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可看作是行政归行政,市场归市场。”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估计,除20%的事业单位会纳入行政序列和变为企业外,其余80%以上的事业单位将会留下来继续提供公共服务,它们分布于医疗、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
“甩出两头,不是甩财政包袱、甩人事包袱,而是要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优化。”宋世明指出。在《指导意见》中,对80%这一部分事业单位加以细分,其中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细划为公益一类,由财政全额拨款;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则划入公益二类,由财政差额拨款。
据知情人士透露,《意见》一年后公布,即是为更好地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战”—事业单位清理规范。
对此,汪玉凯就告诉记者,事业单位全国性摸底结束,下一步改革需聚合力量整体推进,《指导意见》此时面世,“表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真正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要冲击行政职能剥离、收入分配体系调整、一些单位去"事业"身份等难点”。
走出“两头热,中间冷”
然而,专家们担心这次仍会如同以前一样,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过程中,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
一头热是,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提倡和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有一头热是基层,社会民众期待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中间冷”指的是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自身。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教授竹立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看不明白改革后的工作要求、福利待遇、前途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其中关键因素。
譬如人们普遍认为“养老双轨制”即是导致“中间冷”的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和单位共缴保险费。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期间不需缴保险费,且退休后待遇比前者高很多。2008年初,当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结果改革甫一出台即遭抗议。
“事业单位机构类别比较庞杂,不是简单的执法类、公益类和经营类的归类就可以界定清楚。《公务员法》颁布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限模糊。”竹立家指出。
汪玉凯还提到,在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剥离后,剩下80%的事业单位分两类,但100多万个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分为两类对号入座实属不易。
实际上,因现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紧密联系,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部门都偏向于将所属事业单位划入全额拨款的一类,在此现实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更是难题。
为减少改革阻力,转制工作可给予5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有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包括离退休待遇、基本养老金等。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看来,加强法治和扩大人们参与或许才是走出“两头热、中间冷”现象的关键。
“封闭状态下改革仅仅是政府部门单方面意志的体现,如果被改革者不能参与,那他不仅没有动力,反而会有阻力。要想被改革者支持参与配合改革,最好的方法就是吸纳他的意见,至少是让他在程序里参与进来。”马怀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另外,无论是改革过程的推进还是改革成果的保障,都离不开法治。这些改革涉及机构、人员、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要有法治保障。因此出台一部事业单位改革法确属必需。”马怀德说。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责任编辑:姬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