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根据给定材料,概述2009年我国旱灾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要求:
概述全面,要点突出,层次清晰,语言流畅,400字以内。
审题要点:
这是一道典型的概括题。审题干确定作答任务,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概述2009年我国旱灾的基本情况,一个是概述其特征;作答范围没有限定,原则上需要结合通篇材料。审要求,概述全面,关键词和要点要尽量多写;要点突出,即关键词要鲜明;层次清晰,是对答案逻辑、条理的要求;语言流畅,答案的语言连贯畅通。
解题思路:
概括题题目的答案一般都可以从材料里找到,稍加提炼加工即成答案。题干要求是概述2009年我国旱灾基本情况及其特征,那重点就应该锁定在介绍旱情现状及介绍旱情特点的材料内容,虽然题干没有限定作答范围,考生要结合通篇材料作答,但是通过快速浏览发现体现这道题答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1、2、3、4三则材料中。从这三则材料中结合阅读技巧定位关键信息,尽量做到全面,答案的逻辑是首先概括基本情况,其次概括特征,分条分布书写,做到层次清晰。
参考解析:
一、基本情况:1.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比高峰期减少,略高于多年同期均值,客观上不会影响大局。2.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辽宁、河北、吉林、湖南、广西等地;3.受异常气候影响,部分地区旱情尤甚,粮食生产受灾严重,甚至绝收。4.降水较往年偏少,且有持续高温,土壤缺水严重,经济损失较往年也大。5.旱情发展迅速,持续时间较长,旱情指数已达到特大干旱,波及到了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领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二、旱灾的主要特点:1.持续时间长。部分省区受旱长达7个月之久,秋冬连旱。无雨日长达数十天。2.覆盖范围大。覆盖近半国土,多达15个省市。3.波及领域广。波及到了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领域。4.危害损失重。农作物受旱面积多达1.60亿亩,农作物严重减产。5.干旱原因多。包括自然气候,水资源管理体制及缺乏节水意识多方面的因素。
第2题
给定材料中有人认为2009年我国旱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你认为这场旱灾中的“天灾”和“人祸”指的是什么?与旱灾有什么关系?
要求:
观点明确,语言准确,简明扼要,文字流畅,250字以内。
审题要点:
这是一道分析加概括题。审题干确定作答任务,任务有两个,一个是解释材料中出现的“天灾”和“人祸”指的是什么,第二个任务是分析“天灾”和“人祸”与旱灾有什么关系。作答范围没有限定,原则上就要结合通篇材料。审要求看细节,观点明确,考生观点要鲜明、正确;语言准确,这里要写考生自己的认识,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语言简洁,凝练;文字流畅,写出的答案文字要连贯、畅通,不能有语病。
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作答思路首先明确作答逻辑,关于“天灾”和“人祸”指的是什么,这一问,要严格按照材料指定的进行解释,通过材料可以很容易的认识到“天灾”是导致旱灾的自然因素,“人祸”是导致旱灾或加剧旱灾的人为社会因素。第二问,与旱灾的关系,也容易得住它们是因果关系。答案的布局就能确定好,分条分步作答即可。答案的来源通过筛选材料,主要集中在材料。
参考解析:
一、“天灾”是就自然因素而言的,主要指气候异常,长时间降水稀少;二、“人祸”是就社会因素而言的,主要指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节水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等人为原因。三、“天灾”是旱灾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时间少雨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四、“人祸”旱灾产生的有力推手。使得在“天灾”大环境下的农业生产受害更加严重,扩大了旱灾的波及范围,加深了旱灾的影响程度。五、因此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第3题
给定材料9、10中,L教授和T教授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式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两种看法是什么?你对此怎么评价?理由是什么?
