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逻辑判断题型题量概述
逻辑判断是判断推理中的测试内容之一,也可称作演绎推理、逻辑推理或形式逻辑。试题由题干、提问和备选项组成。题干或给出一段论述,或给定一些条件,要求考生根据提问,在A、B、C、D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答案。
演绎推理中体现具体考点的试题有:演绎演算型、归纳论证型和智能分析型。归纳论证型又分为:结论型、支持(加强、假设前提)型和削弱(反驳、质疑)型。
题量分布如下表:
2010/2011年国家/地方逻辑判断(演绎推理)题型题量一览表
单位:道
国家/地区演绎演算归纳论证结论支持削弱智能分析题量合计国家20112—43110联考2010上1134110联考2010下2—42210广东2010—126110浙江20101—43—8江苏2010A4———610江苏2010B6———410安徽20101323110福建20101251110四川2010211—15江西20103141110黑龙江20102112410吉林2010甲2124110
根据上表可知,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的考点基本一致,只是各个考点题目的数量有所差别,而这些差别和变化,都没有十分稳定的规律。也就是说,各地试题的总量和考点基本不变,而具体类型题目的数量多少是一定会变化的。
二、逻辑判断命题解读
各地“逻辑判断”部分考查的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卷面提示如下:
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提示中的重点是:
1.对给出的陈述或条件不能置疑,不能用常识去理解和比较。逻辑判断考查“求证”方法或路径是否正确(符合逻辑),或考察“思维形式”是否正确,不考查对常识的认知或了解。
2.只能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或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不可附加“自认知”的知识或常识。例如题干给出信息:天上下雨了。考生只能根据这个给定的信息推断求证出:下雨了。而不能依据常识推断:“地湿了、空气清新了、河水上涨了、庄稼长势好了”,等等。如果题干给出“若下雨,则地湿”,就可以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推出:地没湿就没下雨。
3.所谓直接推出是指根据符合逻辑的方法直接推断。逻辑方法就是指演绎方法或归纳方法。对于“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本书有一定篇幅的介绍。
4.在阅读试题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提问”。根据提问,可以明确要回答什么,再根据原理决定怎样回答。
第二节概念分析
任何叙述、论述,都离不开语词,因为语词能够表达概念。
公务员考试中的判断推理,对概念的考察比重大、形式多。其中定义判断考察的是如何辨析概念的属性特征;类比推理、事件排序考察的是如何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关联关系;逻辑推理则考查的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何进行逻辑推导。
在既定的语言环境中,语词表达的确切语义,反映的是概念含义。公务员判断推理中的逻辑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试题的语言内容,在概念之间类比、推理、求证及概念运用的变化上是非常灵活的。在题干论述或选项语词中,往往把相同概念用不同语词来表述,同时,故意把不同概念偷换成看似“相同”的概念,使表达变得模棱两可。同一概念互换,表达意义不发生变化,不同概念的“偷换”,叙述或者论述在意义上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甚至导致错误。只有识别这些变化,才能正确解题,因此掌握一些概念的基本常识非常必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反映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具有定义性,是概念本质属性的定义域。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概念用语词表达,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涵当然不同。分析如下语句和推理:
中国的河流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长江是中国的河流。
所以:长江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
这个推理,应该不会有人接受。看上去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问题出在哪里?
