,所有人就失去了名字。工人密密麻麻地坐着,工作的时候根本没空说上一句话,得死命盯着手里的活,稍微一放松,零件从你眼前滑过,钱就从你眼前溜走了,因为我们都是计件工资。最近我总是想起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有时我会想,我们是小是和电影中的夏尔洛很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我们!”但是,该厂的厂长助理王先生却说:“现在的年轻工人,已与他们的父辈不同,并不满足于做工挣饯。他们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自由、个人尊重越来越重视,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马上就会跳槽。企业如果不能有一批长期忠诚的骨干,企业壮大和职工发展都很难谈得上。”
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国内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自人评价道:“中国的工人获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认同,却没有在中国获得普遍的认同。”在一些人的眼中,中国的工人,现在基本成了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是不需要多高技术的作业者。劳动力,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一个个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梦想和追求,有着家庭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事情。相比较于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这句话同样契合中国的实际,中国工人,需要时代的认同,需要社会的尊重,还需要有发自内心的骄傲。
材料3:
盛昌是一家制鞋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是耐克在深圳的主要代工厂,规模最大时工人达10万人之多。如今它偏居一隅,隐藏在一段年久失修的小路最深处,周围只有几处零散的小作坊。该厂安全生产负责人沈先生介绍到:“盛昌曾是横岗地区知名的企业,除了耐克,盛昌也为其他跨国公司代过工。现在耐克将代工企业逐步外迁,我们只能接到一些小品牌的零散订单,这在以前根本不会接。现在用工成本很高,熟练工的工资涨得更快。对我们来说,加薪是找死,不加薪是等死。我们现在真是有心无力了。”就连盛昌对面卖奶茶的大娘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她说:“这两年生意太难做了,一怀奶茶只卖到1块钱,在深圳这样的高消费城市,已经无法再便宜了,可是现在就是这1块钱的奶茶都不好卖了。”这样一家效益曾经很好的代工企业,现在雇员仅剩三四千人,正可谓“盛极而哀”。
“中国制造”曾经疯狂席卷全球,阿富汗人骑的自行车,越南人骑的摩托车,巴基斯坦小店里摆放的文具用品,美因人看的电视机和穿的衣服,欧洲人用的家电和玩具,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中国一度成为了“世界工厂”。然而,中国的“世界工厂”名号只是“代工厂”的另一种说法。这些企业靠的仅是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随着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一度曾把为世界品牌代工视为骄傲的工厂,现在不得不面临艰难维持的状态,甚至走上破产的命运。中国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起来的工业化进程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
A市是长三角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以制造业为主体,经济发达。近年,A市的制造业一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制约因素,过去以代工制造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A市探索在向产品设计、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的同时,实施中问分离,在现代制造业中拓展现代服务业,既助推现代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也实现了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在A市,很多企业剥离主副业,实施二三产拓展分离。比如从玩具制造企业中,拓展分离出了玩具商贸有限公司,由其专门从事市场推广、品牌塑造和商品销售。剥离后,产品研发、品牌塑造、销售可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通过转型升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逐渐塑造起自己的品牌,不再依附于代工模式,最终实现外资和民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翼齐飞的局面。
材料4:
某大学的陈博士认为,劳动力短缺对于未来中国发展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短缺的劳动力市场会使我们开始关注劳动力资源对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性。只有当为这种稀缺的劳动力资源支付更高的报酬时,我们才会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而技术创新也会随之绽放。他说,如今有的人在谈论中国崛起之际,总爱用那些以廉价劳动力堆积出来的GDP和日渐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他们的例证,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他介绍到,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杰里夫·萨克斯教授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资源诅咒”现象: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高速经济增长,比如,拥有丰富资源的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正经历着较低增长或者是在痛苦挣扎中的经济增长;而相反的是,韩国、新加坡和瑞士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经济却表现出异常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现在来看,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俄罗斯也已陷入“石油诅咒”的陷阱之中。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资本家在获得原始资本积累之后,非但没有像新自由主义者所期望的那样,向社会支付再生产所需要的市场价格,反而利用与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政治力量的强大勾结,向工人支付低于再生产所需的低工资,以更低的价格继续获得大片优良的自然资源。陈博士说:“我并不担心处于发展轨道的中国会像俄罗斯那样陷入‘石油诅咒’陷阱,但是非常担忧会陷入‘人口诅咒’的陷阱。”目前中国制造业如若不应对得当,极有可能沦为建立在沙子上的王国,难以经受真正的风雨洗礼。
