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时事评论 > 学习园地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3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35)

2021-09-03 09:35:23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9.为什么说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

2016年2月19日,雨水节气。春风化雨,万物生辉。习近平总书记用整整一天时间,深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实地调研,同记者交谈、与群众连线、观主题展览,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新闻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无条件接受党的领导,必须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不是私人媒体,不是同仁办报,这与西方国家的媒体有着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党管媒体,不能说只管党直接掌握的媒体,而是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

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古人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来说,这个“大”,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

一段时间内,一些人宣扬西方新闻观,标榜西方媒体是“社会公器”、“第四权力”、“无冕之王”,鼓吹抽象的绝对的“新闻自由”。少数人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专挑重大政治原则说事,公然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不顾起码的是非曲直,以骂主流为乐、反主流成瘾,怪话连篇,谎话连篇。表面上,西方媒体也有很多负面报道,但仔细看看,这些负面报道中涉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的严肃话题报道和讨论微乎其微。但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同西方意识形态不同的地方发生街头抗议事件,甚至暴力恐怖活动,西方媒体就会将其描绘为争取“民主”、“自由”、“人权”、“反抗暴政”的行动,不惜版面、时间进行渲染。对社会主义中国,西方媒体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说,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什么抽象的绝对的自由。西方媒体在垄断财团和资本势力的支配下,所谓的“不党不私”、“客观中立”、“社会公器”不过是“美丽谎言”。

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是牢牢掌握新闻舆论主导权、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根本要求。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前沿。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会变成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无数事实证明,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

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必须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那些“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的论调,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只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确保新闻媒体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

习言习语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过得硬、靠得住,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决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70.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丢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020年4月,一部由西方媒体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用59分钟的时长,讲述了“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59岁人生,将他与但丁、莎士比亚比肩。该片推出后,很快引起广泛关注。1000多年过去了,杜甫和他的诗歌在世界上仍然圈粉无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具有如此跨越时空的非凡魅力,为什么仍然需要继续传承和大力弘扬呢?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有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还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虽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古往今来,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往往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中华民族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比如,盛世大唐国富民强,中华文化魅力远播,那时候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都城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在新时代,只有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思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要做好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推动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知识链接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个魂不能丢,这个命脉绝不能割断。我们要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3日 05 版)

文章来源:http://www.nopss.gov.cn/n1/2021/0903/c432288-32216254.html

文章原标题:五位一体”谱华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3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024考试入面分数线
特别推荐

省考面试礼包】|【省考面试系统提升】|【省考面试图书】|【面试题库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zhaocc)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

点击所需资料,扫码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