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真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全球海洋面积大约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一般认为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进行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据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大约30亿—70亿吨。有关部门测算,整个南海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大约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南海海域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

国家海洋局某负责同志指出,要看到我国海洋资源这些数字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他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优势经常用到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管辖海域面积。从这个指标来看,我国在世界的排名是120名左右;第二个指标是海陆面积比。我国这个比值是0.31∶1,世界排名大概100多一点;还有一个指标是海岸线的长度和国土面积比。这个比值我国在世界排名90多位。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784公里,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渤海是中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力度加大,渤海的污染日益加剧。

濒临渤海的二界沟是某市最大的渔港,过去城里的海鲜商贩和饭店伙计基本都到这儿来上海货。可眼下,尽管离休渔期还有一个月,但很多船都停靠在码头上没有出海。“去年上冻之前,船上坞,一直停到现在。”一位码头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污染,渤海的鱼越来越少,许多渔民都不愿意出海了。有些大船一停就是半年,只有零星几条小船还出海打鱼。正说话间,一条出海的渔船回来了。

记者:“出去多长时间了?弄到啥了?”

船老大:“哪有鱼啊,两天就那点虾爬子。”

记者:“是不是你这船不行,不能到远的地方去?”

船老大:“这船能跑十多海里呢,远处也没什么货,油用得多,赔得更多嘛。”

船老大告诉记者,出去两天,走了五海里,打上来的东西也就卖个几百块钱。可工钱、油钱,再加吃喝,一天就得一千块钱,倒赔。

船老大:“三四年前这个季节,我一网下去就能打上四五百斤虾爬子,真能致富呢!可好光景太短啦。眼前这些小得可怜的海货只配做饲料,卖不上价。”

根据某水产研究所的调查,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

2007年,渤海实施监测的100个入海排污口中,有91个排污口超标排污,超标排污所占比例居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之首。调查显示,2003年至2007年,渤海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2.2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污、河流输入和海上养殖业。近年来,渤海海域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2000年至2007年,发生赤潮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权威部门指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面源点源治防联动,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等五大主要建设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并强调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确保引进项目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促进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材料2:

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沿海某省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截至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接近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9.87%,并且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我国沿海已初步形成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三大五小”的经济区域整体布局,为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可能达到11.11%,2020年将达到15.84%。

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根据《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蓝色经济区将被打造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但是,该省目前存在着实施“集中集约用海”的障碍,所谓“诸侯经济”发展态势明显。沿海各地申请用海项目大都局限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诸侯经济”催生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遍地开花,重复建设及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则有望打破这一瓶颈。

该省知名专家W分析:“如果从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上来审视,需要明确一个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放在黄河流域来定位,则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能带动整个流域发展的龙头。”他认为:“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的大港口、大交通、大钢铁、大能源、大电力、大石化、大造船基地,将拉动整个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迅猛崛起……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并非仅仅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要争取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等都已陆续进入国家战略。曹妃甸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它依托唐山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京津等大城市的区位、人才优势,发展潜力极大。根据国家批准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其工业区确定的功能定位是: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W呼吁:“我省也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定位一个高起点。另一方面,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已经相当高,为我省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有识之士都赞同把原来分散发展的海洋经济区域整合起来,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在半岛地区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据悉,该省拟打造蓝色经济区主体区“两城七区”,包括两个海上新城以及重化工业集聚区、机械制造业集聚区、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海洋化工业集聚区、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石油产业集聚区7个工业区。“两城七区”的功能定位有交集,但主导产业在其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各有所异,海洋高科技产业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中的比重将得到大幅提高,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目的。

材料3:

日本濑户内海是半封闭的内海,曾是天然的鱼仓、日本列岛最富足的海湾。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为全力发展经济,将濑户内海沿岸选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此后,这里便逐渐成了工业部门的下水道,工厂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随意排入内海。1955年以后,濑户内海的污染日甚一日,原来十几年一次的赤潮,后来发展到一年几百次,鱼虾绝迹。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熊本县水俣湾的百姓吃了从濑户内海中捕捞的被高毒性的汞污染的海产品,导致痴呆麻痹、精神失常,只有4万居民的水俣湾镇,竟有1万人得了这种病,更可怕的是水俣病还具有遗传性。水俣病震惊了世界。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下决心着手治理濑户内海,首先,颁布实施《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治法》,还针对濑户内海特别制定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决定对排入濑户内海及其邻近海域的工业废水负荷量减少一半,并规定3年之内,逐步将与工业废水有关的污染负荷量减少到规定程度。该《措施法》实施了3年,又延长了2年,事实证明它对恢复该海域的良好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不使前功尽弃,日本国会通过决议,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改为永久性的法律,更名为《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为了切断污染源头,政府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迁离濑户内海,并大大减少填海造地的面积,濑户内海的大部分区域都被规划为国家公园,建立了800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还协调建立了该海区沿岸13个府县和5个市的知事、市长参加的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制度。在治理海洋污染的过程中,这种联席会议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同时,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内海环境调查与监视、监测的投资,各种自动化监测设备可以一年到头连续在海上观测,并多次开展大规模的海洋污染综合调查,对濑户内海的污染现状、如何治理了然于胸。通产省成立了防治濑户内海水质污染研究会、海洋生物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其他许多省厅和地方政府的研究所以及大学和民间团体也都从事着与治理海洋污染有关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半官方的濑户内海环境保护协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民间环保组织更是大量诞生,规模之大居世界之首。社会各阶层都在宣传保护濑户内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30年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濑户内海水质已基本恢复到良好状态,海洋渔获量明显增加。日本有关专家指出,现在回头看,以前日本在海洋利用的环保问题上,的确缺乏先期的规划和管制。现在,“综合性海域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学者都很重视和关注的课题,一些国际学者最担忧的情况是对海洋的无序开发,希望各国政府能以此为鉴,因为无序开发将给海洋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材料4:

2009年10月,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还海”方案,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将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平方公里“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这项“退耕还海”计划是对西斯海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补偿”。西斯海尔德水道位于荷兰南部,是比利时重要港口安特卫普港的出海通道,由于湾长水浅,进出安特卫普港的大型油轮只能在海水涨潮时通过西斯海尔德水道,据称,因此每年给安特卫普港造成损失7000万欧元。疏浚西斯海尔德水道对于荷兰、比利时两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是,要疏浚水道,必然拓宽水岸,岸边的湿地面积就会受到侵占。在环保组织看来,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湿地,首先是候鸟在北非与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落脚点、中转站,其次才是可供人类利用的水道。为了人类的利益侵占候鸟栖息的湿地,实属不义之举。环保组织锲而不舍的抗争,促使荷兰政府作出决定,让几十户农民迁出100多年前围海造田得来的家园,以供候鸟们栖息,以此换取环保组织对水道疏浚工程的支持。

经过700多年的与海奋斗,荷兰人不仅用堤坝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家园,围海造田的面积更是占到荷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其实,类似围海造田这样的词汇,中国人并不陌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向湖泊要良田”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围湖造田运动,我国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淡水湖面积均大幅度减小。到上世纪末,两湖面积比上世纪4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和1700平方公里,减少比例分别为26%和40%。1998年肆虐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以一种惩罚性方式,向围湖造田发出了最后的控诉。按照国家部署,1999年,有关省市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至2001年,“退耕还湖”已使昔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面面积增加了1000多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抗洪能力。据称,鄱阳湖水面面积因此大致恢复到了1949年的水平。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材料5:

1962年,在“与海争地海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的鼓舞下,南方某市数万士兵、学生大搞围海造田,历时4年,西郊牛田洋筑堤拦海工程全面完成,10多平方公里的大海变成了一个大型军垦农场。1969年7月28日,一场12级台风突袭,数层楼高的海浪涌入海堤,市区平均进水一两米,一艘外轮甚至被从港口抛到了山上。牛田洋军垦农场的海堤被削剩无几,抢险队员们以肉身筑成人堤,欲阻挡滔天巨浪,结果,一眨眼队伍便被冲入海中。30多个小时后,他们耕作的地方成为一片汪洋,533名部队官兵和大学生殉难。一场台风,大海夺回了本就属于它的土地,夺回的速度比数万狂热军民围海造田的速度快了几千倍。“沧海桑田—桑田沧海”一个轮回只有7年!这真是奇迹,一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奇迹!