材料5:
当虚拟经济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金融市场的海洋里,实体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里,发达国家从高速增长一下子跌入茫茫沼泽地。经此一劫,发达国家认识到,脱离制造业的虚拟经济“虚火”,是酿成危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主因。卢·兰奇是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设计主管,他说:“过去我们曾认为我们负责设计然后控制销售就万事大吉,现在我们发现这是个错误,一旦你把生产转移出去,就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而这种变化是一点点显现的:当你第一次把烤面包机和热水器转移到海外生产时,你还知道如何制作这些产品,因为昨天、上个月或者上个季度你还在生产它们;但是当产品更新换代、技术不断进步后,为降低成本而不断更换代工厂的时候,设计产品的人与生产产品的人之间的差距就像太平洋一样宽广。”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认识到,过去十几年美国经济的外包浪潮是个严重的错误。
“德国制造”12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它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挺立不倒的依靠,在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100多年中,任何一件“德国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当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外包,自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美国《新闻周刊》曾在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中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有专家认为,德国的制造业与美英制造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德国重视以人为主导的生产,而美英重视酱为主导的生产。在金融危机期间,美英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大量裁员,而德国政府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他们坚信酱没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师一旦被解雇就再难重返岗位了,这也正是危机过后德国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能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
材料6:
克里斯蒂安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一个小企业的木工。他初中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是继续上大学深造学习,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我和父母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和家庭条件后,决定上职业学校的木工专业。”克里斯蒂安介绍说,“在德国,经职业技术培训后的技术工人待遇很高,也很受尊重。我16岁上职业学校时,每月就能挣400欧元,足够自己生活了。再过两年我就有资格参加高级技师考试,26岁我完全有可能成为高级技工。”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开销最少4万欧元,当克里斯蒂安的初中同学26岁大学毕业,还一贫如洗的时候,他的存折上已经有5位数字的存款了。
德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费用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培养一名职业学校学生每年平均花费1.5万欧元,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是这一费用的三分之一。另外,企业还提供实习场所,并发给学生每月500至800欧元不等的生活费。德国《职业教育法》中,对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资格、设备、场所等方面都有所规定,能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表明了企业的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荣誉,当然企业也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或愿意亲自培养人才,对一些企业来说,购买培训设备、找人实施培训的费用十分昂贵。于是,一些专门帮助企业承担学徒“校外培养”任务的职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中心就培训什么。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职业教育学校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事务则落到各联邦州的头上。同时,联邦州还需监管商会活动,因为商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了监管企业、证书发放等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企业有必要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工商联合会和手工业协会两大协会负责监管企业,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登记培训合同、管理考试等重要环节。此外,商会还会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在企业与学徒产生纠纷时充当调解人角色。法国总统曾感慨地说,德国每年要向西欧出口很多产品,但看来还应该出口另一种产品,这就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
材料7:
浙江Z公司新品线组长老梁,利用3个月的工余时间,经过100多次反复的试验,攻破了“丝攻短牙(拔牙)项目”,让该公司每年仅这个工序就节约了1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老梁这样理解自己的自主创新:“作为生产工人,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合格率。我这样做,只是坚持我的工作准则,尽量降低产品的废品率,节约生产成本。我是通过这种创造性劳动体会到了更多的价值。我们工人不该只是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个充满创造性的个体。其实只要给我们工人一个杠杆,我们同样能撬动地球!”