语句中前后两个“中国的河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是集合概念,“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是集合概念的整体属性,是对整体的概括和断定。这个整体属性不被其中的某个个体所具有。另一个是非集合概念,不具备整体属性,而只具备个体属性。再看如下推理:
中国的河流都由水流组成,长江是中国的河流。所以长江是由水流组成。
这个推理前后的两个“中国的河流”都是非集合概念,前者是中国的每条河流都由水流组成。可见,上下两例中的“中国的河流”概念的内涵截然不同。偷换概念就是偷换内涵。
(二)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事物范围。一个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可以看做是一个“类”。本质属性相同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是该概念的外延,可看作是概念取值的范围——值域。如“汽车”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任一具有“汽车”本质属性的不同个体,构成“汽车”这个对象类。“轿车”、“吉普”等是汽车的子类,“京B—1234桑塔纳汽车”是“汽车”这个类概念中的分子,称作个体分子。个体分子是概念外延的最小分子,它的外延相对最小,只包括自身。
一般来说(臆造的空概念除外),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够确定一个概念的内涵,并且该概念的外延也随之确定。比如:“汽车是四轮及以上,可在公路上高速行驶的交通运输工具”。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汽车”的内涵具有四轮及以上、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属性,外延的范围也唯一地确定了。如果在观看汽车大赛中说“观看汽车大赛真过瘾”,则其中的“汽车”另具内涵和外延,两个“汽车”概念不同。
(三)概念的周延性
在既定语言环境中,若概念的语义所指包括了概念的全部外延,该概念的外延就是周延的。如:(1)“羊”是动物。(2)“牛”不是“羊”。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两个“羊”和一个“牛”的外延都是周延的,即断定了概念所指的全部。
一般地,表达判断的全称概念是周延的。如:
“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权。
张爱玲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其中的“公民”和“著作”都是全称的,外延周延。
此外,表达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如:
女人不是老虎。
其中作为谓项的“老虎”断定了“老虎”的所有外延而周延。而“女人”虽然没有出现量词,但根据语义可以断定是省略了“所有”这个全称量词,所以“女人”的外延也是周延的。
若语义所指仅断定了概念的一部分外延,那么该概念的外延就是不周延的。如:
有些鹤会跳舞。
仙人骑鹤。
其中的“鹤、仙人、会跳舞”是不周延的,即仅仅断定了概念所指的一部分。
在具体语境中,一般地,一个表达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如“所有的山羊是羊”、“有些农民养羊”,两个判断的谓项是“羊”,都只断定了“所有羊”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羊”的外延是不周延的。
(四)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
严格地说,一个概念一旦用语词表达,也就是将概念置放于具体语境中,那么,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被唯一地确定了。但是,在自然语言中,往往由于不恰当地简明、省略、约定俗成或语法错误等多种原因,致使概念的表达产生歧义、甚至出现谬误,这是普通逻辑从科学角度关注的要点之一。
在运用概念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三种:
1.歧义概念。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因概念所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产生歧义。如:
1898年,中国清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明文约定德国可以获得“山东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采权……”
其中“铁路沿线30里内”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出现歧义。清政府的解释是“铁路沿线的两侧总共30里”,被德方解释为“铁路沿线的每一侧各30里,总共60里”。此外,30里是“英里”还是“华里”也有不同的理解。(1英里=3.2187华里)
2.混淆概念。是由于“不知”导致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和不恰当的运用。如:
有人把领导工作描述为:喝茶水、看日报,指手画脚做“报告”。
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或责任人向监督机构履行的述职行为,是必要的工作职责之一。把做报告理解为风光、享受、施展权力,就是混淆了概念。
有人把“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理解为“抨击”甚至“打倒”,歪曲了“理性判断思维”的本意。再如:
甲:“北京的长城景点是一天游览不完的。”
乙:“八达岭是北京的长城景点啊,一天完全可以游览完。”
乙对“北京的长城景点”概念由于“不知”而与“八达岭”混淆了。