要求:
观点明确,层次清晰,简明扼要,语言流畅,250字以内。
审题要点:
这是一道分析题。审题干确定作答任务,任务有三个,一是解释T教授和L教授的两种看法;二是对两种看法的评价;三是说明评价的理由,这样答案的逻辑也就确定了。作答范围来源于材料9和10。审要求,观点明确,考生对两种看法的评价要明确;层次清晰,答案有多问,逻辑顺序要清楚;简明扼要,字数有限,语言尽量简洁、凝练;语言流畅,答案文字要连贯、畅通,不能有语病。
解题思路:
分析题,作答思路愿与材料而又高于材料。通过审题目,一共有三问,根据这三问的逻辑顺序来作答。作答的范围基本限定在材料9和10,回到这两则材料提炼二位教授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看法,这里的看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措施,那就转化为概括评价对策题,概括对策直接从材料中找核心信息,评价对策无非是评价对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谈理由,即谈合理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那作答思路就是首先概括看法、对策,评价对策的优劣,说明哪里优哪里劣。评价完人们应该如何做,最后可提一点对策。
参考解析:
L教授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市场机制,由市场起主导作用;T教授则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不宜市场化,要靠计划方式,由政府起主导作用。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市场体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增强节水意识,但农水由市场来决定,一旦涨价,就会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而单一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方式,政府的补贴有利于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但又过于教条,难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所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要实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优势。
第4题
结合给定材料,从“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的角度,以“在旱灾面前我们如何作为”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联系实际,文字表达流畅。1200字左右。
审题要点:
文章写作题。首先审题干,是一篇话题作文,虽是自拟题目,但是写作角度已经确定好,其实也就是文章的主题已确定,围绕“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来写。话题是“在旱灾面前我们如何作为”,这句话就提示了,重点写的内容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其实也就是对策。题材是议论文。审要求,观点明确,文章所提对策明晰准确,条理清晰,这是对文章逻辑结构的要求;联系实际,既可以是材料中的实际,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文字表达流畅,要求语言通顺,无语病。
解题思路:
首先是话题作文,要自拟一个标题,标题一定要突出题目中的角度和话题。通过审题可知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写对策,那么文章的类型就确定好了,材料里面针对抗旱减灾的措施很多,可以归纳使用。以对策为主的文章,结构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思路来写。内容上材料里列举了很多旱灾的影响,原因,以及政府、学者的建议,可以借鉴的很多。确定好文章的题目、类型、结构和内容,那文章将一气呵成。
参考解析:
抗旱减灾,机制先行干旱让人畜遭受干渴,干旱让土地承受龟裂,干旱让粮食出现危机。近来,长期干旱导致了旱灾,因其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波及领域多,给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若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缓解旱灾,将会逐步影响人们生活的安居,社会发展的安定和国家进步的安全。因此,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一项铁任务。随着年降水量、客水入境量及地表水储蓄量都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需求量却不断增加,潜在的旱灾威胁日益严重。为更好的抵御旱灾威胁,我们必须理性的去分析产生旱灾的原因,除了异常的气候,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些年来我国对农业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导致设施不完善,加之有的设施长久失修,管理不善,关键时刻不能发挥作用。其次,很多地方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缺陷,大排大灌的方式让水资源白白蒸发。最后,人们的抗旱意识不强,一直是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缺乏节约用水和有效用水的积极性和开创性。严重旱情的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更大的幕后黑手却是人祸,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当其冲的要构建相应的长效机制来保障。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完善水利设施是根本。完备的农村水利设施是抗旱减灾的有力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扶持,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水利设施建设与市场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养工作。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改进用水方式是关键。据调查,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过于粗放,浪费极其严重。在农村,水浇地大部分还在沿用落后的灌溉方法,在宁夏部分地区,农民生产一斤米甚至要用掉一吨水。在用水的过程中,要加强科学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开发,改革大水漫灌的方式,精种细作,依靠先进技术和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提高抗旱意识是保障。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很多地方处于缺水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差,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超采,而水资源的需求量却大大增加,潜在的旱灾威胁日益严重。因此,抗旱意识应该成为人们具有的一种本能意识。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向广大群众宣传我国的旱灾现状,指导抗旱方法,增强抗旱意识,日常生活中形成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习惯,互相监督,进而形成一个节水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抗旱减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积极参与抗旱减灾,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