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参考解析
2010年,"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有关地方政策、法规,也已作出明确规定和部署。但是,"小升初"择校仍然是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的难题,择校风的蔓延,成为许多学生及其家庭的重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一些学校人满为患,资金充足,而另外一些则生源枯竭,难以为继。同时,择校的混乱状态可能造成"乱收费",滋生教育腐败。
择校风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择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资源的差异化。我国的教育投资模式,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开支取决于当地的财政实力和投入比例。财政实力强的地区,不仅配备了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而且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质资源的集中使得经济实力强的学校越办越好,而一般学校则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这种差异不仅存在在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甚至于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内也会存在,而学生及家长必然会选择教学资源好的学校。
第二,办学不规范,录取不公开透明。我国目前小升初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录取程序,也没有类似于高考的规范化考试制度,学生的录取决定权掌握在学校手中。在"供不应求"的前提下,学校受到功利化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选择对学校有利的方式进行招录。因此,出现了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问题。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教育监管存在多种问题。对于学校在小升初招生过程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不能够有效的发挥综合监管的作用,及时的制止小升初乱象的蔓延。教育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健全,受教育者对教育机构的决策没有发言权等,都造成了在教育业上的监管缺失。
解决择校难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合力,才能尽快的解决问题:
第一,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应当尽量公平合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要完成教育资源的完全均衡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现阶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做的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保证公民平等的接受教育,是各级政府应当进到的责任。政府应当控制优质教学教育资源的无序流动,采取措施防止资源过度集中,在教育投资上实现相对公平,持续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
第二,在录取规程上,应当建立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减少录取过程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录取公平公正公开。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自己的行政监管作用,对录取过程中出现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的现象及时制止,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录取过程的透明化,一方面有利于监管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违法者的成本,有利于控制录取黑幕的产生。
第三,国家应当加强教育监督立法,明确赋予第三方教育监管机构、媒体、受教育方监督的权利。在拨付教育资金时,应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在制定学校的收费政策时,首先应当听取受教育方的意见,对教育机构进行评价时,应综合社会相关群体的意见等。
只有在社会中重新树立起正确公平的教育观念,并以严格有序、执行到位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才能解决小升初难题,真正的实现教育的平等化。
(责任编辑:hu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