宝钢集团以全国钢铁业6%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约30%的利润。有何秘诀呢?“职工是企业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宝钢集团董事长说,“宝钢式创新的最大特色是‘蓝领创新’,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工人发明家孔利明20多年来,为宝钢解决各类设备的疑难杂症,主导生产工艺改进,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我的大学在宝钢。”这是孔利明的肺腑之言。出身钳工的卢江海在孔利明的带动下,立足本职岗位搞专利研发,成为宝钢的“金点子大王”,一年内他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宝钢的职工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逐步形成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还建立了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职工创新奖励从10元到100万元。“机器不能代替人,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上海市总工会主席认为,宝钢“蓝领创新”,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依靠职工的最好诠释。
第1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对“给定资料1”中提到的新时代的“新工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
要求:
(1)全面、准确;(2)条理清楚;(3)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材料给定的范围为“给定资料1”,因为是隐性材料范围,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材料1”后面的材料进行归纳。材料的内容为新时代的“新工人”所面临的问题;题面中的中心词是“问题”、“归纳”,可以确定题型为概括归纳题;对象是新时代的“新工人”;题面中“种种问题”,说明在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不是一个两个,因为该题分数为20分,简单推断该题种种问题约在四个或五个以上;归纳的内容要求全面;表达的语言要求准确;书写要逻辑清晰,富有条理;字数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了解基本的要求和获得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题目的要求,锁定材料,以材料1为关键材料,参考材料2对新时代“新工人”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材料1中材料共计三段,第一段指的是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新时代“新工人”的认可,运用对比的形式看一下我国的主流媒体,对新时期“新工人”的认可度如何呢?第二段讲的是我国五六十年代一句“工人老大哥”,体现了对工人的尊敬和认可,反思当代社会,新时代“新工人”有这种被尊敬和认可的自豪感吗?第三段指的是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生产方式进行了变更,新时代“新工人”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的社会现实。结合材料2,工人的之间的聊天,反映了新时代“新工人”对工作责任心表现不足;现状是工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城市,两地之间的奔波与迁徙,对企业或城市缺少归属感;工作中太过于单调枯燥、机械化;工人在工作中得不到人性的关怀、自由与尊重;工人机械化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尊重,以及理想的实现。通过对材料1、2的概括归纳,按照同一问题合并,不同问题罗列的形式,以分条撰写的形式达到条理清楚的要求;注意表达的语言要准确,还要简练,字数的限制。
参考解析:
一、媒体对新时代“新工人”的宣传认可度不够;二、新时代“新工人”在社会缺少尊敬与认可、自豪感、自由,以及理想难以实现;三、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更,导致新时代“新工人”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的社会现实的问题;四、大多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城市,两地之间的奔波与迁徙,对企业或城市缺少归属感;五、新时代“新工人”对工作中责任心表现不足,工作中太过于单调枯燥、机械化,且在工作中得不到人性的关怀;
第2题
假如你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1-2反映的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
(1)问题全面明确;(2)对策建议具体可行;(3)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身份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这就说明提对策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对象是新时代新工人,说明问题要围绕着对象进行归纳;种种问题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并”以及“问题全面明确”,说明在该题为复合型题目,即归纳问题又提出对策建议;根据给定资料1—2,说明材料的范围为显性范围,就在材料1—2中归纳即可;要求中问题归纳全面,语言表达明确;对策建议要针对问题,具体可行。总字数不超过300字,在书写表达时注意语言的精炼。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了解基本的要求和获得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题目的要求,根据材料1与材料2对新时代“新工人”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材料1中材料共计三段,第一段指的是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新时代“新工人”的认可,运用对比的形式看一下我国的主流媒体,对新时期“新工人”的认可度如何呢?第二段讲的是我国五六十年代一句“工人老大哥”,体现了对工人的尊敬和认可,反思当代社会,新时代“新工人”有这种被尊敬和认可的自豪感吗?第三段指的是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生产方式进行了变更,新时代“新工人”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的社会现实。材料2中工人的之间的聊天,反映了新时代“新工人”对工作责任心表现不足;现状是工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城市,两地之间的奔波与迁徙,对企业或城市缺少归属感;工作中太过于单调枯燥、机械化;工人在工作中得不到人性的关怀、自由与尊重;工人机械化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尊重,以及理想的实现。通过对材料1、2的概括归纳,按照同一问题合并,不同问题罗列的形式,把握问题的全面性,同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注意对策要符合自身的身份,针对对象的问题具有可行性。
