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是科技、经济、社会保障的铁三角,通过良好的社会保障公民的收入减去吃饭、住房、教育、医疗后有盈余,公民的财富盈余拉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拉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就业,就业扩大又增加了公民财富盈余,社会财富又再次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发达国家更重视公平,更重视公平就业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前十几年,我国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猛增,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经济疲软、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给投资以极大的优惠仍然不能扭转就业率低与公民盈余下降的势头。发达国家的GDP数据提高,并且主要是由消费构成的,反观我们国家GDP主要是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的。而政府投资虽然在熨平经济的波动上很有效,但无法长久拉动经济。
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由每一个公民手中的盈余组成的社会财富盈余所决定的,如果各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公平放在首位,只要再有三到五年时间中国公民手中的社会财富盈余将会充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后政府收入增加会高,企业主产品热销会高,工人农民收入增加会高,这是一种多赢,只有多赢才是真正的赢。
中国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必须明白在实现温饱之后,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感。
(17)全国85%的人口地区已基本实现“普九”,我国的文盲率已从22.23%下降到8.7%以下。“两基”的实现,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现在,全国受教育人口近3亿,在校正规学习的人口达2.3亿,堪称世界之最。到2001年,全国科技人员中仅科学家、工程师就有207.1万人,专门的科技机构近3万人,职工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3053.3万人。
(18)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7]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使是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均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8倍的名义差距。
北京大学的一份报告披露,我国省与省之间的平均教育经费差别是7.8倍;《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174个城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在使用危房。
(19)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生应该在户口所在区域就近上学,如果跨区上学,就必须交择校费。事实上,有的区可能名牌中小学云集,而有的区可能连一所重点中学都没有。如此一来,一些跨区域到名校上学的中学生就必须交高额的择校费,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享用机会的不公平。在浙江,名牌中小学择校费都要几万元以上,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只能倾尽所有,甚至借钱让孩子到名校上学,心里充满怨气,2003年我省查出学校违规收费金额1569.9万元,乱收费案件190件;150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9人被撤销校长职务,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上半年价格举报6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高居价格投诉榜首。此间也有媒体披露说,“官方统计”或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中国十年来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在欧美一些国家看来,教育不公平是一种国家危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