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语文教学基础知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自学法
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科技、继续教育倡导的对人的要求。小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自学,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是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学;二是想学;三是会学;四是坚持学。
运用自学法的要求是:一要明确目标;二是重视动机的激发;三是知道自学过程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过程与方法,才能开展自学活动。如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就应该指导语言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识字写字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专家点评] 自学法题目是对自学法定义的解释。
(二)讲读法
讲读法,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能讲清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对课文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讲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讲读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讲授法,它包含两种具体操作的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教师往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描绘的讲授方式。二是讲读。教师或学生默读课文或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两者结合,讲中有读,读中有讲。
运用讲读法时要注意:一要抓住重点,少讲、精讲。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点,教师要根据一组课文的训练项目和阅读提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少讲、精讲,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二要揭示规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主要是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篇的讲解,揭示认识和掌握字、词、句、篇的规律性的问题,教会学生自学语文、认识规律的方法。三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教师在运用讲读法时,语言表达要准确、通俗、形象。要把教材中“死”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活”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口头语言,把深奥的词句、内容讲得有声有色、浅显易懂。四要兼用其他教学方法。为了发挥讲读法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教师可以以讲读法为主,兼用其他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可以保持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三)谈话法
谈话法,即问答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使之有所获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线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既有静态的听,又有动态的答,能在最大限度上维持心理活动对学习过程的指向和集中。三是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新课程提倡教学时教师是与学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可见,“谈话法”会是以后经常用的一种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一要准备充分。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问什么,提问谁,要准备充分。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二要难易适中。问题的难易度是谈话法运用成败的关键。谈话法提出的问题必须适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甜头和乐趣。问题应向全班学生提出,但要尽可能避免学生齐声回答。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应答的时间。三要善于引导。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参加谈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觉地回答问题。四要及时鼓励。谈话中回答得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学生,都要给予鼓励。结束谈话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谈话过程中学生的优缺点。
(四)朗读法
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
1.通过朗读法教学,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课文
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有位外国语言学家就曾说“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要比语言的材料(词汇、语法)丰富得多”。因此,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
2.通过朗读法教学,加深记忆,丰富词语,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文字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师生过细分析,深入体味,并且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这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作。于是,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迎刃而解了,那些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些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辞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随着语言技巧的提高,学生词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学生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
3.通过朗读法教学,促进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朗读不但包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变能力,如识字、组词、造句等语言驾驭能力,更包括语言的思维感受能力和对语言完美的鉴赏能力。因此,不能把朗读孤立地看成是一种单项的读文章的能力。学生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感情的体会、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和领略,甚至独特的感受能力、艺术的创新能力,一并可从朗读中窥见。
4.通过朗读法教学,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
教师应将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最简便、最直接、最容易控制的课堂反馈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与学取得动态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课文所关涉的点点滴滴,都可从朗读或辅导朗读中去解决,即围绕朗读,精细地分析这些文字作品,为了朗读,更具体深入地感受作品的内容,以读代讲。最后,读就是讲,讲也就是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