参考解析:
问题:1.媒体对新时代“新工人”的宣传认可度不够;2.新时代“新工人”在社会缺少尊敬与认可、自豪感、自由,以及理想难以实现;3.新时代“新工人”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的社会现实的问题;4大多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城市,两地之间的奔波与迁徙,对企业或城市缺少归属感;新时代“新工人”在工作中责任心表现不足,工作单调枯燥,缺少人性的关怀建议:1.媒体、企业加大劳模的宣传力度,增加认可度,提升自豪感;2.解决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使新工人融入城市问题,增加归属感;3.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加大宣传和引导,制度惠及到新工人;4.有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劳动者权益;5.引导企业进行管理创新,进行人文化管理;
第3题
根据给定资料3,对我国部分制造企业的两种发展方式进行概括。
要求:
内容全面,分条作答,200字以内。
审题要点:
首先,由题干中的概括一词可以得知,此题为概括题,主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即通过阅读资料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资料范围已经限定到给定资料3,说明所有答案要点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3内,并且要尽量用原文的词语表达。其次,题干中对作答任务有明确定位,要求归纳我国制造业的两种发展方式,直接帮助考生对答案要点进行了分类,在作答时要注意条理。最后,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要内容全面、分条作答,在答案的结构上要确保分条以免表达结构上失分。200字的限制也要求考生答题要点做到尽量简洁。
解题思路:
勾画关键词之前要确定阅读目标:要分别找到两种发展方式是什么,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将要点勾画完成之后,按照两种发展方式进行分条表达。阅读材料后可以看出,材料3共4段材料,逻辑十分清晰,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描述的是第一种发展方式,第三段描述的是第二种发展方式,第四段进行了总结表明“中国的制造业都亟待转型升级”。通过第三段第二句“过去以代工制造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直接可知第一种发展模式为以代工制造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第三句则点出了第二种发展模式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由第一,第二段可以勾画出第一种发展模式的关键词:代工;依靠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随着劳动力优势丧失,艰难维持,甚至破产;工业化发展陷入困境。由第三段可以勾画出第二种发展模式的关键词:向产品设计、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实施中间分离,在现代制造业中拓展现代服务业;企业剥离主副业,实施二三产拓展分离;产品研发、品牌塑造、销售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外资和民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翼齐飞的局面最后将这些要点按照两种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敷衍成句即可。
参考解析:
中国制造业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是:以代工制造为主导的发展模式:1.依赖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2.随着劳动力优势丧失,艰难维持,甚至破产,工业化发展陷入困境。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导的发展模式:1.向产品设计、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2.实施二三产业分离,在现代制造业中拓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道路;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自己的品牌。
第4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5-6”,谈谈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要求: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由题干中的谈谈一词可以得知,此题此题为分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资料范围已经限定到给定资料6,说明答案要点来源于这则材料。作答任务有明确限定,即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要力求准确。在要求中规定了要全面准确,条理清楚,考生在答案的结构上要用分段,段内分条的形式。字数要求300字以内,有充分书写余地,说明答案要点要尽量全面而不应该只局限在原因这一个要素上。
解题思路:
在对资料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还要找到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对材料的逻辑结构有清晰的了解:第一、二段主要介绍特点,第三段主要点出原因。材料5第一段通过技术工人的观点可以找到德国职业技术培训后的技术工人待遇高、受尊重。第二段第二句可以分析出德国职业技术学校多、报考学生数量多。第三句、第四句可找出职业培训费主要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企业还提供场所及部分生活费用。 第五句出现了法律,属于常见关键词,可以分析得出职业教育有法律的保障,企业如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获得荣誉并且获得国家经费补贴。最后一句可以找到有专门承担学徒“校外培养”任务的职业培训中心。第三段材料中有清晰的主体分类,分别为德国联邦政府、联邦州、商会及企业,可以推断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政府、企业等各个主体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关键词有德国联邦政府搭建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对培训、创新及相关研究提供资金。联邦州为职业教育学校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监管商会活动。商会承担监管企业、证书发放等任务,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在企业与学徒之间进行调解。企业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因为关键词在材料中比较散乱,需要考生对找到的关键词进行逻辑上的整理,利用主体分析法,按照不同主体进行合并,按照条理整理出答案,答案要注意分条。
参考解析:
