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某市1998年开始为幼儿园评定星级。2001年3月26日,该市教委幼教处组织11路人马。拟用半月时间,对全市百余所四、五星级幼儿同检查验收。此举既出,各幼儿园十分紧张,园长对下属放“硬话”,“谁砸了我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教师也心急火燎,向家长派发了模拟题,并恳请配合。一套幼儿园中班的模拟题。包含了体育、音乐、美术、认知、推理、数学、个性品质、语言等8大项共33道题,并附目标和要求。林林总总,颇似现在中、高考题模样。家长们说,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习惯是对的,但拿成人做法考核孩子,过于残酷、不人道。各幼儿园也极为反感。据透露,这次检查验收包括家长问卷、卫生保健、教研活动、一日活动四项,记者上述所列考试项目即为一日活动内容。检查验收去年定下,考题上学期“敲定”,考试内容为上学期所授,因而春季开学后各幼儿园都中断了教学进度。近两月来“被迫”重复旧的内容。检查过程中,小小孩童也被迫改变了休息和学习活动的时间,以迎接叔叔、阿姨严格的考试。如果活动时间变为文化考试,休息时间去做单脚连续跳、20米速跑。
6.据中国儿童中心历时1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十分清楚。72%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名不副实。调查中,尽管约60%的教师都明确“减负”不等于素质教育,但只有32%的教师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应由学校指定专门的教师来完成”。这说明他们一方面认为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不应是相互独立的,另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作用,对素质教育的含义,30%的学生有较为正确的理解,60%以上的学生自认为一知半解。对学校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做法,认为实实在在的,占l0%;认为名不副实的,占33%;认为是形式主义的,占39%;认为忽冷忽热的,占18%。
7.沈阳市一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只因按照规定减轻孩子课业负担。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使班级的综合成绩下降到年级倒数第二,成为“差班”之一,在寒假前的家长会上,这位老师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表示今后将加大作业量。本来,这位老师在当地教育界小有名气:去年她组织开展的“我给鸡蛋当妈妈”活动课,被共青团辽宁省委评为“优秀创新奖”,“区劳模”的光荣称号也戴在她头上,她教的数学课还多次在市区获奖。可看到家长焦虑的目光,这位老师疑惑了:增负,违背素质教育;减负,成绩下降明显。到底该迈哪条腿?教育专家,全国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指出,这位优秀教师的困惑表明,眼下一方面提倡减负,另一方面真正评价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的时候仍离不开分数和升学率,这与中考、高考制度满足不了更多人的意愿有关。而其背后,则是学生就业时社会对学历以至高学历的过分追求。
8、检查评比繁多引发老师“造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圣洁的校园里也兴起了“造假”之风。比如小学期未考试题由县区出,教育部门在近两年屡屡抽查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抽查的重点是及格率和优秀率,并以此结果作为学校评优、校长评先进的条件之一。于是一些学校便大显神通,老师们评卷时左手拿红笔,右手拿铅笔。铅笔用来帮学生填上不会做的答案,然后红笔一挥,高分就这样出炉了。还有的学校组建“临时班级”应付检查。每逢教委领导视察考试,一些基础薄弱学校就把年级成绩好的学生归到一个教室,领导来了就往这间教室引。如果教委要学校送一部卷子看,就把这个“临时班级”的成绩递交上去。专家认为,教育领域出现“造假”行为,表明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应试教育的色彩并没有淡化。究其根源是中考、高考这两个指挥棒还在显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
9、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一年两个假期给孩子补课,总共花费近千元,如果平时晚上学钢琴、周末学英语的费用也加上,孩子每年用在课外学习的费用有三四千元。孩子上小学,上初中都要高价择校,经济压力本来就大,再常年花钱补课,家里只能硬撑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