3.偷换概念。是把本质属性不同的概念故意当做“同一”概念来理解和运用的逻辑错误。如:
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可战胜。
“中国人”这个概念在这里被偷换了,第一个“中国人”,是指中国人的整体所具有的属性,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中国人”则指某一个个体,不具备整体属性,两者不可以互换。
在论述中,偷换概念的现象经常发生,直至导致论题转移。如:
“人都有隐私权,所以我隐瞒罪行。”
这里把“隐私权”这个概念直接替换为“隐瞒罪行”,试图证明“隐瞒罪行”是合法的。这个论证的错误是通过偷换概念把“人都有隐私权”这个论题转移到“隐瞒罪行”上来了。
一般地说,出现上述混淆、偷换概念的现象,是使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在不计较感情色彩的情况下,可统称为偷换概念。
二、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识别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分析、论证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
公务员考试中,各类型试题都离不开对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运用概念之间关系,不仅可以直接解析许多复杂的论证分析、演绎推理、定义判断等试题,更为直接的是对“类比推理”试题的解析应用。
要做到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就要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
约定:在相关场合,分别用英文字母S、P……表示被分析的概念。
(一) 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也称为全同关系或等价关系。
如“马铃薯”与“土豆”、“鲁迅”与“《狂人日记》的作者”等都是同一关系。
为方便理解记忆,国际上很多教科书对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下列欧拉图来直观表示。同一关系如图2-1:
图2-1
同一律是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在具体论述中,保持同一关系概念之间的同一性(一致性),称做“同一律”。否则会发生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提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同一语词可表达同一概念,也可以表达不同概念;不同语词可表达不同概念,也可表达同一概念。两个概念(也扩充到语句)是否同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断定。公务员试题中有这样的语句。
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选项:作为公务员最重要的是工作实绩,但也不可忽视其他方面表现。
选项和题干是同一关系,选项是题干的逻辑结论。
(二) 包含关系(真包含)
包含关系也称属种关系,语义图示:
1.所有羊都是动物。如图2-2:
图2-2
【分析误区】羊是动物,那么,动物就是羊。听起来很离谱,是因为“常识”决定人们不这样推理,但一旦离开常识,在面对试题时就容易出现类似的失误。如:
高智能动物大脑灰质含量高,所以大脑灰质含量越高的动物智能越高。
欧拉图可以直观显示这个错误推断,灰质含量高未必都是高智能。如图2-3:
图2-3
2.有些大学生是公务员。如图2-4:
图2-4
约定,其中完整的圆表示全部公务员(周延概念),矩形则表示“有些大学生”(不周延概念),即仅仅断定了大学生中的一部分,而没有断定所有的大学生。
常识中,人们知道“大学生”和“公务员”有交集。但是,图2-4所定义的只是部分大学生,其他大学生的身份并未做断定,这也是分析问题时经常运用的简明方法。
特别地,事物的属性关系也可用包含关系的图示表述。如:
3.耕牛勤劳。如图2-5:
图2-5
图示可理解为:耕牛属于勤劳的。
(三)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交集称交叉关系。“歌唱家”与“男人”是交叉关系。语义图示:
如图2-6,有些男人是歌唱家,有些男人不是歌唱家,有些歌唱家不是男人。
图2-6
在特定思维场合,也可用交叉关系表示“雷电和山火”的逻辑关系,如图2-7:
图2-7
(四) 矛盾关系
一个概念及其否定概念构成矛盾关系。如“下雨”与“没下雨”、“羊”与“不是羊”是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语义图示:
如图2-8,要么是动物,要么不是动物。
图2-8
上图把生物作为共同的属概念,即把生物划分为动物和非动物两部分,两者之和等于生物全部,动物和非动物则构成矛盾关系。
一个概念与其否定必是矛盾关系。但在特定语境下,不是互为否定的概念,也能构成矛盾关系。如:“左手”和“右手”。若把“人手”设定为属概念,左、右手就是矛盾关系。
试题分析中,矛盾概念往往是重要的分析依据。如:
旅游团中,所有去长城的游客都是新加坡人,所有去颐和园的都是日本人。所有自驾车者都去了颐和园。问题一:其中是否有一个自驾车去长城的游客?问题二:是否有一个自驾车的新加坡人?
阅读此题,如果能从中注意到“自驾车”和“非自驾车”的矛盾关系,问题会清晰。“自驾车者”都去了颐和园,显然,去长城的没有自驾车者。这可以回答问题一。其次,去颐和园的都是日本人,新加坡的人都没有去颐和园,自驾车都去了颐和园,显然,新加坡人没有自驾车。这可以回答问题二。以上思路,可用欧拉图直观表示,如图2-9:
图2-9
图中可见,竖线两侧显示了“自驾车”和“非自驾车”的部分关系,并且直观显示:
没有一个自驾车的长城游客,也没有一个是自驾车的新加坡人。
其实,所有相关的答案都在“图”中。
