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言语理解与表达增加了言语表达中的一种典型题型:选词填空。这种题型比较容易,做起来也比较快,08年国考中还会沿用这一题型。同时,在片段阅读中,也增加了表达类试题的考察:文意顺承题,这种题型以前考的比较少,很多考生还不太熟悉,万老师在这里重点列出两道题分析。
例题一:中国很早就有鲛(jiāo)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 )。
A.关于鲛人的考证 B.鲛人的神秘传说
C.有关鲛人的诗文 D.鲛人的真正居处
【解析】本题选B。材料引用了王家蒙先生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这道题很难。做文意顺承题最主要的是把握已知材料的主题,已知材料的主题就是作者要重点介绍的内容。万老师提醒大家本题难就难在作者在个人观点句“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中提到了三句话,这三句话中哪一句话是作者要说明的重点才是本题的关键,单从这句话很难看出作者要说明的主题,需要结合前面的内容。
例题二: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
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 )。
A.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 B.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
C.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D.信息技术产品与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选B。材料引用了王亚强先生2006年4月4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探索:信息伦理与构建信息和谐社会》一文,这道题有一定难度,本题考查的也是文意承接问题。材料首先谈到了信息存在形式,然后谈到了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新的交往形式,而这种新的交往形式“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那么问题就引出来了:新的伦理准则该是什么?信息社会与新的伦理准则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结合选项,只有选项B符合推理。
例题三:虽然世界因发明而辉煌,但发明家个体仍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市场只认同其有直接消费价值的产品,很少有人会为发明家的理想“埋单”。世界上有职业的教师和科学家,因为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和科学家可以衣食无忧地培育学生,探究宇宙;然而,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
A.世界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发明 B.发明家比科学家等处境艰难
C.发明通常不具有直接消费价值 D.社会应对发明家提供更多保障
【解析】本题选D。这道题要注意转折词“然而”后面的内容: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因为转折词后面的内容一般是材料要重点说明的内容。C项不是材料介绍的内容,材料中没有提到,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B项是材料介绍的内容,但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内容,只是材料现象的简单复述,错误类型是:表面现象;A项的内容明显超出了材料的内容范围,错误类型是:扩大范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