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方略
一、资料概述
资料1:介绍了黄河的水文状况,黄河的文化,强调了黄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资料2:介绍了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黄河的健康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含沙量高、容易淤积是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措施。
资料4:介绍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黄河具有了“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高度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资料5:介绍了东汉时期王景治黄的事迹。
资料6:介绍了人们企图通过修堤筑坝“战胜自然”的错误做法,以及新时期退耕还草还林,综合治理的治黄新举措。
资料7:介绍了不同领域专家对治黄以及黄河文化的看法。
二、参考答案
(一) 1.【思路导读】 作答此题需仔细阅读资料4。从字面意思和材料内容来看,不难理解“善淤、善决、善徙”的意思,即黄河容易淤积泥沙、容易决口、容易改道。但此题绝非仅让考生解释其字面含义这么简单。题目的要求是“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因此回答本题重在谈认识。
在“三善”中“善淤”是导致黄河“善决”“善徙”的原因。考生可以思考一下黄河为什么善淤,原因是泥沙多。泥沙为什么多,除了黄河自身的特点外,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影响,导致了水土流失。从“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可知,人类在治黄的过程中没有抓住导致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关键,没有从保护环境、防沙固沙入手,而只是加固堤防,致使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造成了新的隐患。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上面的分析过程,其实也就是对黄河自身规律的一个认识过程,考生可理顺思路,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提示】 黄河的运行遵循自然规律,水中含沙量大自然会在下游淤积,进而容易导致“三善”。这一方面冲积形成了华北平原、孕育了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为此,人们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但是在治理和开发黄河的过程中,一方面,黄河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堵不是长久之计,疏才是治本之策,需变堵为疏;另一方面,要科学全面地考虑黄河以及自然的内在健康标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减少沙源。
2. 【思路导读】 对原因的归纳总结多数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这符合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本题则可以从黄河这段时期本身的水文状况和王景的治黄工程实施方略来阐述。“给定资料5”从“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一句开始,用较长的篇幅论述了黄河这段时期相对安澜的一些原因。其中有三句话要准确把握:“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这三句话均作为起承转合句支撑资料5对黄河安澜原因的论述。考生可以这三句为线索,从上下文中的相关语句中进行原因的归纳,具体操作时要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先说黄河该段时期本身的水文状况,再说王景治黄工程的实施方略。
【答案提示】 主要原因在于王景治黄后的几百年间战乱使得黄土高原人口减少、农牧界线南移,植被得到一定恢复,水土得到保护,减少了黄河输沙量,增强了王景所开新河道的泄洪能力;再加上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较少有大暴雨,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使得下游河患相对较少。而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显示了较优的行河路线;其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行河年限。
(二)【思路导读】 题干已经很好地安排了作答的顺序:三条河流生态危机的表现——对应三国的治理措施及效果——我们得到的启示。“给定资料3”用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三条河流及三个国家的治理措施,其中美国、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中有一些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而埃及政府的治理方法则可为我们治理黄河提供有益的思路。资料中的叙述详细,但形式上比较散乱,归纳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可按照题干隐含的作答顺序,从资料中找出关键性的字词,如关于生态危机表现的有“泥沙淤积”“湿地减少”“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关于政府治理举措的有“全面规划”“整体考虑”“法规常常受到漠视”“人工湿地”等,用精简的句式将其连贯成句即可。尤其要注意的是,在阐述所受启示时,从正反两方面概括美国、巴西、埃及三国政府的具体措施,成功的方面直接概括,缺失的方面反方向叙述。
【答案提示】 密西西比河因过度开发导致其泥沙淤积、湿地减少、水质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美国政府虽然十分重视对其的治理,但治理措施实施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也未进行整体规划;森林砍伐、化肥农药污染等对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巴西政府对此制定了一些法律,可是宣传不到位;曼扎拉湖的水质污染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埃及政府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建设人工湿地工程的治污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可见,我们在治理黄河中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高度重视水质污染问题,有效规划各类污水的排放;整体考虑河流开发与环境的关系,全面规划治理活动,保障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加大对法律的宣传,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治理河流污染。
(三)【思路导读】 宣传手册并不是考虑的重点,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四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界定与概括。四个组成部分几乎涵盖了给定资料的全部内容,逐层递进地对试卷所给诸段材料归纳总结。宣传手册的发放对象为青少年,目的是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黄河的自然生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华夏文明摇篮”的历史地位、黄河文化的演进与发展、黄河精神的理解与弘扬都是宣传手册叙述的重点。关于黄河自然生态及其历史文化的叙述主要集中于资料1,关于黄河精神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资料7,中间的六段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资料1最后提到“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提炼,考生可以从古人和今人的治理开发实践中进行概括,题干要求的是内容要点,故点明内容主旨即可。
