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说法】
节假日打工者最多,音乐馆人满为患
最多可以容纳300多人的杭州市图书馆音乐分馆,是乞丐、流浪汉以及周边外来务工人员最喜欢光顾的区域。“可能他们觉得单一的看书比较枯燥,在我们这里可以用家里没有的设备听听音乐。”音乐分馆的负责人张蕾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期间,尤其是天气最热、最冷的日子,音乐馆往往都人满为患,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因为来这的农民工比较多,我们有时会专门组织一些初级的音乐沙龙让他们参加,普及和讲解一些入门知识。”在张蕾看来,以农民工为主的顾客群体并没有降低音乐分馆的品位。张蕾告诉记者,以前馆内的确时常会碰到脱鞋的、随地吐痰的,也有几乎从不洗澡的流浪汉进来倒头就睡的,但这些现象都在逐步减少。
“我们不是去拒绝,而是去引导,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他们会慢慢改掉一些不文明的坏习惯。”张蕾说,其实很多乞丐、流浪汉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第一次看到音乐分馆的环境和设备时,多少会有些羞涩甚至自卑。“经常会问我们‘这里要钱么?’看到设备也不敢去碰。”每当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会去引导他们怎么去借书、放音乐。这样的管理,会不会让其他读者觉得不舒服?“以前是有读者向我们反映,我们会去协调,现在几乎没有了,在穿着打扮、个人卫生上,我们能看到他们在进步。”
拾荒老汉为看报纸反复洗手
“公共图书馆的模式并不是开创的,而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图书馆就应该是这样。”杭州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花4亿多元打造这样一座图书馆,就是希望能给公众一个更好地平等获取知识的平台。“不管你是市委书记还是流浪汉,在知识面前是平等的。”从2008年开始,杭州市图书馆率先在国内推出了免押金模式,免费开放的尺度进一步扩大。
对于接纳乞丐和流浪汉入内,刘丽东对一个拾荒者有着很深的印象。“那时我们还在老馆,一个拾荒的老大爷拎着一大袋垃圾来的,他先把自己的袋子放在院子里,然后跑到水管那里,反复冲洗自己的手和胳膊,直到觉得自己身上干净了,才跑去拿了一份《光明日报》坐在一旁认真地看。”
刘丽东补充说:“其实接触下来就会发现,乞丐和流浪汉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龌龊、肮脏,他们对于知识同样渴求。”
更多公务员考试信息 更多行测指导 更多申论指导 更多热点问题
(责任编辑:huatu)
- 上一篇:低碳试点方案纳入“十二五”
- 下一篇:谈谈怎样化解行业收入差距大需打破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