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参考解析
近日,卫生部网站发出了包括《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和《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四部分内容的“关于印发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的通知”。其中《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引起群众的较大争论,说法不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们惧怕“好心无好报”。2006年的“彭宇案”是这类的代表:彭宇因在公交站台扶起跌倒的老太太,反被其指认撞人,结果被判向老人支付4万余元人民币。时隔5年,中国各地又出现多起“彭宇案”,让“扶一把倒地的老人”变得有点难。
第二,社会的信任基础脆弱。毕竟恩将仇报的人是少数的,多数人还是会对在这种情况下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感激的,而很多人却因为这极少数的个例,而一味地对需要帮助的老人袖手旁观,无疑体现了社会信任基础脆弱的现状。
第三,确实有部分人缺乏爱心。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之一,即是人情的淡漠。有部分人自私自利,只要是与自己无关的或者是无法从中获取利益的事情,就不会去做,这个情况也是存在的。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是八零后、九零后,缺乏奉献精神,对人冷漠,只懂索取却不知回报,也要引起社会的注意。
第四,人们对《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的曲解。指南中“不要急于扶起”的规定并不是说对摔倒老人不进行帮助,而是希望在辨别清楚老人的情况,再进行救治。即“不要急于扶起”是希望更好、更科学地帮助老人。
中华民族自古传承孔孟之道,敬老尊老一直是传统美德,造成这种现状可以说是个悲哀。要改善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完善:
第一,在全社会加大对传统美德和道德心、荣辱观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提升社会的信任基础。
第二,对在校学生进行敬老教育。这代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也大多被溺爱养成了自私冷漠的恶习。若希望孩子以后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才,学校在平时的课程中应该加大敬老尊老的教育、教导学生善待老人、并且开展尊老敬老活动评比;家庭中,父母应在平日给孩子灌输助人为乐的意识,比如在公交车上看见老人应该让孩子主动让座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
第三,正确解读《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南的出台,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德、更好地帮助老人,对里面的规定不能断章取义地理解:实际上指南是为帮助老人提供了技术性指导,而非限制或不鼓励帮助老人,这点一定要明确。建议相关部门颁布关于“指南”的解释说明,以免公众误读。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特别是对以怨报德,甚至捏造事实诬陷他人、讹钱财的跌倒者,以法律的硬性规定来惩处,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让帮助老人得善良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总之,尊老敬贤是我们的传统,相信随着相关措施的完善,我们的社会会更有人情味。
(责任编辑:hu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