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备考 > 公共基础知识 > 2020年福建公务员公基马哲考点预测(3)

2020年福建公务员公基马哲考点预测(3)

2019-06-18 18:07:16 公务员考试网 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 华图在线app下载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 资料分析题型
  • 资料分析公式
  • 数资易错点
  • 数量关系公式
  • 常识百年党史
  • 全年时政热点

*资料包涵盖但不限于以上内容

扫码领福利

保存小程序码至
手机进行扫码

八、实践

(一)概念: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

1.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形式。

3. 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二)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是指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结果是感知的客观实在。在这里,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和对象。

2.(直接现实性)指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

3.(主观能动性)指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4.(社会历史性)指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三)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包括科学实验、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创造。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对社会的发展起杠杆作用。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

2.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

3.社会生活的实践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包含了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社会关系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有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过程。

九、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的特征

1.主动性:任何认识活动的发生,都是主体主动地反作用于客体的结果

2.目的性:人的认识活动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主体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主体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根据自己预定的目标,收取和放弃信息

3.创造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描述或机械地复制,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反映

十、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

1.定义: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的含义

(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都不包含依赖于人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的含义

(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待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在认识过程中谬误是难免的,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1.真理向谬误转化: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离开一定条件就很难说清某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超出一定范围或区间的谬误回归范围就会变成真理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十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二)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地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十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3.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4.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所以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十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1.概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

(二)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2.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3.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阶级性和独立性。

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其支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22年省公务员考试笔试产品推荐↓↓↓↓
2022省考
成绩查询
2022省考
面试礼包
2022省考
面试峰会
2022面试
分数线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liap)
活动推荐
热门课程
联系方式

贴心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关注我们:后台留言
精品内容抢先看,专业客服答疑

贴心微博客服

微信客服: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验证信息:省考
有问题找图图,答疑解惑小帮手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