德国的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数量多;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企业提供场所及部分生活费用;经过培训后的技术工人待遇高、受尊重;有法律保障,企业进行职业教育可以获得荣誉和资金上的支持;有专门承担学徒校外培养的培训中心作为职业培训的补充。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德国政府、企业等多主体互相补充、各司其职,具体而言:联邦政府负责搭建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及相关研究提供资金;联邦州为学校设定课程同事监管商会活动;商会负责监管企业、证书发放,为企业提供咨询,调节企业与学徒之间的矛盾;企业创新、更新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
第5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3-4”,对“人口诅咒”做一全面解释。
要求: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题干要求对“人口诅咒”一词做出解释,可以确定为词语阐释类题目,在对“人口诅咒”这一现象概括准确的同时还要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由结合“给定资料3-4”可知,答题要点在材料3、4中寻找。要求中明确全面准确,逻辑性强,答题要点要做到分段,按照申论逻辑进行答题,另外通过字数也可以推测,答题结构要做到尽量全面。
解题思路:
对人口和诅咒两个词语表达的含义都要找到对应表述。由诅咒的词性可以得知在寻找关键词时要注意不好的、不利的表述,并且将找到的要点按照申论的逻辑即表现-原因-对策的结构进行表达。材料3第一、二段由盛昌的发展历程引出中国依靠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的代工企业随着劳动力短缺及用工成本上升导致劳动力优势的缺失而面临破产,点出了中国企业的困境和产生困境的原因。第三段表明了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对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主品牌。材料4通过“资源诅咒”“石油诅咒”的概念侧面说明了“人口诅咒”的定义的结构:即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没有增长可以推测出人口丰富的国家也会遇到困境。并且此段材料还点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结合材料3和材料4可以得知:人口即劳动力资源,诅咒为中国企业遇到的困境。按照“资源诅咒”定义的结构就可得知“人口诅咒”的定义,最后将产生困境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按照逻辑结构表达即可。
参考解析:
“人口诅咒”是指中国虽然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但是随着劳动力优势的缺失,中国企业面临着艰难维持甚至破产的发展困境。这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主要是依靠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的代工企业,随着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升,才出现了“人口诅咒”这种现象。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推动产业机构转型升级,进行产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主品牌,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
第6题
假设某市总工会领导阅读了“给定资料7”后,拟在全市制造企业中开展“蓝领创新”活动,请以“XX市总工会”的名义,代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
定位准确,内容全面,语言生动,具有号召力。不超过500字。
审题要点:
作答任务是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由个人或集体发出,作用是倡导某项活动。通过阅读倡议书,要让读者支持你所倡议的活动,这里指“拟在全市制造企业中开展“蓝领创新”活动”这一特定事实。“蓝领创新”指一线职工在本职岗位创新,为企业带来较大效益。所以这封倡议书的目的就是倡导一线职工在本岗位多创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说明现在在此方面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改正,可以使用未来性原因分析的思路作答,也就是把题目转换成“我们为什么要在全市制造企业中开展‘蓝领创新’活动”,可能考生会更好操作些,同时注意因为是倡议书,所以在讲明原因之外还要说明具体倡导大家如何去做。做答角色为“XX市总工会”,写作对象为全市制造业职工,属于广行文,因为目的是让大家积极创新,所以语气上要热情洋溢,充满鼓励,以激发职工们的热情,同时还要有一定指导作用。倡议书这种公文在2012年915联考曾经考过一次,半年后又出现在2013年413的联考试卷中,充分说明国联考越来越注重通过公文考查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此类文体比较简单,在格式上和一般书信格式基本相同,注意公文要写标题。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要求和审题我们可以发现,这道题是围绕“拟在全市制造企业中开展‘蓝领创新’活动”这一特定事实展开的的倡议书,要按照未来性原因分析的思路去作答,即现在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有利形势和条件、相应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首先,要说明现在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我市制造业虽然发达,但缺少自己的独特品牌和创新,一直是在给别人加工商品,很难有更好地发展,“蓝领创新”有望使我们摆脱这种困境。其次,说明“蓝领创新”是什么,目前已经有了哪些好的例子可以供我们学习参考。接下来,说明倡导大家具体怎么做。最后,说明我们做好“蓝领创新”的重要意义,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并且我们会给表现优异的职工一定奖励。
参考解析:
倡议书广大职工同志们:你们好!制造业一直是我市的支柱行业,为我市创造了巨大利润,这其中离不开广大职工同志们的辛劳。感谢大家的付出和努力。但是,我市的制造业一直以加工为主,缺少自己的独特品牌和技术创新,随着代工企业逐渐外迁,我市加工订单日益减少,效益也逐渐下滑,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工会建议在全市制造企业中开展‘蓝领创新’活动”。“蓝领创新”活动最早是由宝钢集团提出的,即鼓励一线工人立足本职岗位搞一线研发,使工人发挥更大价值。继宝钢集团后,全国有很多其他企业也搞了类似活动,提高了产品生产率,节约了成本。我市制造行业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和思想活跃的新员工,大家奋战在工作前线,相信一定也有很多好的点子,希望大家能踊跃的参加到“蓝领创新”活动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展现新时代工人的力量。为了激励大家参加到“蓝领创新”活动之中,公会也设置了奖励机制,对给出好得点子的员工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且有机会把新技术推广到相关产业。同志们,“蓝领创新”关乎我市制造业的发展,请大家积极参与。为了度过这个瓶颈期,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一起努力!工会办公室X年X月X日
