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虚词辨析
核心知识梳理
虚词的数量很多,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连词、助词,在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中,主要考查关联词的搭配。因此,掌握关联词的类型是解题的关键。关联词主要包括:
1.并列关系
所用的关联词语如“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不是……而是……”“越……越……”等。
2.承接关系
即各个分句依次叙述连续发生的几个动作或几件事情,各分句的先后次序是一定的,不能颠倒。所用的关联词语如“(首先)……然后……”“……便……”“……就……”“……于是……”等。
3.递进关系
即后一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表达的意思要更进一层。所用的关联词语如“不但……而且……”“不仅……而且”“……还……”“……甚至……”“不但不……反而……”等。
4.选择关系
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要从中选择一件。所用的关联词语如“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是……还是……”等。
5.因果关系
即前后两个分句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所用的关联词语如“由于……以致……”“既然……就……”“因而……”等。
6.转折关系
即一个分句叙述一个事实,但另一个分句没有顺着这个事实得出结论,而是说出了一个相反或部分相反的事实。所用的关联词语如“虽然……但是……”“……然而……”“……不过……”“……否则……”等。
7.条件关系
即一个分句表示条件,另外一个分句表示在该条件下出现的结果。所用的关联词语有“除非……才……”“只有……才……”“无论……都/也……”等。
8.假设关系
即一个分句提出一种假设,而另外一个分句则表明在该假设下会出现的结果。常常使用的关联词语如“如果……就……”“要是……就……”“若是……便……”等。
9.让步关系
让步关系指的是前一个分句承认某种事实,作出让步,但是另一个分句从相反的方向说出正面的意思。一般来说,前一个分句所用的关联词语有“尽管”“即使”“固然”等,后一个分句所用的关联词语有“也”“都”等。
10.取舍关系
即两个分句表示不同的事物,说话者决定取其中之一,而舍弃另一个。所用的关联词语主要有“与其……不如……”和“宁可……也不……”前者表示所取在后,所弃在前,而后者正好相反,表示所取在前,所弃在后。
11.目的关系
即一个分句表示目的,而另一个分句表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一般所用的关联词语有前一个分句的“为”“为了”,和后一个分句的“免得”“以免”“以便”等。
【解题技巧】
1.把握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必须/必需)
“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谓语或定语。这里句子后面有动词“放弃”,填入的词语是状语成分,显然应当用“必须”。
2.分清差别
对于表达功能相近的一些近义虚词,要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明确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差别,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选择。如: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下沉。(反之/否则)
“反之”和“否则”都引出对立的另一面,但“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是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含贬义,多用于不好的结果。句子所说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应当选用“反之”。
3.注意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宁可/宁愿)
此题要求在“宁可”、“宁愿”两个词语中选择,作为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词搭配是“宁可……不可”或“宁愿……不愿”。后面的句子用的是“不可”,从关联词搭配的习惯来看,这里应当选择“宁可”。
典型例题精讲
【例1】 在下文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查韦斯在国内被认为是个“勇敢的改革者”。他认为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不适合拉美发展中国家,因此,他试图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结合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国内优势、实行合理开放的发展道路,“不现实”的共产主义,“野蛮”的资本主义, 一条有拉美和委内瑞拉特色的“第三条道路”,在全球化浪潮中,“要适当加入,要确保自己的民族特性”。
A. 既是,也是,而不是,更不是,既,又
B. 既不是,也不是,而是,而且,既,又
C. 既不是,也不是,而是,而且,虽然,但是
D. 既是,也是,也不是,更不是,虽然,但是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词语的搭配和语境的把握进行考查。根据题目后面的内容不同于前面描述的内容,首先排除A、D项。第一空白处和第二空白处是并列关系, “既……,也……”用在这里最恰当。第三空白处是对前面的转折,用“而是”来修饰。根据题意的顺承关系,第四空白处应当是对前面整体内容的一种递进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所以用“而且”修饰。最后两个空白处之间是并列关系。故B 项正确。
【例2】 允许媒体发言,是一种文明,允许媒体存在一定的处于真实的谬误,也是保证媒体有效发言的文明,这种文明,祛除任何对于真实的畏惧。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旦只有才能B. 甚至只有才能
C. 一旦只要就能D. 甚至只要就能
【答案】 B
【解析】 本句两个允许之间通过“是……也是……”体现一种递进关系,因此第一空只能填入“甚至”,排除A、C项。长句的后半部分表示必要条件,因而只能选用表示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能……”,排除D。“只要……就能……”是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名师点评】 考查关联词的用法。句子较长,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例3】 (1)我们在对某些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后,应该思考教育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2)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么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只小船。
(3)他的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全体裁判员无一例外地对他亮出了满分。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况且以至B. 进而何况以至
C. 从而况且以致D. 从而何况以致
【答案】 B
【解析】 “从而”的意思是“因此,就……”,表示的是因果关系;“进而”表示进一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表示的是递进关系。从文中来看,“后”“更”等词语都意味着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因此应该选“进而”。
“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追加理由,如“路不算远,况且还是快车,一定能准时赶到”。“还是快车”是对“路不算远”所以能“准时赶到”的一个追加的理由。“何况”则表示意义更进一层。一般来说,“何况”和“况且”连接两个句子,表示递进关系时往往可以互换,其区别主要是后面接名词时表现不同,如“本国语文他都还没有学好,何况外国语文!”“老人晴天出门都很困难,何况雨天!”这里的“何况”都不能用“况且”。因此(2)中应该选择的词语是“何况”。
“以至”和“以致”主要涉及“至”和“致”的区分问题,“至”是“到”的意思,常常表示到达某个地方,到了某个时间或者达到某一程度;“致”是“引起、使达到”,常常表示“致使”等因果关系。一般来说“以致”所引起的结果常常是不好的。本文中的结果明显是好的,所以不能用“以致”。
【例4】 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我们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就B. 只有才能
C. 只要就D. 倘若也就
【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关系的复句,应该选C。
【例5】 为什么语言要学,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语言这东西,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且所以不是不单
B. 并且所以怎么不但
C. 并且因为不是不但
D. 而且因为怎么不单
【答案】 C
【解析】 本长句总体来看是个因果关系句。第一分句为因,第二分句为果。第二个空应填与“为什么”相对应的关联词,故选“因为”。第四个空应选与“而且”相对应的关联词“不但”,而不是“不单”。第一空用“并且”。
【例6】 我们的纪录片的问题,手法上的落后对现实关注得少,缺乏深度,缺乏对社会人文主题的深度开采,缺乏用影像来表达一个比较深刻和开放性话题的能力,正是这一点使当代纪录片在整体上缺乏厚度和广度。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于而不是或是B. 在于和而不是
C. 不在于或是而是 D. 不在于且因而
【答案】 C
【解析】 整个句子从内在逻辑上说,存在着否定前者肯定后者的并列关系,因此大的结构选用“不(是)……而是”这一组关联词,在“手法上的落后”同“对现实关注得少”之间又存在一个小的并列关系,选用“……或是……”这一关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