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 2022国考申论预测题解析(一)

2022国考申论预测题解析(一)

2021-07-10 13:53:14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内蒙古分院

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2”,请你概括“海绵城市”的功能。(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一、试题分析

任务说明:结合审题细则,先进行精准审题。根据给定资料1-2,需要我们在资料1和2中寻找答案要点,题干的动宾结构为概括…功能,看到动词“概括”,判定为概括归纳题,宾语即作答任务为“功能”,属于非常规要素,需要翻译为常规要素,功能可以理解为作用,作用即好处,和常规要素中的“意义”相近,阅读材料时,一方面关注直接要素词,如功能、好处、成效等;另一方面应重点关注表示意义的提示语,如能够、可以、有利于、促进、推动、将、让、使得等。
要求说明:全面是指涵盖题目所包含的核心要点,语言表述要全面。准确:紧扣题目内容,精准反映材料内涵,语言表述规范。条理清楚:能够理清观点或者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答案通过分条列点或者分类的形式来呈现。字数不超过300字。

二、材料分析

材料1: 每年雨季,积水内涝成为不少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海绵城市的提出为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批注1】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批注2】换句话说,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批注3】 近年来,不少地方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批注4】 在江西萍乡,超八成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逐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在吉林白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困扰城市发展的缺水难题得到解决,昔日的“风沙城”正发展成为东北“水乡”。 随着海绵城市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地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批注5】 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治污蓄水,还可以构建良性的生态运行体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批注6】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调蓄、净化,营造出与自然相容的生态景观;城市公园、林荫绿带等场所,创造了更优质宜居的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之城,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批注7】,才能把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材料2: 逢大雨必内涝,已成为不少城市面临的困境。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一般都偏重于道路、管网、照明等必要设施的建设,忽视或轻视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建设。这种“单打一”的建设模式,埋下了许多隐患。尤其是地下铺设的排水管网,常常因设计标准、资金不足、建设工期受限等因素,导致工程不达标或草率完工。一旦遇到大雨或暴雨,由于城市排水功能不适应、造成严重积水,就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建设海绵城市,即是科学运用综合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增强城市吸水、排涝、抗灾功能,使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雨后行人方便、交通无阻。【批注8】因此,海绵城市被称为“会喝水”的城市。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H省主要领导旗帜鲜明地强调,把违背自然规律和民生诉求的项目坚决拆掉,集中力量打好城市生态修复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金饭碗和生命线。S市作为H省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其建设经验无疑会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向S市学习,狠抓生态修复,着力建设海绵城市。 要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的理念,让“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深入人心。【批注9】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时髦口号,不能仅仅写在纸上、说在会上、贴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形成地方领导带头抓生态、全民参与搞生态的良好局面。 最关键的是,要把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抓起。S市在实践探索中着力强调,要防止“为了海绵而海绵”,而是要将海绵城市与恢复城市生态滞、净、用能力有效结合。这一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在生态建设中,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搞建设,科学设计下沉式绿地、雨水边沟、渗水铺装等“海绵”措施,收集周边地块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在原先遭到破坏的山体处,要依势设计和建设多级游园系统。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山体地质灾害,又可以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满足市民需求。同时,要对占用河道私搭乱建的违规建筑一律拆除,提高水系的交换功能,达到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批注10】 只有使整个生态工程建设立足于排、蓄、渗等工程的一体化改造,在综合各项生态功能上发力,各级城市才能在面对台风或洪水袭击时固若金汤,秩序井然【批注11】。 【批注1】功能: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 【批注2】功能:对雨水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批注3】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 【批注4】功能: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批注5】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批注6】功能:治污蓄水,构建良好的生态运行体系。 【批注7】功能: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 【批注8】功能:增强城市吸水、排涝、抗灾功能,使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雨后行人方便、交通无阻。 【批注9】功能:树立“生态立市”的理念,让“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深入人心。 【批注10】功能:防止山体地质灾害,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满足市民需求。提高水系的交换功能,防洪排涝。 【批注11】功能:在面对台风或洪水袭击时固若金汤,秩序井然。

三、要点整合

批注汇总 形成答案
【批注1】功能: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 【批注2】功能:对雨水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批注3】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 【批注4】功能: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批注5】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批注6】功能:治污蓄水,构建良好的生态运行体系。 【批注7】功能: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 【批注8】功能:增强城市吸水、排涝、抗灾功能,使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雨后行人方便、交通无阻。 【批注9】功能:树立“生态立市”的理念,让“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深入人心。 【批注10】功能:防止山体地质灾害,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满足市民需求。提高水系的交换功能,防洪排涝。 【批注11】功能:在面对台风或洪水袭击时固若金汤,秩序井然。 【批注1、2、6、7、10】整合为: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治污蓄水,构建良性生态运行体系;营造山清水秀生态环境。 【批注3、4、8、10、11】整合为:保障城市安全方面: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提高水系的交换功能,防治城市内涝。 【批注6、9】整合为:树立环保理念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批注7、8、10】整合为: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方便行人,使交通无阻;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

四、标准答案

1.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对雨水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治污蓄水,构建良性的生态运行体系;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2.保障城市安全方面: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提高水系的交换功能,防治城市内涝。 3.树立环保理念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4.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方便行人,使交通无阻;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

五、评分标准

一、赋分说明 1.按点给分,有一点给一点的分;2.意思相近,视其准确程度酌情给分;3.错别字、语言表达不清晰、卷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 二、评分要点 1.修复水生态(1分)、涵养水资源(1分);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控制雨水径流,自然积存、渗透、净化(2分);治污蓄水,良性生态运行体系(1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1分)。 2.适应环境变化(1分),应对自然灾害(1分);交换功能,防治内涝(1分)。 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关系(2分)。 4.高品质现代都市(1分),方便行人(1分),交通无阻(1分);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1分)。
2024考试入面分数线
特别推荐

省考面试礼包】|【省考面试系统提升】|【省考面试图书】|【面试题库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donghaiyang)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报名条件?

岗位选择?

笔试科目?

面试方式?

......

点击所需资料,扫码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