第7题
给定资料5中有学者指出“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请结合“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求:
内容全面,认识透彻,表述准确,不超过400字。
审题要点: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发现,题干中出现了“谈谈”,说明这是一道分析题,我们的答题任务是谈谈对“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这一问题的看法,题干中明确答案来源是“结合给定资料5”,所以我们一会儿只需要到给定资料5中去寻找相应答题信息就可以了。这句话的的意思是制造业对经济有好处,所以我们要着重找制造业好的方面。要求里面有“内容全面,认识透彻”,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也就是这个问题是什么,还要看材料里面有没有谈到其他与之相关的东西,比如为什么和怎么办。如果有,则也要写到答案之中。另外,要求中的“表述准确”是在提醒我们答案从材料中来,这和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一下)要求中出现的“紧扣给定资料”如出一辙,再次说明读懂读透材料的重要性,考生一定要领会出题人的意思,才能准确命中要点。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已经确定这是一道分析题,让考生谈谈对“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这一问题的认识。在答题时我们就按照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答。首先我们说明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学者认为制造业非常重要,即“是什么”。然后要给出这位学者说出这句话的原因,为什么制造业会成为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也就是“为什么”,如制造业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提供科技创新等等。最后,“怎么办”,制造业在经济中如此重要,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比如回归实业,将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等等。答案务必要全面,尽量包含材料中所给出的内容,同时注意答案要逻辑清晰明了。
参考解析:
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认为制造业非常重要,发展好制造业会使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下降,就业岗位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使国家具备抵御金融危机的坚实产业基础。原因:1、脱离制造业的虚拟经济是造成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主因;2、制造业创造的就业岗位组合好;3、先进的制造商可以积累大量秘密的生产秘诀,避免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4、制造业的出口能力强,几乎不会遇到适应性的问题;5、制造业基地外移会引起国内制造业的萎缩,创造力减弱;对策:1、回归实业,颁布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复兴和回归实体经济;2、打造先进制造业,科研、教育、环保等是投资重点;3、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提高上;4、重视以人为主导的生产,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稳定。评价:
第8题
请你结合“给定资料3”,谈谈我国制造企业新的发展方式。
要求:
内容准确、简明、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审题要点: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发现,题干中出现了“谈谈”,说明这是一道分析题,我们的答题任务是谈谈我国制造企业新的发展方式,题干中明确答案来源是“结合给定资料3”,所以我们一会儿只需要到给定资料3中去寻找相应答题信息就可以了。要求“内容准确、简明、有条理”,所以我们按照答分析题的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答。答案要仅仅围绕“我国制造企业新的发展方式”这一特定事实,争取把有用的信息都写进去,同时注意答案逻辑一定要清晰,而且要注意控制字数,争取在有限的字数内把问题解释清楚。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已经确定这是一道分析题,让考生谈谈我国制造企业新的发展方式。在答题时我们就按照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答。首先我们说明我国制造企业新的发展方式是什么,即不再以代工为主,寻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然后要给这样做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如旧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面临破产危机。最后,“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实现转型升级,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答案务必要全面,尽量包含材料中所给出的内容,同时注意答案要逻辑清晰明了。
参考解析:
我国制造企业新的发展方式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于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成本增加,旧的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代工模式”难以维系企业发展。因此,中国制造业应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应向设计、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另一方面,实施中间分离,在现代制造业中拓展现代服务业。最终实现各类产业协同发展。在发展中要注意控制速度,随时总结提升。
第9题
“给定资料7”中提到“其实只要给我们工人一个杠杆,我们同样能撬动地球!”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1200字。
审题要点:
该题题干部分为我们提供了材料中的一句话“其实只要给我们工人一个杠杆,我们同样能撬动地球!”,让我们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表明是非命题作文。需要考生自主提出写作题目,题目的提出需要建立在对整个文段写作核心和写作意图的把握之上,切忌参考个别材料提出题目甚至盲目根据自己的空想提出题目。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给出的这句话,强调的工人群体,“杠杆”则代表工人群体有需求,在需求得到实现或者满足之后,“撬动地球”则代表工人群体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可以从这个思路展开进行写作。2、题目要求思想深刻,暗指这句话里的“杠杆”有深层意思,不仅仅是劳动的工具,需要我们从材料中发现它的深层所指。3、题目要求内容充实,则指出我们在写作文章时,论述或者对策都应话之有物,最好有实际事例为证,来切实说明情况。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知道,解题的关键是找到所给句子中的“杠杆”所指。要确定这里的特定所指,根本方法是对所有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材料1谈了中国工人的辉煌历史和在时代转变下的现状;材料2谈中国现阶段的工人群体工作的状态,即类似机器式的简单重复,以及他们正在觉醒的需求,即“自由和尊重”;材料3谈中国由廉价劳动力支撑起来的“世界工厂”在国家代加工需求降低和本国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走向衰落乃至崩塌;材料4通过指出中国正在面临的劳动力短缺指出以往靠廉价劳动力搭建起来的GDP数据不应蒙蔽实际我国劳动力质量不高的事实;材料5通过对美国和德国对制造业以及制造业工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喜忧不一结果来说明,重视制造业,尤其是重视制造业中工人能力的提升和发挥异常重要;材料6通过克里斯蒂安的例子引出德国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材料7通过宝钢的例子说明制造业工人不应仅仅停留在机械加工的层面,他们应该获得更多的重视,应该被给予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来实现个人价值,最终带动企业价值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得出材料主要是谈论了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工人所面临的不受重视的现状,以及反面的宝钢等例子证明工人在受到重视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来呼吁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工人群体,重视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发挥个人才能,就如何提升对工人的重视,文章给出了几个线索,一个是要对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和尊严给予重视;另一个是要重视劳动力价值的提升,不能满足于仅仅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这方面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可借鉴的方式方法;最后,要对工人群体的创新能力给予重视,让他们有发挥的空间,我们可以按这个思路去成文写作。
参考解析:
给工人一根杠杆——用重视重塑辉煌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这是一种成功,这是一种荣誉,这是一种肯定。中国的工人群体曾今是中国的“顶梁柱”,不论是在国家建设层面还是精神号召层面。曾几何时,大庆的“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老英雄孟泰“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创业精神,激励着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实现和生产科技化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中国工人群体似乎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工作简单重复,个人能力固化,价值无法实现;个人的自由和他人、社会的尊重难觅踪迹等等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群体,利用好这一群体,让他们重塑辉煌。重视工人群体,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精神需求。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成就的初步显现,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与之伴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神文明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导向的层面,也更多的融入到了群众生活与生产层面。制造业工人,尤其是新时代的制造业工人对精神文明亦有强烈的需求,主要是体现在个人自由和他人尊重两个方面。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制造业主不应仅仅着眼于工人实现的产品价值、不应仅仅着眼于生产环境的硬件设施的更新和优化,更要尊重工人的个性,在生产秩序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个性化生产和多样化生产;在生活纪律严明的前提下,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各项联谊娱乐活动,充分释放工人热情与激情,让他们体会到尊重,并在尊重的环境中发光发热。重视工人群体,还要提升群体的生产能力。现阶段我国工人群体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角色,这一角色在以往中国依托简单制造业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辉煌。但在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情况下,出口贸易已经无法再强力拉动中国经济,廉价劳动力的存在也已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在新形势下,美国和德国的对比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发展之路,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制造业。实现这一目标,不可回避的前提是要提升中国制造业工人的职业技能,让这一群体成为能够生产更多具有附加价值的新型劳动力。在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设置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核心的,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重视工人群体,最重要的是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出真知”,眼下我们强调的创新,着眼于理论的创新,是实验室的创新,能否正真指导实践尚未可知。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是用实践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创新实践,无疑,工人群体正是这样一股力量,一股被我们忽视的力量,宝钢的事迹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求的创新力量,不在远方,就在脚下。给工人一根杠杆,让他们翘起地球。
第10题
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1200字。
要求:
审题要点:
该题题干部分非常简单,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为题,表明是命题作文。考生在写作之前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可以得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与此同时如何加强人才建设和培养新时代工人成为关键任务。给定资料中提供了许多国外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考生要吃透给定资料的内容,可以选取切合“新时代工人力量”的相关部分进行写作思路拓展和相关借用。1、题目要求中心明确。给定资料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工人力量的问题,因此,特定事实必须与新时代工人力量相关。2、题目要求思想深刻。意味着考生不能写成纯粹的,只有对策的文章,要体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理论理论深度。因此,当然也不是考生不能写对策,而是强调所提的对策不要过于抽象。
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我们知道,解题的关键是突出确定“新时代工人的力量”这一特定事实。要围绕这一特定事实展开文章,根本方法是对所有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材料1从传统产业工人和新时代的“新工人”引入中国产业工人的话题;材料2谈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即新时代的“新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材料3谈中国制造遇到的困境;材料4谈中国遇到的“人口诅咒”陷阱;材料5谈以美国日本以及德国为例说明了制造业的重要性;材料6谈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7谈中国蓝领工人的技术创新。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和总结,这里提供一种写作角度,考生可以根据已给题目,把文章写作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建国之初的旋律引入话题,其次阐明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的背景和意义,再次从“培养知识型工人”、“ 鼓励工人的创造力”以及“提高对工人的社会认可”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最后通过展望进行收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作答要求,中心明确,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及语言流畅,另外字数要控制在1000~1200字。
参考解析:
新时代工人的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支昂扬的旋律唱出了属于工人的时代自豪感。当今“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成了新时代的工人主体,面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困境,“中国制造”的再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是时代的必然需求。中国的“世界工厂”名号只是“代工厂”的另一种说法。这些企业靠的仅是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中国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起来的工业化进程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但是困境也总是伴随着机遇,在中央发布的关于产业转型政策文件中,培养和发挥新时代工人的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眼下正处于“十二五”时期,我国新一轮经济建设中亟须新时代工人的力量。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重点在于培养知识型工人。知识工人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新型企业用工的一种方向。培养知识型工人首先涉及到学校模式问题,职业学校不仅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应该让用工企业扮演更重的角色,毕竟企业作为实际主体,对于技术需求的了解会更加深刻、更有发言权。其次在学习模式上要让企业和学校之间做到工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出知识和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再次,培养机制也要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突破创新,当前社会存在大量80,90后的农民工,这批人都接受了义务教育,具备良好的基础文化知识,因此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可以摸索一种工人的委培制度,主动引导他们进入学校委培,学习后由相关部门与学校进行考核,让社会大量潜在优质劳力得到解放。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核心在于机制上鼓励工人的创造力。宝钢模式告诉我们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企业作为实际管理者,也应该在本身的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口。我们必须认识到工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是丰富的,对于生产的理解甚至超过一些专家。企业如果能建立相关激励制度,把工人这些生产经验或者是建议收集起来作为改进方向,一方面加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工人的荣誉感和企业归属感,对企业稳定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发展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根本在于提高对工人的社会认可。工人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可是为什么当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一是社会当前观念存在一些误区,享乐和拜金主义横行,年轻人只追求轻松高薪酬的工作,对于奉献社会的工人职业缺乏了起码的敬重。二是工人的劳动保障制度落实情况尚不足人意,工人的劳资纠纷时常发生。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思想上大力宣传工人精神,树立工人典型,让工人精神薪火相传。另一方面,对恶意压榨欺骗工人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提高劳动待遇,维护好工人的权益和劳动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工人的主人翁精神,才有工人奉献精神。《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予以世界经济温暖的微笑昭示着中国新时代工人拥有不可忽视的正能量。相信通过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工人的力量将在建设“中国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