(五) 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诸多并列事物中某两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汽车”和“轮船”是反对关系,它们有共同的属概念“交通运输工具”,且交通工具还有许多种类,而其中的任何两类之间的关系都是反对关系。反对关系不能穷尽属概念。另外,“警察”和“检察官”、“计算机”和“钢琴”等都是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语义图示:
1.如图2-10交通运输工具中,有汽车和轮船。
图2-10
2.“左手”和“右手”。若把两者的属概念设定为“四肢”,则两者是反对关系。因为,就四肢而言,除了左手、右手外,还有腿、足等其他部分,两者是反对关系;如若把人手作为属概念,左手和右手就转变为矛盾关系。
见图2-11与图2-12的差别:
图2-11图2-12
(六) 合成与分解关系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些概念之间具有合成与分解关系,简称分解关系。如:
1.“汽车”与“汽车轮胎”。
2.“国家”与“城市”。
上述概念之间,“汽车轮胎”是“汽车”的结构部分,是从汽车中分解出来的部件,“汽车轮胎”相对于“汽车”是分解概念,而“汽车”相对于“汽车轮胎”或其他部件则是合成概念。
注意:分解关系与包含关系不可混淆。如:
1.“汽车部件”与“汽车轮胎”——包含关系。
2.“汽车”与“汽车发动机”——分解关系。
3.“汽车”与“奥迪汽车”——包含关系。
4.“国家”与“城市”——分解关系。
5.“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包含关系。
6.“海”与“水”——分解关系。
7.“海”与“地中海”——包含关系。
构成分解关系的概念之间是逻辑反对关系,如图2-13:
图2-13
注意:“海”和“水”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海”和“水”的物理关系不同,不能理解为“海”的概念中包含了“水”的概念。
了解概念关系,在后续的“类比推理”应试中,十分重要。
三、概念关系推理(以三段论为例)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发现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律,其基本理论及证明近乎完善。本书针对公务员考试历年试题,只介绍在理论上基本成熟的直言三段论,文中简称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模态三段论等从略)。
三段论形式非常复杂(4个格,256个式),一个三段论的论证是否有效(成立),可用三段论推理规则进行判定,也可使用文恩图或欧拉图方法。因欧拉图相对其他方法更直观简明,本书采用的是欧拉图分析法。
三段论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的推理形式,即:由两个直言命题(有量化意义的单句)做前提,推出一个直言命题做结论的推理。如:
例题一:例题二:
前提1:所有动物都有生命前提1:所有的企业都纳税
前提2:老虎是动物前提2:有些单位不纳税
结论: 老虎有生命结论:有些单位不是企业
例一图示:例二图示:
图2-14图2-15
上述图中,直观显示了两个三段论推理是有效的。再请看这样的推理:
例题三:所有猴子都是满身毛,
金丝猴就是满身毛,
所以:金丝猴是猴子。
这也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前提和结论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呢?可能有疑问。因为按照同样的形式,可以得到这样的推理:
例题四:所有猴子都是满身毛,
毛孩就是满身毛,
所以:毛孩是猴子。
可以用欧拉图对“例题四”进行概念关系分析,如图2-16:
图2-16
图中可见,猴子和毛孩既没有包含关系,也没有交叉关系,即可断定“例题四”的结论“毛孩是猴子”不正确。由于“例题三”与“例题四”推理形式完全相同,类推出“例题三”的推理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被称做“推理形式无效”。
针对公务员考试,只需运用欧拉图明示概念间的关系,就能判定一个三段论的推理是否有效。因此,欧拉图解析法是应试中必备的快解技巧。
需要说明的是,公务员考试中,概念关系分析类试题的前提数量超过两个,已经超出三段论的范围。但是,运用概念关系图解法,完全不受前提数量限制,图解思路完全相同,请在真题解析实践中体会。
四、真题精选及详解
1.(江苏2010A类-61)S市一所小学的学生户籍情况比较复杂,所有三年级学生的户籍都在本市,有些二年级学生的户籍也在本市,有些一年级学生是农民工子弟,而农民工子弟的户籍都不在本市。
据此,可以推出()。
A. 所有二年级学生都不是农民工子弟
B. 有些农民工子弟是三年级学生
C. 有些户籍在本市的学生是三年级学生
D. 有些一年级学生不是农民工子弟
【答案】 C
【解析】 (1)题干内容如图所示:
(2)上图符合题干中的五个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A、B、D错,C项正确。
2.(江苏2010B类-117)古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例如:泰勒斯是天文学家,他确定了1年有365天,曾预言不定期一次日食;阿那克西曼德制造过日晷等仪器,还制作过海陆地图。
据此,可以推出()。
A. 有些自然科学家是古希腊哲学家B. 有些自然科学家不是古希腊哲学家
C. 古希腊自然科学家都是哲学家D. 古希腊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古希腊哲学家”是周延的,而“自然科学家”是不周延的。因此,根据题干可以推出“有些自然科学家是古希腊哲学家”,答案是选项A。
3.(江苏2010B类-116)江海县为创建文明卫生县,组织大家参加爱国卫生劳动。已知,所有沿街商铺的经营户都参加了卫生劳动,县城第一中学的全体师生也参加了卫生劳动,有些县政府工作人员参加了卫生劳动,本县乡村中学的师生有的没有参加卫生劳动。
据此,可以推出()。
A. 有些县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参加卫生劳动
B. 县城各中学的师生都参加了卫生劳动
C. 本县所有乡村中学的师生都没有参加卫生劳动
