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系统也作出快速反应。震后18分钟,中国军方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从北京发出情况通报,解放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按照该预案,所有的军队武警,统一归属总参指挥部调遣。
在重灾区四川省,震后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总值班室、交通、卫生、救援等七个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专业救援队获准进入灾区后,四川省又增设了国际救援协调组。四川省21个市、州,均成立了以市(州)委书记为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四川省重灾区都江堰市、汶川县、北川县、什邡市、绵竹县等,虽然地震造成交通、通讯、水电全部中断,很多地方的县级政府和部门的办公楼倒塌,整个行政管理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但一旦恢复交通和通信,地震中幸存的基层官员基本能投身于紧急救援中。
3.一篇题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盲区》的文章指出,从2008年被问责官员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在突发性事件中应对不力而遭问责。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突发性事件措手不及,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本该避免的事件反复发生,除了其工作能力和决策水平方面的原因外,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盲区。
文章称,其心理盲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一是事前的侥幸心理。文章称,一些领导干部平时习惯于抓所谓的“大事”、“正事”和面子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小”问题不愿意抓,也不屑于抓,认为少数人反映的问题无关紧要,即使个把人闹事也成不了大气候,捅不出大娄子。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最终是“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二是事中的焦虑情绪。文章称,在突发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时,民众容易情绪激动,参与者中感性与理性、狂热与温和、思考与宣泄、极端与适度的情绪相互交织,往往使单纯的个体或群体冲突呈现出混乱和无序化态势。在对一些处理过突发性事件干部的访谈中,大多数领导干部承认自己遇到突发性事件或公共危机时会出现紧张和不安,有的还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甚至危机过后很长时间还无法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经常会从恶梦中惊醒,容易建立刺激―反应的错误联结,心里很不踏实,总感觉随时都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三是事后的懈怠心理。文章称,一些领导干部在事件过后不仅没有从中认真总结教训,亡羊补牢,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偏差和懈怠情绪,将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归结为民众的“刁民心态”和故意找茬,还有的将事件的发生归结为自己运气不好,认为别的地方、别的官员未必好到哪里,自己撞上了只能自认倒霉。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个别官员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马放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结果往往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看似平息下去的冲突,一不留神,又会再次掀起波澜。
文章认为,为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领导干部既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构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危机防控体系,建立化解突发性事件的长效机制,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入手,在增强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的同时,强化心理素质,提高事前疏导、事中化解和事后总结的能力,真正从源头上和根本上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4.长达184天展期,高达7000万的人流,中心城区横跨浦江两岸……当这些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亮点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安全办博”,上海能否成功做到?在2007年12月27日举办的第四届“世博会与法治化论坛”上,“世博公共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爱知世博会相比,上海世博会的风险要素更多、更复杂、解决难度更高。”华东师范大学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洁华直言,上海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启动各项安保准备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