具体而言,“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叙述的是黄河的自然生态,“黄河与中华文明”需要从历史地位、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等涉及黄河历史文化的层面来考虑,“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与“黄河精神万古传”两部分内容则需要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切入相结合,特别是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一定需要在前三部分内容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阐述,不能只从资料7中单独生发。出色地完成本题的作答,可以为接下来的申论写作打好基础。
【答案提示】 “黄河之水天上来”:介绍黄河的源头、长度、流程、流域面积,整体叙述黄河的水文状况;描述壶口瀑布作为黄河第一景观的雄伟壮观所在,展示黄河“由上而下,奔腾入海”的恢弘景象。
“黄河与中华文明”:阐释一些历史文物、王朝遗址等物质文化和秦腔、豫剧等非物质文化,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长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介绍黄河流域涌现出的众多历史人物及其历史贡献,显示黄河流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介绍黄河的水文特点,阐述其自身的一些规律;以东汉王景治黄为代表,叙述古人在治理和开发黄河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并指导黄河治理开发工作为线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在治理和开发黄河过程中取得一些经验和成就。
“黄河精神万古传”:对前面三部分进行总结概括,阐述黄河精神的含义;解释黄河在前人身上的演进、发展历程,说明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传承、发扬这一精神的必要性。
(四)【思路导读】 本题要求“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作答本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什么是黄河精神。黄河本身是没有精神的,黄河精神指的是人类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如人类与自然抗争时勇于拼搏、永不屈服、坚韧不拔的精神等。材料中多处都体现了以前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违背了黄河自身的规律,试图战胜自然,但结果都不乐观。材料4中提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说明人类与自然斗争、试图战胜自然的观念应该有所转变,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整篇申论材料的核心所在,考生应多加思考,以提高申论文章的思想高度。
【参考范文】
从人与自然抗争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其“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也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与黄河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这种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随着黄河的流淌一直传承至今,而今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人与自然斗争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黄河精神不断推动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服、不退让,在困境中奋力前行,因此弘扬黄河精神不论是在以前、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治理黄河还是开展其他事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弘扬黄河精神,就是要弘扬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大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也带给了人类诸多的灾难。我国人民在面对黄河决口泛滥之时,从没有屈服于自然,任由自然掌控自己的命运,而是想方设法、坚持不懈地与自然抗争,治理与开发并存,转害为利,让黄河为人类造福。也正如此,才有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历史是最好的例证,东汉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毛泽东同志多次视察黄河,嘱咐有关负责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邓小平同志询问黄河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时嘱咐“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这些都是人类与黄河抗争、与自然抗争,转害为利的斗争史,证明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坚韧不拔的黄河精神不仅体现在治黄过程中,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救援中也有集中的体现。
弘扬黄河精神,就是要弘扬勇于转变思想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自然的了解逐渐加深,人们企图征服自然的想法也应该有所转变。自然都有其自身规律,就如同黄河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一样,倘若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必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从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固堤防洪成了治理黄河的主要手段,这一举措只缓解了黄河决口的表面问题,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黄河,反而致使黄河河床不断淤高,为未来埋下重大隐患,这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真谛。如今,我国大力倡导低碳经济,正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证明。
弘扬坚韧不拔、勇于转变思想的黄河精神,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治理黄河、开发黄河,而且对做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同时要勇于转变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黄河精神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