D. 有些参加卫生劳动的是县城中学的学生
【答案】 D
【解析】 (1)题干如图所示:
(2)根据上图可以推出“有些参加卫生劳动的是县城中学的学生”,答案是选项D。
4.(江苏2010B类-119)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方网站推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专栏,要求汽车厂商在新车挡风玻璃上贴上燃料消耗量标识。该消息一出,引发了热议。某记者试图再次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时,发现原来可以查询油耗的网页已经瘫痪。他断言,有车族都对汽车油耗问题高度关注。他同时也发现,也有很多个体商户根本不关心汽车油耗问题。假定该记者的断言和发现都是正确的。
据此,可以推出()。
A. 有些个体商户高度关注汽车油耗问题B. 有些有车族并不关注汽车油耗问题
C. 有些个体商户并不是有车族D. 有些个体商户是有车族
【答案】 C
【解析】 (1)题干内容如图所示:
(2)根据上图可以推出:有些个体商户并不是有车族。答案是选项C。
5.(江西2010-85)所有与甲流患者接触的人都被隔离了,所有被隔离的人都与小王接触过。
如果以上命题是真的,以下哪个命题也是真的?()
A. 小王是甲流患者
B. 小王不是非甲流患者
C. 可能有人没有接触过甲流患者,但接触过小王
D. 所有甲流患者都与小王接触过
【答案】 C
【解析】 (1)题干内容如图所示:
例如:Y 不是牛,但吃草。如Y是羊。
(2)根据上图,可以推出选项C:可能有人没有接触过甲流患者,但接触过小王。
6.(联考2010上半年-78)某公司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是男性,所有的文秘都是女性,所有的已婚者都是文秘,公司的总经理尚未结婚。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
A. 总经理是男性B. 已婚者中有男性
C. 女工中可能有未婚者D. 销售人员中有的已经结婚
【答案】 C
【解析】 (1)用欧拉图直观显示如下:
(2)从图可见,所有的已婚者都是女性,但女性未必都已婚。因此,选项C“女工中可能有未婚者”是正确选项,故答案是选项C。
7.(浙江2009-81)青春中学的一些数学老师取得了硕士学位。因此,青春中学的有些男老师取得了硕士学位。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成立?()
A. 青春中学的数学老师都是男教师
B. 青春中学的男教师中有些是教数学的
C. 青春中学的数学教师中有些是男教师
D. 一些青春中学的女性数学教师并没有取得硕士学位
【答案】 A
【解析】 (1)用欧拉图直观显示如下:
(2)根据图示,可得答案A。
8.(福建2009春季-95)所有河南来京打工人员都办理了暂住证;所有办暂住证的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有些河南来京的打工人员当上了门卫;有些武术学校的学员当上了门卫;所有武术学校的学员都未获得就业许可证。
如果上述情况是真的,无法断定为真的选项是()。
A. 有些河南来京打工人员是武术学校的学员
B. 所有河南来京打工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
C. 有些门卫有就业许可证
D. 有些门卫没有就业许可证
【答案】 A
【解析】 (1)用欧拉图直观显示如下:
(2)从图中可见,“河南来京的打工人员”与“武术人员”没有交集。所以,选项A:有些河南来京打工人员是武术学校的学员,为假。
9.(2011上半年联考-71)小刘是环保志愿者组织“拯救地球”的成员,由于身患重病,不能到上海做世博会志愿者,而该组织其他成员都获得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资格。
由此可以推出()。
A.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都是“拯救地球”的成员
B. 小刘是“拯救地球”的成员,但未获得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资格
C. 如果有人是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又是“拯救地球”成员,他一定不是小刘
D. 如果有人是“拯救地球”的成员,但不是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他一定是小刘
【答案】 C
【解析】 (1)根据题干,可明确题中给定的概念关系如下:
有志愿者资格不清楚是否有志愿者资格
其他成员志愿者||不能做志愿者
||
||
||小刘
(2)上面直观显示:有人是志愿者,他一定不是小刘。
【提示】 “志愿者”与获得“志愿者资格”不是一个概念。小刘有可能获得了志愿者资格,但因患病不能到上海做志愿者!因此,不可推知B项正确。
10.(2011上半年联考-78)出于安全考虑,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电梯必须更换钢索。在必须更换钢索的电梯中有一些是S品牌的。所有S品牌电梯都不存在安全隐患。
由此可以推出()。
A. 有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必须更换钢索
B. 有些S品牌的电梯必须更换钢索
C. 有些S品牌的电梯不需要更换钢索
D. 所有必须更换钢索的电梯使用年限都超过了10年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条件,确定条件中概念关系如图示:
图中直观可见B项正确:有些S品牌的电梯必须更换钢索
【提示1】根据题中给出“超过10年必须更换”不能断定D项“更换都超过10年”,也不能断定S品牌的电梯一定超过十年。
【提示2】题干未给出“必须更换钢索”与“存在安全隐患”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断定A项。
【提示3】从“有些S牌必须更换”不能推出“有些S牌不需要更换”。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