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11:54:51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综合
正当地方政府“求地无门”的时候,2004年,国家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这是指将农民宅基地等村庄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田后,将此指标转移使用到城市房地产建设用地上去。本意是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盘活大量农村的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却成为地方政府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不二法门。
由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只要地,不要人,因而,地方政府在利益驱使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大规模实行“撤村并居”,把农民的宅基地指标想方设法弄过来,再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因为没有土地指标,意味着所有的建设、所有的项目都无法进行,上级的考核、指标、发展也都成了空话。
农民的宅基地由地方政府购买,而且由地方政府定价,再由地方政府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获得土地后,地方政府再将使用权出让给企业,地方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设等方面。企业再在以后的出让、转租、开发等经营行为中赚取巨额利益。实际上,地方政府和企业、购买房地产的城市居民,正是利用这一“剪刀差”制度,拿走了农民土地的商业价值。
经济发展,土地价值日益凸显,但农民却没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反而受到了损害。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曾直言:“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同时,他也指出,“在这场让农民上楼运动的背后,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撤点并居”,在很多地方政府看来,是“助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不少人认为,把农民“从平房迁到楼房”,正好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契机。但实际上,这种“就地城镇化”是缺乏效率的。比如,某些地方的农村城镇化遭遇二次空心化,即出现新型社区几无人住的现象。
这其实是农民在用脚投票。新型社区只是实现了农村形象向城镇的靠拢,农村的产业仍然还是农业,在拆并村庄后,生产上不如以前方便,也不能解决农民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的需求。所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依然会选择到到外地打工,新社区高楼变成空楼。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没有生产方式的转变,没有经济基础,运用行政手段一厢情愿地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只能使结果“适得其反”。不论农村再怎么集中,整体来看,稀稀拉拉的小社区,仍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大城市,比如说上海,它吸纳的人口越多,整体效率越高。当大城市中的集聚效应到达一个顶点时,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以便于人口分散出去,最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组团。
学者陆铭指出,平均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其经济的集聚程度越高,相比之下, 中国经济的集聚程度是太低了, 而不是太高了。
三、结语
推动新型农村建设本身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土地问题涉及全国六亿农民的切身利益,过于冒进地“撤村并居”会造成诸多问题,改革无疑要更加谨慎。
相关内容推荐: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