材料6: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我国领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全部海域,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领海内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千个岛屿,最大的为台湾岛,面积3.578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2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开发海岛是树立现代国土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海岛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10月27日,再次提请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预计该法案于年底出台。

阳光、沙滩、蔚蓝色的海水,珊瑚礁石垒成的渔村,停泊着几艘小渔船的渔港,这里是南海的西岛。2002年以来,南海某市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海岛管理制度,涉及海岛开发保护规划的编制、海岛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属地对海岛的有效监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岛能出现令人欣喜的现状,正是该市通过尝试一些新的制度和做法,协调了海岛开发和保护关系的结果。

海岛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但又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非常困难。比如珊瑚礁,它是岛屿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要在清洁且温度适宜的海水中才能生存,珊瑚遭受到污染、破坏,不但岛屿整体环境会恶化,海岛的存亡也会受到威胁。有关专家指出,《海岛保护法(草案)》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把海岛和海岛周边的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来保护,这里面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岸带、珊瑚礁、红树林以及海域等等,陆地周边的环境对于海岛同样有重要的意义,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在海岛资源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性质上也有了很大扩充,从岛陆扩展到整个海岛环境及各种资源,从有居民的海岛扩展到无居民的海岛。草案规定,无居民海岛所有权属于国家,防止随意侵占和开发无居民海岛的行为,保护的目标更加充实和明确。可以这样说,《海岛保护法(草案)》提供了一种认识海岛价值的新思维,它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是极为重大与深远的。

第1(1)题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死海”是指由于污染加剧和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渤海海域面临物种锐减、赤潮频发等海洋灾害,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命力无法恢复,渔民失去以此谋生的机会,渤海丧失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重要地位。

第1(2)题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海洋的污染不仅会导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死亡,影响当地百姓的收入。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污染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增多和疾病肆虐,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重政府的治理负担,带来经济损失,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甚至是毁灭人类自身。

第2题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

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审题要点:

首先,需要明确题目类型。本题是一道启示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启示题的思路来作答本道试题。其次,需要明确作答任务。本题要求谈从一段文字中得到的启示,而这段文字不仅涉及到了荷兰,还涉及到了我国,所以在谈启示的时候两者都要谈到,不可有所缺漏。第三,需要明确作答形式。“分析全面”,即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分析,可借助万能思维体系来梳理信息点,“条理清晰”,要注意分条分段作答。

解题思路:

对于启示类分析题,2008年国家考试已经出现过,既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概括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指出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借鉴意义,要以对策的方式提出来,还要注意条理。相关材料主要介绍了荷兰“退耕还海”和中国“退耕还湖”的两个案例。两个案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途径。区别在于荷兰的“退耕还海”是民间力量推动下的主动行为,是充分考虑经济、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行为。这是经验,是可以正面阐发的启示。但中国的“退耕还湖”则是受到惩罚后被动的无奈之举。这是教训,是应该从反面进行阐发的启示。另外,在阅读这部分材料时,还有一个关键性技巧,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材料中不同意象背后的实质,换言之,也就是要注意申论语言中的潜台词。例如候鸟代表生态、水道代表经济、家园代表生活,荷兰在“退耕还海”时充分考虑候鸟、水道和家园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生态三者的和谐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个思路也就是解题思路。

参考解析:

第一,荷兰在“退耕还海”的过程中,统筹考虑水道、候鸟、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启发我们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统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保护。同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意,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第二,“退耕还湖”的案例说明,如果人类一味掠夺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因此,要增强对海洋资源的忧患意识和主动保护意识,要主动反思过度开发与掠夺自然资源、忽略环境保护的行为,要善于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积极预防自然灾害,而不是灾难后的被动应对。第三,两个案例都说明,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处理好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避免掠夺式开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第3题

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审题要点:

首先,需要明确题目类型。本题是一道公文写作题,在作答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公文的格式:标题、称谓、落款等。这几个方面并不是都需要具备的,要结合题目具体分析。其次,需要明确作答任务。根据报告的性质,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特征、现存问题、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行性。第三,需要明确作答范围。本题没有明确指出作答依据材料,但是回到整篇材料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与本题内容相关的只有材料2,所以本题的作答范围就是材料2。

解题思路:

本题具有比较大的迷惑性,以公文的形式进行命题,看似考查报告类公文的写作,但实际上考查的重点并非是公文。这是因为题目仅仅要求写内容要点,对行文格式要求不高,或者说没有。这里的解题关键是报告的内容,不是报告的形式。另外,这里还必须明确,这里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情况汇报,而是建议请示类报告,建议请示的核心只有一个,即为什么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是要考生回答“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而不是要阐述如何建设和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关键是对原因的分析,而不是对对策的阐发。第二部分材料主要介绍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定位、功能及其意义。借专家观点,明确提出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材料通过介绍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定位、功能及其意义,实际上暗示了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其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这表明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战略,是我国在海洋问题上的战略思路和大政方针。这个观点为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领导支持和战略支撑。换言之,这表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定位是高度吻合的。材料中对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表明了半岛蓝色经济区自身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其中的“科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综合竞争力”等关键词就是材料中隐含的采分点。材料还指出:“蓝色经济区将被打造成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这里谈到了半岛蓝色经济区对黄河流域、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长三角经济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的意义,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对中国甚至是对世界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也就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材料还从正反两面指出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劣势和优势,也暗示着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规避“诸侯经济”的劣势,可以发挥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另外,材料还明确指出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原则,即大幅提高海洋高科技产业,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这表明了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把握了上述关键信息,报告就可以成形了。报告应该分为这几个部分:一是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什么,即它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定位,也就是战略定位,要说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国家战略定位是一致的。二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即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是什么,三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即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性是什么,四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原则和前景如何,即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是什么?

参考解析:

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内容要点)目前,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诸侯经济造成重复建设和海岸线资源的浪费严重;各地方缺乏大局意识,排污随意、各自为政已造成了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双损失。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紧迫性和可行性。1、要打破该省存在的重复建设和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的“诸侯经济”等障碍,迫切需要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2、战略定位符合中央海洋发展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以海洋、海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这符合胡锦涛总书记“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战略要求。3、其成功打造将成为黄河流域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将拉动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4、半岛蓝色经济区将集中集约用海,增加投资,采用高新技术,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

第4题

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

参考答案

范文“争”还是“让”

——论对待海洋的态度

“与海争地海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某地大搞围海造田时的口号。这个口号是多么的豪迈,多么的坚定,多么的不容置疑!就是在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的号召下,上万士兵和大学生用了四年时间开垦出了10多万平方公里的军垦农场。但是好景不长,在7年之后的一场台风不仅吞噬了这片土地,还吞噬了创造和耕耘它的人的生命。

通过这个悲壮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海洋,仅仅是有“争”的精神是不行的,还应该有“让”的态度。对待包括海洋在内的自然,我们首先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人类只是自然的一员,是被创造者,是自然规律的服从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历史上有如此惨痛的教训,但是今天的围海造田的事件却不比上个世纪少。是什么让人如此胆大妄为,一个是由于人类太健忘,另一个是我们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很强大,已经今非昔比了。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自信心在不停的地膨胀,对自然的敬畏感在日趋减少甚至消失。但是我们很少注意到,以我们现在的技术和力量,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以日本为例,作为科技在各方面都非常领先的发达国家,为了治理一个污染了10年的小小的濑户内海,用了整整30多年的时间。这30年日本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牺牲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只知道“争”不懂得尊敬和谦让是野蛮和鲁莽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面对海洋的时候我们只能远观,只能望洋兴叹呢?历史上的“争”失败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争”的精神,摆出一副“与海无争”的逍遥态度呢?如果谁这样认为他就是在对人类发展可能性的否认,是一种消极厌世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态度。人类社会要发展,必然要和海洋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出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有“争”的精神。不过这里的“争”不是去争谁对海洋掠夺得快,掠夺得多,我们应该去争取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应该去争取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开发的海洋发展模式。“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我们奋发向前的动力,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争”的精神,调整“争”的内容和方法,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方式去“争”。

在面对海洋的问题上,“让”与“争”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让”是为了“争”得更多,这真是老子所言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争”是为了给让创造条件,只有“争”得了才有让的空间和资本。以荷兰为例,这个围海造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的国家可谓是与海“争”得最多的国家。但是他们的“争”不仅没有造成家毁人亡的惨剧,而且还通过适度的退耕还海维护了海洋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荷兰之所以能够退耕还海恰恰是因为他们有了围海造田这个争的基础。

面对海洋我们是该“让”还是该“争”这是个问题,需要我们以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握好让与争的辩证关系,从而达到“争”与“让”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